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李进峰, 闫秀娟, 张金彪, 张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3): 230.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拟行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龙)方案治疗。首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750 ml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水化、碱化、保护脏器功能、预防不良反应等治疗。第2天患者出现四肢不自主抖动、双下肢乏力、反应略迟钝和行走不稳,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未见异常;第3天出现发热、认知障碍;第4天不能自主进食及自主排便。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改善微循环、补液等支持治疗,2 d后患者意识转清,可自主进食、排便,四肢和神经精神症状缓解,5 d后症状明显减轻 。
  • 马雪, 蒋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3): 227.
    2例女性患者(例1,61 岁; 例2, 48岁) 因宫颈癌使用伊立替康200 mg联合洛铂50 mg化疗。例1在第2周期化疗后第9天出现腹泻、IV度骨髓抑制及败血症伴感染性休克;例2在第1周期化疗后第6天出现腹泻、IV度骨髓抑制伴发热,后继发败血症。经止泻、抗感染、免疫支持治疗,5 d后腹泻停止,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分别于10 、6 d后明显好转,败血症分别于20、6 d后有效控制。
  •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2): 101-103.
  • 司小北, 蓝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3): 218.
    质子泵抑制剂(PPI)作为酸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广泛用于临床。长期应用PPI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营养物质(维生素B12以及钙、铁、镁等多种矿物质)吸收异常、胃肠道黏膜增殖异常、感染(肺炎、肠道菌群紊乱)和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骨折)等多种风险增加。现有PPI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研究多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尚需开展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PPI的合理、安全应用提供高等级临床证据。
  • 王淑君;钱家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1): 1-2.
  • 闫妍;王育琴;沈芊;姜德春;李晓玲;刘琛;李星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1): 19-8.
    目的初步建立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目录,为防范和降低我国老年人群的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以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挪威、德国、韩国和奥地利的老年人PIM目录为基础,参考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老年人严重不良反应所涉及药物情况以及北京市22家医院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建立中国老年人PIM初始目录。采用德尔菲法对初始目录进行专家论证。第1轮咨询聘请专家32名,根据专家意见对初始目录进行调整,形成修订版目录;第2轮咨询聘请专家38名,根据专家意见对修订版目录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版目录。结果共遴选出13大类72种/类药物纳入中国老年人PIM目录,每种药物附有1~6个风险点。根据专家评价结果,72种/类药物中35种/类为高风险药物,37种/类为低风险药物。依据用药频度,将72种/类药物分为A、B两级,A级为优先警示药物,24种/类;B级为常规警示药物,48种/类。结论初步建立了中国老年人PIM目录,可作为干预和评估我国老年人用药的参考目录。
  • 甘国保;雷招宝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1): 15-4.
    目的分析兰索拉唑所致显微镜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大医医学搜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收集兰索拉唑致显微镜结肠炎(MC)相关文献,记录患者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剂量、用药途径、合并用药、发生MC潜伏期、临床表现、肠镜检查特征、治疗措施及转归等,分析兰索拉唑致MC的特点与危险因素。结果共检索到兰索拉唑致MC相关文献30篇,全部为病例报告。患者共62例,男性22例(35.5%),女性 40例(64.5%);年龄36~92岁,平均(69±12)岁,>50岁患者57例(91.9%);胶原性结肠炎(CC)43例(69.4%),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C)18例(29.0%),LC转化成CC 1例(1.6%)。62例患者均口服用药。用药至发生MC的潜伏期为5 d~6年,其中用药后1~6个月内发生者31例(60.8%)。临床均表现为非血性水样腹泻(3~10次/d者59例,>10次/d者3例)。62例患者均进行了肠镜检查,37例显示轻度异常或水肿,11例有线性黏膜缺损和黏膜撕裂。18例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上皮下胶原层增厚、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上皮淋巴细胞增多。20例患者存在合并使用MC高危药物的情况,其中13例合用了非甾体抗炎药。轻、中度药源性MC患者58例,停用兰索拉唑或换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钠治疗即恢复;严重药源性MC患者4例,停用兰索拉唑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兰索拉唑所致MC临床表现以水样腹泻、结肠黏膜轻度异常或水肿及组织病理学可见结肠黏膜上皮下胶原增厚为特征。年龄、性别及合并用药可能与MC的发生有关。
  • 吴蕊; 赵义; 李小霞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3): 170.
    目的观察风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风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不良反应分组进行人口学特征、疾病类型和唑来膦酸用药相关情况比较,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男性41例,女性79例,年龄23~85岁;初次应用唑来膦酸者64例(53.3%),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者66例(55.0%),应用唑来膦酸前予解热镇痛药者58例(48.3%),唑来膦酸给药前后给予充分水化治疗者64例(53.3%)。120例患者中49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不良反应组49例患者均为急性期反应,包括发热32例(65.3%),流感样症状21例(42.9%),头痛17例(34.7%),乏力12例(24.5%),肌痛10例(20.4%),关节痛8例(16.3%),畏寒6例(12.2%),恶心5例(10.2%),呕吐4例(8.2%),干咳1例(2.0%);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初次用药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初次用药者[51.6%(33/64)比28.6%(16/56),P=0.011],应用唑来膦酸时正接受激素治疗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激素治疗者[24.2%(16/66)比61.1%(33/54),P<0.001],静脉给药前后充分水化治疗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充分水化治疗者[31.2%(20/64)比51.8%(29/56),P=0.02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次应用唑来膦酸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OR=2.631,95%CI:1.132~6.116,P=0.025),而接受激素治疗和充分水化治疗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防护因素(OR=0.232,95%CI:0.102~0.526,P<0.001;OR=0.379,95%CI:0.164~0.874,P=0.023)。结论风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应用唑来膦酸后出现急性期反应较为常见,初次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同时接受激素治疗以及用药前后给予充分水化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 孟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3): 214.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至2013年高被引频次论文特点,了解学科发展热点和读者需求,为提高期刊影响力和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9至2013年《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刊登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截至2015年4月30日)。运用普赖斯定律确定高被引论文。主要统计指标包括本刊论文总被引频次、有效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及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就高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作者地区分布、文献类型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结果共检索到论文1 052篇,有效论文736篇(论著、综述和病例报告分别为147、85和504篇),其中517篇(70.2%)被引用,总被引频次为2 170次,篇均被引频次为4次。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被引频次≥5次的论文为该时段《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共138篇,共被引用1 388次,占该时段总被引频次(2 170次)的64.0%;篇均被引频次为10次。138篇高被引论文的主题相对集中,排名前5位者分别为抗微生物药(44篇,31.9%)、中药(22篇,15.9%)、心血管系统药(19篇,13.8%)、抗肿瘤药(11篇,8.0%)和内分泌系统药(5篇,3.6%);地区分布以北京地区为主,为87篇(63.0%),其他17个省市和直辖市共51篇(37.0%);文献类型为论著(33篇,23.9%)、综述(29篇,21.0%)及病例报告(76篇,55.1%),分别被引用390、354、643次,占总被引频次1 388次的28.1%、 25.5%和46.3%,篇均被引12、12、9次。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中有1篇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高被引论文的特点为主题集中、地区集中、作者分散,综述和病例报告在被引频次方面贡献较大,论著和综述篇均被引频次较高。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制定提升期刊影响力和质量的措施有重要参考价值。
  • 刘俊;朱艳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1): 60-2.
    1例76岁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规律口服阿司匹林(0.1 g、1次/d)、氯吡格雷(50 mg、1次/d)、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d)和单硝酸异山梨酯(10 mg、2次/d)。2个月后突发左侧腰痛伴肉眼血尿。实验室检查:尿隐血(+++),红细胞235个/μl,红细胞19个/高倍视野。泌尿系统超声和肾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停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并给予对症治疗。2 d后患者尿液恢复正常,左侧腰痛明显好转,尿红细胞阴性。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显示患者携带CYP2C19*17等位基因,即CYP2C19酶为超快代谢型。继续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等口服治疗,患者未再出现血尿。
  • 程刚英, 邓艾平, 王奕, 刘珏, 周庆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1): 74-75.
    1例45岁、有10余年吸毒史的男性患者单次自行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96片(48 g)及齐拉西酮胶囊20余粒(>400 mg)后出现昏迷,呼之不应,家属发现后立即将其送医。患者入院时无自主呼吸,四肢及颈部肌张力低下(2级),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洗胃、灌肠、补液、利尿、促醒等对症支持治疗。2 h后患者呼之能应,动脉血氧分压(PaO2)292 mmHg(1 mmHg=0.133 kPa),乳酸5.70 mmol/L,D-二聚体7.8 mg/L,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45 mg/L;24 h后患者PaO2 98 mmHg,乳酸1.7 mmol/L,D-二聚体2.2 mg/L,FDP 19 mg/L,拔除气管插管;48 h后患者神志恢复,可配合指令动作,但仍嗜睡;7 d后患者能正确回答问题,肌张力恢复正常,偶有轻度嗜睡。
  • 周莉, 骆永伟, 王永, 姜娟, 贾玉玲, 桂博, 崇立明, 孙祖越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3): 204.
    目的探讨注射用灯盏花素(灯盏花素)诱导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及致敏时间的关系。方法实验方法采用豚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将48只普通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灯盏花素1、5、25 和50 mg/kg组(灯盏花素1、2、3、4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阴性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 (BSA)组(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致敏:灯盏花素1~4组豚鼠分别腹腔注射灯盏花素1、5、25、50 mg/kg (0.5 ml),阴性和阳性对照组豚鼠分别腹腔注射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和BSA 20 mg/kg,均为隔日1次,共3次。激发:已致敏各组豚鼠分别再分为2个亚组,每组4只。在末次致敏后第14、21天,灯盏花素1~4组的各亚组豚鼠分别静脉注射2倍致敏剂量灯盏花素(1.0 ml);阴性和阳性对照组的各亚组豚鼠分别静脉注射2倍剂量阴性、阳性对照品。致敏阶段每日观察各组豚鼠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竖毛、发抖、搔鼻、喷嚏、咳嗽、干呕、紫绀、呼吸困难、二便失禁、步态不稳或倒地、痉挛或抽搐、休克、死亡);激发后详细观察静脉给药后即刻至30 min内豚鼠的反应,记录过敏反应症状出现的时间,并按中国药典“过敏反应检查法”判定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结果致敏阶段6组豚鼠均未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第14天激发后30 min内,灯盏花素1~4组各4只豚鼠中分别有2、4、4、4只出现过敏症状,但无一只判定为发生过敏反应;阳性对照组4只豚鼠均判定为过敏反应阳性。第21天激发后30 min内,灯盏花素1~4组各4只豚鼠中分别有4、3、4、4只出现过敏症状,其中灯盏花素4组有1只豚鼠判定发生过敏反应;阳性对照组4只豚鼠均判定为过敏反应阳性。2次激发阴性对照组均无豚鼠出现过敏症状。灯盏花素组豚鼠第21天激发后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的时间(出现在激发后20 min内)短于第14天激发后(出现在激发后25 min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诱导的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和致敏时间有关,剂量大、致敏时间长可增加过敏反应发生风险、缩短过敏反应潜伏期。
  • 边原,熊堉,龙恩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8): 496-496.
  • 肖昌钱;韩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1): 55-2.
    1例79岁男性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5 g ,2次/d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5 g ,1次/d静脉滴注;氨溴索 45 mg,2次/d 静脉注射;多索茶碱0.2 g, 2次/d 静脉泵入。第7天停用左氧氟沙星,第13天停用氨溴索和多索茶碱。第16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输注完毕后,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双眼向右侧凝视。立即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 mg,约1 min后患者意识转清,症状缓解。随后予丙戊酸钠400 mg 静脉注射,同时相同剂量丙戊酸钠30 mg/h静脉泵入。第17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结束后约2 h,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立即静脉注射地西泮5 mg,将丙戊酸钠调为80 mg/h静脉泵入,约2 min后症状缓解。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并予丙戊酸钠静脉注射(400 mg,1次/ d)和口服(0.5 g,2次/d)。此后患者未再出现癫痫发作。
  • 王诗卉, 崔向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2): 149-150.
    1例81岁女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头孢西丁2 g静脉滴注。输注结束后1.5 h,患者因咳嗽自行服用复方甘草口服溶液 10 ml,约10 min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面部潮红、多汗,四肢乏力和皮疹,考虑发生双硫仑反应。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持续低流量吸氧,约30 min后患者症状好转,2 h后患者不适症状消失。
  • 余文军, 邱翠婷, 卿为家, 李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1): 69-71.
    1例74岁女性患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给予卡马西平0.1 g口服,3次/d。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嗜睡并于30 min内进展为浅昏迷,心电图检查示心率34次/min,交界性心律,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考虑可能为卡马西平所致阿-斯综合征。立即给予硫酸阿托品 0.5 mg静脉注射,随后以硫酸阿托品 1 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缓慢静脉滴注。2 h后患者苏醒,复查心电图示恢复窦性心律,心率48次/min。停用卡马西平,患者未再出现意识障碍。
  • 刘引引,李凡,范兆普,霍亚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7): 424-42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90123-00081
    1例50岁男性患者因银屑病自行购买斑蝥虫体研粉调成糊状全身大面积外用。数分钟后,患者用药部位出现红斑和水疱;数小时后紫红色斑片和水疱弥漫至全身,表皮松弛、剥脱,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1 d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肝损伤、肾损伤、严重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等多器官衰竭。诊断为外用斑蝥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补充人血白蛋白、床旁血液滤过、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但患者病情迅速加重,12-h后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 郝正华, 耿鑫, 尹冬虹, 段金菊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1): 61-62.
    1例82岁严重骨质疏松女性患者行右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给药结束后约4 h患者出现寒战、乏力、肌痛、高热,约6 h出现恶心、呕吐,约14 h出现呼吸困难、抽搐、意识丧失、心动过速。实验室检查示二氧化碳结合力14 mmol/L,B型钠尿肽1 374 ng/L,凝血酶原时间2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7 s,ALT 269 U/L,AST 279 U/L,BUN 34.6 nmol/L,Scr 273 μmol/L。诊断:唑来膦酸致呼吸衰竭,继发多器官衰竭。转入ICU,给予气管插管并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心率、血压稳定,保护肝、肾功能等对症治疗。入住ICU第7天,患者神志恢复清醒,当日ALT 135 U/L,AST 137 U/L,BUN 35.3 nmol/L,Scr 217 μmol/L,CK-MB 2.1 μg/L。入住ICU第53天,患者心率55~86次/min,呼吸21~25次/min,血压102~122/51~69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血氧饱和度0.97~1.00,ALT 38 U/L,AST 45 U/L,BUN 7.1 nmol/L,Scr 60 μmol/L,CK-MB 1.19 μg/L,肌红蛋白18 μg/L,超敏肌钙蛋白0.03 μg/L,B型钠尿肽401 ng/L。入住ICU第85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6): 321-6.
  • 刘洋, 张莉芸, 张改连, 许珂, 高晋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1): 63-64.
    1例60岁女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服用环孢素(300 mg、1次/d)第2天出现咽部疼痛,第3天出现便血、腹胀、腹痛,第14天出现双目失明、短暂性双眼左上方凝视发作、轻微头痛和血压升高(150/90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示环孢素血药浓度 372.4 μg/L,头颅MRI示双侧额、顶、枕、颞叶对称性多发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液体衰减反转复原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影,提示血管源性水肿,考虑为环孢素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停用环孢素,给予甲泼尼龙(40 mg、1次/d)静脉滴注及脱水、抗癫痫、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第5天,患者视力开始恢复,但仍视物模糊且有幻视,血压有所下降;治疗第7天,患者腹胀、腹痛减轻,视力明显恢复,幻视消失,血压恢复正常(125/86 mmHg),实验室检查示环孢素血药浓度 139.2 μg/L,复查头颅MRI,原有病灶消失。
  • 吴小艳, 武力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1): 76-77.
  • 孙海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1): 55-57.
    1例77岁女性患者因肺炎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3次/d)。患者用药前WBC 8.5×109/L,RBC 4.2×1012/L,Hb 142 g/L,PLT 210×109/L;用药第4天WBC 2.0×109/L,RBC 2.9×1012/L,Hb 88 g/L,PLT 10×109/L。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增生减低,各阶段细胞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考虑急性骨髓抑制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关。停用该药,15 d后患者WBC 4.8×109/L,RBC 3.0×1012/L,Hb 88 g/L,PLT 218×109/L。
  • 陈强, 曲珊珊, 孟祥磊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5): 396.
    1例65岁男性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自行口服连花清瘟胶囊4粒,3次/d。第2次用药后出现颈部水肿,随后发展为面部水肿,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ALT 219 U/L,AST 106 U/L,γ-GT 312 U/L,ALP 223 U/L,蛋白总量65 g/L,白蛋白33 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1.02,TBil 14.4 μmol/L,DBil 6.7 μmol/L,CRP 110.4 mg/L。诊断为药物过敏反应和药物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697.5 mg、还原性谷胱甘肽2.4 g、异甘草酸镁150 mg、硫代硫酸钠1.28 g静脉滴注,1次/d;地塞米松5 mg肌内注射,1次/d。第6天复查:ALT 69 U/L,AST 19 U/L,γ-GT 275 U/L,ALP 191 U/L,蛋白总量56 g/L,白蛋白24 g/L,A/G 比值0.76,TBil 16.6 μmol/L,DBil 8.5 μmol/L,CRP 148.2 mg/L。第16天,患者颜面水肿消退。第21天复查:ALT 53 U/L,AST 36 U/L,γ-GT 155 U/L,ALP 149 U/L,蛋白总量76 g/L,白蛋白32 g/L,A/G比值 0.71,TBil 6.1 μmol/L,DBil 3.1 μmol/L,CRP 89.5 mg/L。
  • 张开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39-42.
    近年,青少年常有滥用俱乐部药物的现象。常见的俱乐部药物有:γ-羟基丁酸盐、氯胺酮、迷魂药及氟硝西泮。本文介绍该4种药物的急性毒性反应。以期对其中毒救治有所裨益。
  • 陆杰久, 黄光明, 吕春乐, 刘滔滔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5): 235-24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1009-01019
    目的 探讨发生在肾移植受者的他克莫司相关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征。 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0年8月),收集肾移植后他克莫司相关PRE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他克莫司应用情况(用药途径、剂量、血药浓度、联合用药方案等)以及PRES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干预措施及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7~54岁,中位年龄26岁,<18岁者6例,
    ≥18岁10例;静脉和口服用药各8例;13例有联合用药方案记录,联用1、2、3种免疫抑制剂者分别为3、8和2例;PRES的发生时间为肾移植术后3 d~3个月,10例(62.5%)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发生PRES时,13例行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检测的患者中11例血药浓度未超过治疗窗范围上限。PRES的主要症状包括抽搐/癫痫样发作(11例)、视觉异常(7例)、持续性头痛(6例)以及昏迷或意识障碍(6例)。16例患者均行头部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15例可见脑水肿或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影像学特征,病变部位主要在枕叶(13例)、顶叶(12例)和额叶(8例)。停用或减少他克莫司剂量和/或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2~44 d(中位时间为9 d),16例患者症状均消失,15例患者影像学复查脑水肿或血管源性脑水肿等病变消退。 结论 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相关PRES多发生在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PRES相似。停用他克莫司、减少药物剂量和/或给予对症治疗,症状多很快消失,影像学改变恢复正常。
  •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合理用药分会,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8, 20(1): 2.
    借鉴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挪威、德国、韩国、奥地利、泰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PIM)标准,参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老年人严重不良反应所涉及药物情况以及北京市参与“医院处方分析合作项目”的22家医院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用药数据,采用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遴选,将遴选出的药物按照专家评分的高低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药物,并按照用药频度的高低分为 A级警示和B级警示药物,最终形成“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中国标准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老年人PIM判断标准,包含神经系统用药、精神药物、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等13个大类72种/类药物,其中28种/类为高风险药物,44种/类为低风险药物;24种/类为A级警示药物,48种/类为B级警示药物;每种药物附有1~6个用药风险点。第二部分为老年人疾病状态下PIM标准,包含27种疾病状态下44种/类药物,其中25种疾病状态下35种/类药物为A级警示药物,9种疾病状态下9种/类药物为B级警示药物
  • 李晓桐,翟所迪,王强,王育琴,尹佳,陈玉国,陈荣昌,张洪君,杨克虎,李天佐,郑亚安,马青变,刘芳,崔畅,郑航慈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9, 21(2): 85-91.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008-5734.2019.02.002
    《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的推荐意见围绕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救治准备、救治措施和救治后管理回答了15个临床问题,共形成26条推荐意见。推荐意见中的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推荐强度分为强、弱2级。推荐意见的强度主要基于对利弊的权衡,不完全依赖于证据质量。临床严重过敏反应的急救可参照推荐意见实施。
  • 吴健标,余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5): 311-31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80917-00931
     1例83岁男性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给予盐酸莫西沙星400-mg口服、1次/d。首次用药后约5 h患者双下肢出现散在红色皮疹伴瘙痒,第2天皮疹累及躯干部,双膝以下皮肤多发紫癜,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1×109/L,考虑为莫西沙星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停用该药,予止血、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输注血小板等治疗。停药第2天,PLT 3×109/L;停药第4天,PLT 35×109/L。转上级医院后给予抗免疫反应、升血小板、止血等治疗5 d后,患者的PLT升至244×109/L。
  • 袁偲偲, 冯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3): 163.
  • 刘治军;傅得兴;孙春华;迟家敏;张亚同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1): 33-38.
    通过检索Medline和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对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发生机制、临床干预方法等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充分认识,减少药源性损害,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 罗玲;李庆林*;刘景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是广泛应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常用的SSRIs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及西酞普兰。SSRIs有多种类型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停药反应、性功能障碍及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等。SSRIs有可能增加儿童和青少年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风险,但目前尚无定论。最新研究表明,孕妇早期服用SSRIs似乎不增加胎儿先天畸形风险,但孕妇晚期服用SSRIs,可致新生儿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停药综合征。一般而言,用含SSRIs的母乳喂养是安全的,因其在乳汁中的含量很低,但长期服用对婴儿发育的影响尚不清楚。对于老年人,SSRIs可增加骨折风险。SSRIs和某些药物联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如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羟色胺综合征;利尿剂:严重低钠血症;抗凝血药:增加出血危险;非甾体抗炎药: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色氨酸:5-羟色胺综征;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氟哌啶醇、马普替林:严重锥体外系反应;锂盐:锂血浓度升高,毒性增加。总之,SSRIs的不良反应虽然少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但其有自身特有的不良反应。因此,医师临床使用SSRIs应予以注意。
  • 樊艳丽;尹珊珊;朱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28-32.
    太尼透皮贴剂是一种新型强效镇痛透皮缓释给药剂型,使用方法简便,不良反应较低,止痛效果好,广泛用于癌性疼痛(CP)和非癌性疼痛(NCP)的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和嗜睡等。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可造成呼吸抑制甚至死亡。因此,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时应正确选择适应证,掌握个体用药剂量,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 牛文凯;邱泽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5): 368-369.
    秋水仙碱为抗痛风药,可有效控制关节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但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在体内可被代谢为具有极强毒性的二秋水仙碱,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对神经、平滑肌有麻痹作用,甚至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故不宜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对症救治。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警示药品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6): 409.
  • 张海英;关静琳;李玉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2): 116-7.

    肠内营养(EN)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给予营养液,用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营养。肠内营养制剂可分为要素型、非要素型和组件型三类。肠内营养通常采用管饲途径给予,鼻胃管和鼻空肠管属于无创置管,胃造口和空肠造口属于有创置管。肠内营养治疗的适应证包括上消化道、上呼吸道根治性手术;气管插管;食管狭窄;吞咽困难;神经性厌食症;大面积烧伤、创伤等。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但也存在并发症,常见的有:(1)机械性并发症,如喂养导管堵塞;(2)胃肠性并发症,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可采用胃肠泵、置鼻肠管、降低营养液输注速度、提高营养液温度、给予胃肠动力药等处理;(3)代谢性并发症,主要为高血糖,可给予外源性胰岛素;(4)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营养液误吸或在胃内潴留反流入气道所致的吸入性肺炎,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发热、心率加快等,需注意检查胃潴留情况。

  • 张开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3): 194-3.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俗称冰毒,为苯丙胺类兴奋剂,是当前世界上广泛滥用的毒品之一。MA能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释放,并阻断其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升高产生精神和身体作用。MA使用者会出现欣快、体能增加、性欲过强等症状。依赖者中断用药将发生戒断反应,主要包括睡眠混乱,情绪抑郁,焦虑,认知损伤,体能降低。戒断反应可分为两个时相:急性期(持续7~10 d)和亚急性期(持续2周)。MA依赖者的复吸率颇高,预防复吸的发生具有极重要的实际意义。
  • 夏小平;单桂丽;李艳妍;孙智辉;王国锋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4): 241-245.
    近年,甘露醇静脉及口服给药的不良反多有报告,其中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可致肾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本文仅对近五年来甘露醇应用时有关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回顾,探讨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以期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6): 401.
  • 许凤全;冯兴华*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马钱子是马钱科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马钱子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为番木鳖碱(士的宁,strychnine)和马钱子碱。士的宁是马钱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其口服中毒剂量成人一般为5~10 mg,口服致死量为30 mg。士的宁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马钱子中毒的早期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焦虑、烦躁不安及轻度抽搐,继之出现全身抽搐、感觉器官敏感性增高、牙关紧闭、痉笑、角弓反张、吞咽和呼吸困难。患者通常死于呼吸骤停。马钱子中毒治疗原则是预防或控制抽搐和窒息。治疗包括洗胃、给予活性炭,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镇静,呼吸支持以及对症治疗。为安全使用马钱子应注意以下事项:马钱子不宜生用,用量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不宜与某些药物同用,如酒、罂粟壳、麝香等;马钱子禁用于孕妇;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应慎用;马钱子不宜多服和久服,否则应加强监测;应用不同产地的马钱子应调整剂量。
  • 闫妍;王育琴 沈芊;刘琛;唐静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2): 74-5.

    目的对美国等8个国家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判断标准进行比较,为制定我国老年人PIM判断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数据库和网络检索方法收集国外已经发布的老年人PIM判断标准,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12月。从中选取8个国家的老年人PIM判断标准,主要就标准的制定方法、专家组构成、标准内容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纳入分析的为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挪威、德国、韩国和奥地利等8个国家的老年人PIM判断标准。除美国判断标准已更新至第4版(2012年)外,其余国家均为首次制定。各国标准的适用人群年龄略有差别(≥65~≥75岁)。除日本外的其他国家均采用德尔菲法作为研究方法。专家组人员构成有药学人员和老年医学专家、精神科专家、全科/家庭医生等。8个国家的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完全一致,内容主要为3个方面:(1)独立的药物风险;(2)疾病-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风险;(3)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风险。被标准纳入的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老年人使用后易产生毒性和不良反应;(2)老年人使用后风险大于获益;(3)老年人使用后疗效不佳或疗效不确定;(4)可被较安全的同类药物替代。 结论参考和借鉴国外制定老年人PIM判断标准的方法和经验,有助于早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PIM判断标准,促进老年人合理用药。

  • 顾玲,包雯漪,钱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2): 108-10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519-00558
    1例87岁男性患者因咽部不适拟行电子喉镜检查,检查前行局部麻醉,口含盐酸达克罗宁胶浆10-ml,5-min后吐出。吐出该药5-min后,患者突然出现气促、乏力、呼吸困难;20-min后出现冷汗、晕厥;30-min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0.50,出现神志不清。诊断为严重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衰竭,可能与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有关。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给予抗感染、化痰、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6 d后拔除气管插管,改为鼻导管吸氧;复查SpO2-0.99,患者上述症状消失。
  • 张春燕;顾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5): 363-367.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但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输液静脉炎诱发因素主要有输液的pH值及可滴定酸度、输液的渗透压、药物的化学毒性、机械性刺激等。本文对静脉炎的诱发因素及其防治进行概述,旨在对各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 朱珠;蔡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2): 81-90.
    本文根据近年文献报告,对5种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特点、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进行综合比较,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俞银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5): 0-0.

    吸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500余万人死于吸烟。它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显示,烟雾中含有4 000余种化合物,其中至少有43种为致癌物。长期吸烟可致多种疾病如癌症、肺气肿、心脏病及脏器损害,并可引起依赖性(成瘾)。依赖性主要由烟草含有的尼古丁所致。经常吸烟者大多对尼古丁成瘾。因此,经常吸烟者停止吸烟可出现尼古丁戒断症状,表现为烦躁、焦虑、头晕、头昏、头痛、失眠及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数吸烟者戒烟失败主要与尼古丁成瘾有关。鉴此,推出了尼古丁替代疗法(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NRT)。NRT是一种不经吸烟而使尼古丁缓慢进入体内的方法。该法不仅能消除或减轻尼古丁戒断症状,并且能避免吸烟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NRT能明显提高戒烟的成功率,而且其成瘾风险低。NRT常用制剂有咀嚼胶、贴剂、吸入剂、鼻喷剂等。这些制剂均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反应的程度均较轻,但反应类型各制剂有所不同。NRT制剂可安全地用于心血管病患者。NRT不宜用于孕妇、乳母及未成年人。总之,NRT对吸烟者而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戒烟方法,NRT制剂在很多国家已作为OTC使用多年,值得推荐。

  • 刘志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4): 272-274.
    鉴于20世纪末,我国出现俗称″冰毒(甲基苯丙胺)、摇头丸(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和K粉(氯胺酮)″的毒品滥用问题。这些毒品被称为″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一大类滥用毒品的称谓,同海洛因等传统阿片类毒品相比,此类毒品具有精神依赖性强,而身体依赖性相对弱的特点。现主要在娱乐场所被滥用,″新型毒品″滥用的群体广泛,不仅导致严重身心损害,也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本文主要介绍了全球范围滥用的几种″新型毒品″的药理学、毒理学作用特点和滥用导致的危害。
  • 蔡皓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99, 1(2): 92-97.
    目的:分析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其防治办法。方法:总结近年来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136例,分析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清开灵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型变态反应,其发生与患者的过敏史、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病、药物静脉输注时的稀释浓度和合并用药相关。结论:应进一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的成分及配方,减少不良反应。
  • 韩茂之,李莎莎,李静,李宪超,高林林,鹿艳,周子渝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6): 375-37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309-00240
     1例23岁男性患者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予莫西沙星、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7 d,血钾未见异常。停用莫西沙星,给予清肺排毒汤,患者血钾开始升高。服用清肺排毒汤第10天,患者血钾5.7-mmol/L,诊断为高钾血症。给予胰岛素注射液4 U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6 h后,患者血钾降至5.0-mmol/L,2 d后降至4.6-mmol/L。之后,患者血钾复升,并于服用汤药第17天升至5.4-mmol/L。当天及2 d后每天给予1次胰岛素治疗(用法用量同前),血钾未再升高。住院28 d,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痊愈,停药出院。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1): 4.
  • 鱼爱和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4): 279-283.
    为了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锥体外系症状(EPS)的情况,利用Medline检索系统对已公开发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间引起EPS的程度各有差异,有的与剂量相关,总体较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率低,严重程度轻。但临床仍应重视锥体外系症状的预防与治疗问题。
  •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6): 403.
  • 方建国*;刘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氟西汀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制剂,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强迫症,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综合征以及严重心脏损伤,甚至死亡。氟西汀引起心脏不良反应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氟西汀与经CYP2D6酶代谢的药物联用可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心脏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女性患者及老年患者使用氟西汀应谨慎,必要时,可用心电图进行监测。
  • 王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4): 282.
    血小板减少症是万古霉素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致患者出血,危及生命。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症(VIT)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与万古霉素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IgG和IgM有关。体外研究发现,万古霉素可诱发人血小板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血小板被激活和凋亡。VIT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排除其他疾病和药物因素后诊断为VIT者,应及时停药或换药,严重者可输注血小板,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或进行血液透析
  • 虞宁娜;吴笑春;辛华雯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6): 381-383.
    近年来抗菌药物与乙醇相互作用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呈明显增加,本文就此反应发生机制及相关抗菌药物予以分析探讨。其中主要涉及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以期引起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关注,保证用药安全。
  • 金慧萍;李中东;焦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1): 27-31.
    对乙酰氨基酚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而广泛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以及各种疼痛的治疗。但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并且大剂量使用易引起肝损害。因此,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与合理使用问题有必要加以讨论。
  • 梁爱群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1例53岁女性患者因尿路感染给予头孢曲松钠2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在首次输注开始后29 min时,突然出现颜面及双手潮红,继而口吐白沫、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静脉给予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并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及辅助呼吸。但患者经抢救30 min后无效死亡。

  • 马莉莉;张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3): 178-5.
    碳青霉烯类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常用药物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法罗培南、帕尼培南和多尼培南等。此类药物可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约为0.01%~3%。神经毒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惊厥、癫痫、肌阵挛、意识障碍等。神经毒性的发生机制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阻止γ-氨基丁酸(γ-GABA)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干扰γ-GABA的神经抑制作用,导致癫痫等神经毒性发生。神经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肾功能减退、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合并用药等。防治措施:根据不同种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癫痫的相关性合理选择药物;应谨慎调整肾衰竭患者的使用剂量;避免与高剂量茶碱、非甾体抗炎药及丙磺舒等合用;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进行监测;一旦出现癫痫发作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可选用地西泮或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无法控制者可用血液透析治疗。
  • 王连双,白莉,于静,王丽萍,王雪梅,向攀,高学松, 张瑶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6): 355-35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509-00506
    目的-报道5例超声心动图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征,了解COVID-19的特殊临床表现并探讨可能的机制。 方法 对2020年2月5日至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超声心动图诊断的COVID-19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共有15例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7例被诊断存在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被确认为COVID-19的并发症。5例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62~7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者4例,糖尿病者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1例。5例均为COVID-19危重型患者,均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2例同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经超声心动图计算,5例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为43~65-mmHg(1 mmHg=0.133 kPa),平均54-mmHg;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分级:轻度1例,中度4例。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逐渐降低至正常,撤除呼吸机及ECMO;1例因呼吸衰竭及持续肺动脉高压最终死亡。 结论 COVID-19可并发肺动脉高压,多发于危重型患者。超声心动图是COVID-19患者肺动脉高压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 吕秋军;曹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6): 410-5.
    药用辅料系药物制剂中除活性成分以外所有物料的统称,其功能除赋形外,还能保持或增加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据估计,现有40余类上千种药用辅料,如溶剂、吸附剂、防腐剂、着色剂、矫味剂、增稠剂、抗氧剂等;另外,近年还出现一些新型辅料。辅料相对于活性成分而言,是一种惰性物质。然而,现有资料证明,许多辅料可引起不良反应,如丙二醇致溶血、苯甲醇致喘息综合征等。药用辅料的安全性涉及其毒性、质量和不正确使用。临床医师应了解与辅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药品管理部门也应加强辅料的安全性管理以利于维护患者安全。
  • 张红;邓小虎;张亚美;张江林*;黄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观察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案,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对52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分入依那西普组及安慰剂组,每组患者各26例,依那西普组平均年龄 (27.7±8.5)岁,安慰剂组平均年龄(29.7±8.1)岁。整个研究持续12周,前6周为双盲治疗期,后6周为开放治疗期。在双盲期,依那西普组给予依那西普25 mg/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用药6周;安慰剂组给予非活性物质25 mg/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用药6周。开放治疗期,2组均使用依那西普25 mg/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用药6周。于第0、1、2、4、6、7、8、10、12周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分析注射部位皮肤反应、其他的皮肤及附属器官的反应、感染的发生情况、血液系统反应、肝酶水平、自身抗体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依那西普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和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双盲期内依那西普组有26.9%的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皮肤红肿、硬结和瘙痒反应,安慰剂组无1例出现该反应,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间注射部位皮肤反应的发生率为34.6%。双盲期依那西普组有6例患者(23.1%)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安慰剂组无1例发生该反应,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西普组和安慰组的其他不良反应如上呼吸道感染(分别为5例与7例)、皮肤及附属器官反应(分别为6例和3例)、肝酶升高(分别为5例和8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那西普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AS的药物。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中国药师协会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2, 24(6): 284-29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20503-0038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药物警戒制度,对药品不良反应及其他与用药有关的有害反应进行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药物警戒贯穿从药物研发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其核心思想是防控用药风险,保障患者与公众安全。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是药物警戒活动的关键参与方,其药物警戒体系构建是国家药物警戒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当前,正值我国药物警戒制度实施的起步阶段,为推动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国内药物警戒监测机构、相关学术团体、高等医药院校、杂志社和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发起,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研讨,集思广益,辨析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用药安全和药物警戒等的重要理念以及前沿发展,编写了《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专家共识》,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方法,以期对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有所帮助。
  • 刘佳明. 闫素英. 刘琛. 刘宁. 李晓玲. 白向荣. 王雅葳. 李星炜. 程红勤. 唐静. 褚燕琦. 王育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4): 198-7.
    目的探讨全面触发工具(GTT)在我国医疗机构检测药品不良事件(ADE)的可行性。方法调取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出院患者的信息,按照出院时间排序后,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中的随机抽样工具,每半个月随机抽取30例患者的病历。根据入选标准(患者年龄≥18岁,2013年住院次数为1次,住院时间>1 d)、排除标准(入住产科、计划生育科、康复科、肿瘤科、日间病房、儿科的患者)剔除不合格病历,使用GTT推荐以及根据国外相关研究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身经验确定的35项触发器(包含实验室指标、解救剂、临床症状和处理措施等)按样本随机顺序每半个月审查20份病历(若符合入选标准者不足20份则全部纳入),检测到触发器者标记为触发器阳性,对触发器阳性所涉及情况进一步审查以确定或排除ADE,对确定为ADE者进行分级。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对阳性触发器和ADE进行整理分析,计算阳性触发器的阳性预测值。结果审查病历共465份,涉及465例患者,其中男性256例,女性209例,年龄19~92岁,平均57岁,住院时间2~37 d,平均10 d。465例患者中触发器阳性者208例(44.7%)。35项触发器中有22项触发器呈阳性(62.9%),共检出342例次。确定ADE 18例次,涉及16例患者,ADE检出率为3.4%(16/465)。18例次ADE中13例次有相对应的触发器,涉及8项触发器。22项阳性触发器的总体阳性预测值为3.8%。18例次ADE包括肺炎、肝损伤、寒战和皮疹各2例次,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低血糖、过度镇静、谵妄、出血、白细胞减少症和兴奋各1例次;14例次为E级,4例次为F级;涉及药物21种,包括抗菌药物5种,血液系统药物和精神系统药物各3种,心血管系统药物、激素类药物和中成药各2种,调脂药、影响骨代谢药、解热镇痛药和麻醉药各1种。结论GTT有助于ADE信号的早期检出,并为防范用药风险提供参考依据,在我国医疗机构有推广使用价值。
  • 孙露, 赵环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2): 84-88.
  • 高飞萌,宋智慧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6): 381-38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305-00219
    1例56岁男性患者因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给予甲泼尼龙500-mg/d静脉滴注(3 d后改为泼尼松40-mg/d口服),并口服碳酸钙、骨化三醇、阿仑膦酸钠和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预防激素相关不良反应。患者既往肾功能正常,服药1个月后肾功能持续下降。至服药3个月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最低为33.1-ml/(min·1.73 m2)。经尿常规和肾脏彩色超声检查除外肾病和尿路梗阻性疾病,考虑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导致肾损伤可能性大。将该药换为法莫替丁,其他药物继续使用。9 d后,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出院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74.0-ml/(min·1.73 m2)。
  • 林能明;林昀;韩江敏;马胜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4(4): 217-220.
    本文对已在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分常见的和少见的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方法,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 杨景勋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2): 150-154.
  • 王东红;王继秋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5): 329-331.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钙是最易缺乏的营养素,钙摄入不足易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但补钙过量也可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儿童如何补钙一直存在争议。怎样选择含钙食品和钙剂,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及如何补充维生素D等问题是争议的焦点。本文对钙剂吸收、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止补钙过量,正确选择钙剂、维生素D,补钙与铅中毒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儿童能科学合理的补充钙剂。
  • 都丽萍;梅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6): 414-419.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药物使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109/L)引致出血等症状的疾病。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按发病机制至少有以下3种:骨髓抑制性、免疫性及非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引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药物有:肿瘤化疗药物、肝素、奎尼丁、奎宁、金盐、丙戊酸及抗菌药等。肿瘤化疗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大体高于其他药物。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体征和症状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严重者有消化道出血、血尿、阴道出血和颅内出血。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选用以下方法治疗:停用可疑致病药物,给予泼尼松、免疫球蛋白及输注血小板,金盐或砷化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肌内注射二巯基丙醇以排出重金属离子。
  • 刘建成,马鑫,陈喆思,凌泽莎,王文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1): 41-4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401-00344
    1例79岁男性患者因头部外伤合并大肠埃希菌肺炎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静脉滴注、1次/8 h治疗。治疗前白细胞计数(WBC)10.20×109/L,红细胞计数(RBC)3.58×1012/L,血红蛋白(Hb)101-g/L,血小板计数(PLT)202×109/L。用药第2天,血细胞值开始下降,WBC、RBC、Hb和PLT的最低值分别为2.96×109/L、2.40×1012/L、66-g/L和128×109/L。因患者同时出现胃液隐血阳性,而被误诊为消化道出血。但患者无明显黑便,胃液隐血与贫血的发展不成比例,且无溶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的证据,考虑可能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关。停用该药,3 d后患者的血细胞均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 蔡晧东;孙凤霞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4): 229-234.
    植物中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是引致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英国和我国等许多国家都有与含Pas植物或草药相关的肝小静脉闭塞病或肝损害的报道。全球约有6000余种植物含Pas,主要为4个科某些属的植物,即(1)菊科的千里光属、橐吾属、泽兰属、菊三七属和蜂斗菜属;(2)紫草科的所有属;(3)豆科的猪屎豆属;(4)兰科的羊耳蒜属。我国有38种中草药含Pas,常用的有12种:千里光、狗舌草、菊三七、款冬、佩兰、泽兰、山紫菀、紫草、天芥菜、野百合、猪屎豆、羊耳蒜。Pas本身的毒性极低,但其代谢物有肝毒性。Pas致肝毒性的摄入量,成人通常为每日数毫克至数百毫克,但WHO认为致肝小静脉闭塞病的每日最低摄入量为0.015mg/kg,即相当于70kg体重成人每天1mg。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水、黄疸、肝大。肝小静脉闭塞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近年有报道用糖皮质激素或肝素治疗,但疗效和安全性尚待研究。作者认为,我国应加强含Pas植物致中毒的教育和监测。
  • 刘芳, 张晓乐, 朱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8, 20(5): 321-323.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008-5734.2018.05.001
  • 闫雪莲,黄茜,葛楠,孙雯娟,张波,王凯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1): 631-63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112-00026
    目的 探讨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临床特点。 方法 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帕博利珠单抗致CIP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以及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和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截至2019年10月1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主要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病、帕博利珠单抗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CIP发生时间、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分级、临床处理及转归等)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3例,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44~91岁,中位年龄64岁;原发病为黑色素瘤者11例,肺腺癌9例,淋巴瘤4例,结肠癌3例,食管癌、乳腺癌、鼻咽癌、肺多形性癌、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瘤、肺鳞状细胞癌各1例;单用帕博利珠单抗者30例,联用卡铂、培美曲塞者1例,联合放射治疗者2例。33例患者首次应用帕博利珠单抗至发生CIP的时间最短1 d,最长2年,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12(4,16)周。CIP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19例)、咳嗽咳痰(15例)、发热(9例)等;影像学检查多见磨玻璃影(17例)、肺部实变影(11例)及网格状高密度影(8例)。诊断CIP后,患者均停用帕博利珠单抗,29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9例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2例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1例给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30例有临床转归描述的患者中24例好转,6例死亡;好转患者中有6例再次给予帕博利珠单抗,1例再次发生CIP。 结论 帕博利珠单抗致CIP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用药后12周内应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大部分患者在CIP发生后可通过停药和加用糖皮质激素改善症状,但仍需警惕CIP潜在的致命风险。
  • 林阳;陈燕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3): 181-184.
    目的:调查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及费用的合理性。方法:收集2005年10月1-31日某医院83例外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和费用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不合理的预防性应用主要为用药天数>2d(80/83,96.4%),未在术前2h时内给药(79/83,95.2%),药物品种选用不当(54/83,65.1%);其次为药物的联用、剂量、稀释不当以及对药敏试验重视不够。调查显示,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100%),但抗菌药物的费用合理,占总费用的21.9%。结论:由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中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情况,故应加强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高文斌;吕金燕;王若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32-35.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YH-16,商品名:恩度,ENDOSTAR),是一种多靶点的血管内皮抑制剂。具有抑制内皮细胞迁移,诱导其凋亡,发挥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的靶向药物之一,可以明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有效率。但YH-16的不良反应也不应忽视,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毒副反应。临床使用中应加强患者心血管系统生理状况的评价,进行心电图监测,避免与蒽环类等具有心肌毒性的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马建丽;周亮;王世岭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3): 166-168.
    目的:通过对中药及其制剂引起过敏性休克病例的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89年~1999年国内报道的131例过敏性休克病例,从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用药次数、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位居第一,占72.52%,其中静脉给药占50.38%;口服剂型占16.03%;外用制剂占2.29%;其它占9.16%。结论:合理应用中药及其制剂,尽量避免与其它药物混合使用,应注意连续用药过程中发生的过敏性休克。
  • 章开,田英超,曾冰清,汤智慧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0): 601-60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91210-01009
    1例26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欠佳而加用利拉鲁肽(0.6-mg/d),4 d后利拉鲁肽剂量加倍同时加用恩格列净(10-mg口服、1次/d)。次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症状伴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峰值分别为1-048-U/L和26-U/L)。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遂停用所有降血糖药,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持续输注,同时给予兰索拉唑、生长抑素等对症治疗。3 d后患者症状缓解,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恢复正常。10 d后,改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24 U、晚16 U)餐前皮下注射,二甲双胍0.5 g口服、3次/d,血糖得以控制,未再出现胰腺炎症状。考虑患者的胰腺炎可能与利拉鲁肽联合恩格列净治疗有关。
  • 周娜;李晓玫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1-6.
    根据近年有关研究和报道对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成分、马兜铃酸的代谢、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方法进行综述,旨在对马兜铃酸的毒理学及马兜铃酸肾病的诊治加深认识。
  • 高玲;杨晓庆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1例48岁女性患者,因患支气管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约10 min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意识丧失,血压未测及。立即停药,给予吸氧、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及氢化可的松治疗,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 梁雁;鲁云兰;车文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6): 374-378.
    目的: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各科药物性肝损害的报表111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8例,女5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2岁,平均(46.96±16.67)岁。涉及药物77种,抗菌药居首位占16.22%(18/111),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占第二位,为15.32%(17/111),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和抗肿瘤药居第三位,均占10.81%(12/11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40例(36.04%),淤胆型肝损伤43例(38.74%),混合型肝损伤28例(25.22%)。结论: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较多,虽然发现、治疗及时可痊愈或好转,但近半数病例起病隐匿。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 吉中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2): 108-111.
    本文简述抗精神失常药物所致撤药综合征的基本特征,并对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所致撤药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与防治以及抗焦虑药引起戒断反应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与防治作一概述。
  • 刘勋,孙博,张慧芝,张颖,赵保红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0): 583-58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91125-00947
    1例24岁女性患者自服卡马西平约150片(共15 g)。约17-h后,被家人发现意识不清伴频繁抽搐,立即送至医院。实验室检查示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为58.7-mg/L,肌酸激酶411-U/L,C反应蛋白23.7-mg/L,血氧饱和度0.78。诊断为卡马西平中毒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静脉补液、利尿、床旁血液过滤和对症支持等治疗。第2天,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卡马西平血药浓度降至32.9-mg/L;第3天,患者神志转清,偶有癫痫发作;第4天,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下降为12.3-mg/L,无抽搐症状。继续治疗,3 d后患者痊愈出院。
  • 邢曼,史士强,高静,王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4): 270-27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81216-01249
    1例61岁女性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行肠道准备,分6次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Ⅳ)(A剂24袋+B剂24袋溶入3-000-ml温水、口服,500-ml/30-min)。肠道准备期间,患者5.5-h尿量约4-500-ml,腹泻8次,呕吐2次。患者于当日14:00昏迷,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实验室检查示血钠从治疗前140-mmol/L下降至120-mmol/L,血钾从治疗前4.0-mmol/L下降至2.7-mmol/L,氯化物 87.2-mmol/L、碳酸氢根11.5-mmol/L;血气分析示酸碱度7.29-mmHg(1-mmHg=0.133-kPa)、二氧化碳分压31-mmHg、氧分压105-mmHg、剩余碱-10.4-mmol/L,头颅CT及MRI检查均未见异常,考虑为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Ⅳ)导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钠血症性脑病。立即给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4 h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处于昏睡状态。治疗第3天,患者意识清醒,血清电解质恢复正常,未再出现癫痫发作。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2): 118-124.
  • 王洪涛;杨威**;盛秋菊;王韫秀;刘卓刚;李迎春;廖爱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2例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化疗导致急性肾衰竭。第1例为53岁女性,因非霍奇金淋巴瘤给予大剂量MTX化疗:先用MTX 500 mg 0.5 h时内静脉滴注、3500 mg 24 h内泵入,然后用亚叶酸钙进行解救,首次剂量为30 mg/m2,以后15 mg/m2,每隔6 h肌内注射1次,解救8次。患者无慢性肾脏病史,化疗前肾功能正常(SCr 97.1 μmol/L,BUN 4.78 mmol/L)。化疗后第4天,出现颜面及双手轻度水肿,尿量减少,SCr升至151 μmol/L。给予甲泼尼龙、呋塞米和碳酸钙维生素D3对症治疗,并碱化尿液,监测肾功能(SCr最高达275 μmol/L)。化疗后第13天肾功能恢复至正常(SCr 96 μmol/L)。第2例为29岁男性,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给予大剂量MTX化疗:MTX 500 mg 0.5 h内静脉滴注、4500 mg 24 h 内泵入,解救方案同例1。患者无慢性肾脏病史,化疗前肾功能正常(SCr 86.9 μmol/L,BUN 5.35 mmol/L)。化疗后第3天出现全身水肿、尿量减少,SCr升至235 μmol/L (最高达360 μmol/L)。给予对症治疗,同例1。化疗后第30天肾功能恢复至正常(SCr 89 μmol/L)。
  • 中国药师协会居家药学服务药师分会,健康中国研究中心药品与健康产品专家委员会,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3): 130-13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223-00152
    本共识分别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居家隔离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意义、居家消毒剂的选择和合理应用、医院处方药的相关规定、长期居家药物治疗的管理等多个维度,为大众居家期间的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和帮助。
  • 林丹,赵秀,江灏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1): 646-64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720-00797
    1例31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莫西沙星400-mg口服、1次/d。用药9 d后出现咯血、便血和全身散在瘀点、瘀斑,血小板计数(PLT)1×109/L,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停用莫西沙星,给予止血、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及输注浓缩血小板等治疗。治疗6 d后,患者全身淤点、瘀斑消退,PLT 376×109/L。骨髓穿刺结果提示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谢钢;李运景*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5): 335-338.
    全胃肠外营养(TPN)长期应用可引起肝损害,临床表现为肝酶和胆红素升高、胆汁淤积、脂肪变性及肝硬化。其发病的确实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长期禁食、TPN营养成分不平衡以及肠道细菌移位有关。给予平衡的营养,应用循环法输注,尽早予以肠道进食、补充某些营养素(如胆碱、L-谷氨酰胺),将有利于防治TPN引起的肝损害。
  • 周颖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5): 335-3.
  • 张秋霞;王玉玲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2): 82-84.
    目的:探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致肾损害问题。方法:对本院1995年1月-2003年8月收治的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患者60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600例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50~75mg·d-1)的患者中,16例发生肾损害,并且剂量越大,疗程越长,肾损害发生数越多。在发现后及时停用阿司匹林,全部病例肾功能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小剂量长期服用也可致肾损害。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
  • 周楠,郭桂萍,毛丽超,关月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0): 597-59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218-00132
    1例51岁男性患者因鼻咽癌放、化疗后副鼻窦炎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给予氨酚羟考酮(每片含盐酸羟考酮5-mg,对乙酰氨基酚325 mg)1片口服、3次/d。因镇痛效果不佳,加用普瑞巴林75-mg口服、2次/d。期间患者家属曾自行为其加服盐酸羟考酮10-mg口服、1次/d,共用2 d。加用普瑞巴林2 d后,患者突发谵妄、烦躁、四肢不自主抽搐、认知障碍、定向障碍等精神异常。停用上述镇痛药物,给予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3 d后,患者精神状态好转,无明显谵妄,辨别力及定向力恢复正常,停用右美托咪定。患者精神失常的出现及消退与联用镇痛药物有明显时间相关性,结合以往文献,考虑该例患者精神失常为羟考酮与普瑞巴林相互作用所致。
  • 杨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1): 2.
  • 舒文琳,陈水钫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2): 701-70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224-00159
     1例4岁7个月男孩因支气管肺炎合并支原体、病毒和细菌多重感染给予阿奇霉素0.16 g静脉滴注、1次/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2-mg静脉滴注、1次/d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228.5-mg口服、2次/d。6 d后,患儿症状改善,体温恢复正常。治疗第7天,患儿出现皮疹伴瘙痒,对症治疗后当日可消退。停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阿奇霉素,但患儿仍在每天静脉滴注药物后发疹并当日消退;停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患儿皮疹未再发作。
  • 郑平;周帆;文运衡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分析头孢拉定静脉滴注致儿童血尿的原因。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社区使用头孢拉定致19例儿童血尿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头孢拉定的用法用量,血尿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以及转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9例患儿中男16例,女3例,年龄≤1岁3例,~3岁10例,~7岁4例,>7岁2例。头孢拉定常规用法用量为50~100 mg/(kg·d)溶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 ml中静脉滴注。剂量为100 mg/(kg·d)16例,>110 mg/(kg·d)1例,<100 mg/(kg·d)2例。有17例将1日剂量作1次量给予。19例中,肉眼血尿17例,镜下血尿2例。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HP,尿蛋白定量<0.1 g/24 h。肾功能正常者16例(84.2%),肌酐、尿素氮轻度升高者3例(15.8%)。血尿出现于用药后24 h内18例(94.7%),>24 h 1例(5.3%)。经停药治疗后,肉眼血尿于1~2 d消失,镜下血尿于3~5 d消失。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尿常规与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头孢拉定静脉滴注致儿童血尿可能与大剂量、高浓度及低年龄等因素有关。
  • 邬伟, 褚斌斌, 梁琳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0): 599-60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91211-01013
    1例59岁男性患者因胃癌伴多发淋巴结转移接受SOX方案化疗:奥沙利铂注射液200-mg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 h(第1天),替吉奥60-mg口服、2次/d(第1~14 d);每3周为1个周期。在第3周期治疗期间,输注奥沙利铂1周后,患者突然出现耳聋及视物模糊症状。经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急性视神经炎。考虑患者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急性视神经炎与奥沙利铂相关。停止化疗,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及改善微循环治疗,1周后,患者视力逐渐恢复正常,但是耳聋症状持续存在。
  • 陈慧;朱威;连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1例78岁女性患者因脑出血、右侧中枢性偏瘫、肺部感染住院治疗。入院第21天,尿、便中检出霉菌孢子和菌丝,考虑霉菌感染。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治疗,首日0.4 g/d,以后0.2 g/d。3 d后患者胸腹部出现红色斑疹,轻度瘙痒。停用氟康唑,改用伊曲康唑0.25 g,2次/d静脉滴注。治疗2 d后,患者躯干和四肢红色斑疹继续增多,瘙痒显著。停用伊曲康唑,改用大蒜素静脉滴注并口服氯苯那敏抗过敏治疗,5 d后皮疹基本消退。
  • 王瑞;李纳新;董敬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1, 3(4): 226-229.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1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386例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A型45例,B型341例,引起的器官系统损害以过敏反应(35.49%)和泌尿系统损害(29.02%)最多。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93例,其中死亡7例。药物以头孢哌酮(97例)、头孢拉定(78例)和头孢唑啉(69例)不良反应报道较多,比例分别占25.13%、20.21%、17.88%。结论:临床应加强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黄亮, 张伶俐, 汪志凌, 梁毅, 王梦雅, 胡志强, 全淑燕, 张智慧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2): 88.
    目的评价儿童使用多潘立酮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筛选多潘立酮用于儿童的临床研究。检索WHO Pharmaceuticals Newsletter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收集多潘立酮上市后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检索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美国FDA、英国药物和保健产品监管署(MHRA)、加拿大卫生部和澳大利亚医疗产品局网站,收集官方发布的多潘立酮风险和利益评估、适应证修改等信息。对RCT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其他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作中心ADR因果关系评估标准分析不良反应与多潘立酮的相关性,采用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常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CTCAE 4.03)评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程度。结果共纳入RCT文献9篇,队列研究1篇,自身对照研究4篇,病例报告24篇。9篇RCT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多潘立酮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应用安慰剂、莫沙必利或西沙比利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于甲氧氯普胺(RR=0.44, 95%CI: 0.23~0.86, P=0.02),高于中成药(RR=16.09, 95%CI: 2.01~129.04, P=0.01)。9项RCT研究中均未见多潘立酮严重不良反应报道。4项自身对照研究中,1项研究显示新生儿使用多潘立酮与QT间期延长相关。24篇病例报告报道多潘立酮不良反应101例,轻中度不良反应(CTCAE 1~2级)80例(79.2%),重度不良反应(CTCAE 3级)21例(20.8%),未见CTCAE 4~5级不良反应报道。因果关系评价结果显示 2例不良反应与多潘立酮肯定有关,76例很可能有关;15例患者用药过量,2例联用其他可致相同不良反应的药物。2014年4月EMA建议限制多潘立酮的适应证和临床用量。同年9月,MHRA宣布多潘立酮不再作为非处方药物。结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儿童使用多潘立酮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和其他促动力药物以及其他常规治疗。儿童使用多潘立酮存在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 孙博,刘勋,张二锋,马换青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11): 612-6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1051500581
    1例25岁男性患者自行服用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约60片(每片含苯巴比妥30mg和氢溴酸东莨菪碱0.2mg),约1 h后出现昏迷伴四肢阵发性抽搐。诊断为药物中毒,予洗胃、导泻,以及咪达唑仑10mg静脉注射抗癫痫等治疗。6 h后患者心率53次/min,呼吸11次/min,偶发抽搐,并出现血尿。实验室检查示间接胆红素16.97μmol/L、总蛋白54g/L,白蛋白27.6g/L、凝血酶时间25.0s,考虑多脏器损伤。给予血液净化治疗。1 d后患者神志转清,心率68次/min,呼吸16次/min,未再出现抽搐;2 d后,实验室检查示间接胆红素8.69μmol/L,总蛋白54.7g/L,白蛋白34.0g/L,凝血酶时间16.7s。
  • 孙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4): 241.
  • 戈梦佳, 陈恳, 马青变, 易湛苗, 翟所迪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6): 405.
    目的综合评价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6年6月收录的有关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依据渥太华-纽卡斯尔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用OR及其95%CI表示。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为25篇,NOS评分均≥7分。涉及4 279例患者,其中血小板减少组1 335例,无血小板减少组2 94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为基础PLT<200×109/L (OR=3.64,95%CI:1.60~8.30,P=0.002) ,体重<50 kg(OR=2.44,95%CI:1.79~3.34,P< 0.001),肌酐清除率<30 ml/min (OR=1.85,95%CI:1.29~2.67,P< 0.001,用药疗程>14 d (OR=1.76, 95%CI:1.17~2.65,P=0.006),以及年龄≥65岁(OR=1.54, 95%CI:1.03~2.31,P=0.04)。结论肾功能重度损伤、基础PLT低、低体重、用药疗程长和高龄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 魏娟娟,林阳,石秀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2): 63-6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807-00852
    目的 比较3种非离子型碘对比剂(NICM)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 方法 从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中筛选出因PCI手术中应用碘海醇、碘普罗胺或碘克沙醇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并通过检索医院信息系统获取同期行PCI手术且术中应用上述NICM的患者总数。计算3种NICM总体和各自的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3种NICM的总体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603%(422/69-955),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024%(17/69-955)。碘海醇、碘普罗胺和碘克沙醇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18%(109/26-097)、0.364%(83/22-787)和1.092%(230/21-071),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23%(6/26-097)、0.039%(9/22-787)和0.009%(2/21-071)。碘克沙醇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碘普罗胺和碘海醇(均P<0.001),但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最低,与碘普罗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发生过敏反应的422例患者中男性327例,女性95例;年龄27~101岁,平均59岁。373例患者有过敏反应发生时间记录,注射NICM至发生过敏反应的时间为30-s~90-h,中位时间为5 h;过敏反应为速发型(潜伏期≤1 h)者127例(34.0%),迟发型(潜伏期>1 h)者246例(66.0%)。碘普罗胺导致的过敏反应以速发型为主(79.5%,62/78),而碘克沙醇以迟发型为主(87.7%,193/220)。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既往有过敏史者占比明显高于迟发型患者[15.0%(15/100)比7.1%(14/197),P=0.030]。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最为常见[78.0%(329/422)],严重过敏反应17例中过敏性休克15例(88.2%),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各1例,均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经治疗均好转,但有6例患者因严重过敏反应未能完成PCI手术。 结论 3种NICM用于PCI的安全性均较好,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其中碘普罗胺的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会影响PCI手术的进行,应予警惕。
  • 刘兰兰,赵娟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5): 317-31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90121-00054
    1例62岁女性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遵医嘱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1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8.75-mg、2次/d)和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1次/d)。数日后患者出现手脚水肿且逐渐由四肢远端向近端发展,并出现面部水肿,水肿部位出现皮疹伴瘙痒。给予抗过敏治疗3 d,水肿无明显消退且有新发皮疹,经仔细询问得知患者每每在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后约2 h水肿和皮疹症状加重,试停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 d,其他药物继续应用。次日患者水肿及皮疹减轻,当日遵医嘱再用该药则上述症状复现。再次停用该药,次日水肿和皮疹即明显好转。停药2 d后患者自行改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仍出现水肿和皮疹。停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10 d后水肿和皮疹完全消退。
  • 裴振峨;蔡晧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4): 276-279.
    盐酸西布曲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发的新型减肥药,其相关不良反应临床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西布曲明安全性评价的有关文献,对该药的常见、少见不良反应,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防治措施作一介绍,以供临床参考。
  • 王瑞琦;张宏誉 王钟岩 薛卫国;杨雪源;刘全忠;李明;郑青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2): 85-90.
    目的:观察非索非那定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的方法,对非索非那定60mg,2次/d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疗程分别为14d和28d;对照药为西替利嗪10mg,1次/d。结果: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共入组144例,非索非那定组和西替利嗪组纳入符合方案集者分别为64和68例,非索非那定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为0.719±0.182,总有效率为85.94%,与西替利嗪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共入组144例,2组纳入符合方案集者分别为67和68例,非索非那定组SSRI为0.771±0.269,总有效率为80.60%,与西替利嗪组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索非那定组和西替利嗪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2组分别有25例(17.6%)和24例(16.9%)发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的表现相似,主要为困倦和口干。2组用药后的心电图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用药后的QT间期(QTc)与用药前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索非那定为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 李辉 张永东 肖云彬 罗继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5): 369-370.
    1对27岁夫妇,均因化脓性扁桃体炎静脉给予阿奇霉素0.2 g。次日,2名患者均出现全程肉眼血尿。尿常规:RBC分 别为(+)、(+++),尿蛋白均为(+++),肝肾功能及ASO正常,泌尿系统B超检查未见异常。立即停用阿奇霉素,给予酚磺乙 胺、维生素C及补液治疗,尿液逐渐转清,第8天尿常规恢复正常。随访1月,尿常规持续正常。
  • 王玉荣;刘静;黄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1): 50-52.
  • 陈净;李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5): 321-4.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主要应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急性输液反应,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罕见。本文概述了利妥昔单抗相关的罕见不良反应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肺泡出血、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慢性心功能不全、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肿瘤溶解综合征、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以及不良反应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处理措施,旨在为临床安全应用利妥昔单抗提供参考。
  • 林志强,张清泉,陈婷婷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7): 409-41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90617-00501
     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相继发布了有关伏立康唑的治疗药物监测指南。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使用伏立康唑时应给予负荷剂量,并在第3天监测患者血药谷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发生不良事件或疗效欠佳、增加或停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及序贯给药时,应再次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伏立康唑相关不良事件的临床类型已较为明确,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后可根据其严重程度分级给予停药或减量等处理。伏立康唑不但是细胞色素P450(CYP)2C9、CYP2C19和CYP3A4的底物,也是其抑制剂,应注意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相互作用。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积累不同用药目的、不同疾病或不同真菌感染、Child-Pugh C级严重肝病和<2岁儿童等人群应用该药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 张琦;彭妙官;蒋培培;黄燕萍;闵运兵;李梅忠;黄菊芳;罗劲华;王丹;王莹;廖志红**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387-5.
    研究服用磺酰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与CYP2C9基因型的关系。方法: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使用磺酰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纳入研究。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和CYP2C9基因型,分析低血糖与CYP2C9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43例,女103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62.5±12.4)岁。全部患者均服用磺酰脲类药物,服用的药物和剂量为:格列吡嗪5~10 mg/d,格列齐特80~160 mg/d,格列齐特缓释片30~60 mg/d,格列美脲0.5~2 mg/d及格列本脲5~10 mg/d。146例患者中有74例出现低血糖。其中磺酰脲类诱发低血糖19例,其他因素诱发低血糖(进餐延迟、饮食少及过度运动等所致)55例。146例患者中13例(8.9%)为CYP2C9*1/*3基因型,其中低血糖组7例,无低血糖组6例。19例磺酰脲类诱发低血糖中6例(8.3%)为CYP2C9*1/*3基因型,55例其他因素诱发低血糖中1例(1.8%)为CYP2C9*1/*3基因型。磺酰脲类诱发低血糖组与其他因素诱发低血糖组或无低血糖组比较,CYP2C9基因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磺酰脲类药物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可能和CYP2C9基因突变(CYP2C9*1/*3)有关。
  • 曾玲玲;周桂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1): 17-4.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有1100种以上的药物和相关物质与药物性肝损害有关。然而,迄今药物性肝损害尚无特异性诊断标志。本文介绍和讨论几种主要的诊断标准,以期有助于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 孙世光, 范伟, 戚冬梅, 刘健, 田月洁, 谢彦军, 孙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4): 243.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冻干)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预警信号。方法收集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接收的注射用丹参(冻干)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ADR临床特征,采用比例报告比(PRR)法、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判别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模型(BCPNN)法对2005至2015年的ADR总体数据和每个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ADR预警信号。结果纳入分析的ADR报告为887份,所涉及的887例患者中男性460例,女性427例;年龄3 d~91岁,平均(57.7±16.6)岁,≥45岁者占79.59%(706/877)。887例患者共发生1 281例次ADR,主要累及皮肤和心脑血管系统,排序前10位者依次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寒战、恶心、头痛、发热、心悸、头晕和注射部位反应,共1 152例次,占89.93%。出现ADR后均停用注射用丹参(冻干),经对症治疗后557例痊愈,330例好转。应用PRR法、ROR法和BCPNN法对ADR总体数据和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皮疹(PRR法:总体数据,2008至2015年;ROR法:总体数据,2008至2014年;BCPNN法:总体数据)、瘙痒(PRR法:总体数据,2012、2013、2015年;ROR法:总体数据,2012、2013年)、呼吸困难(PRR法:总体数据,2008至2014年;ROR法:总体数据,2008至2014年;BCPNN法:总体数据,2014年)、寒战(PRR法:总体数据,2007至2009年;ROR法:总体数据,2011至2013年;BCPNN法:总体数据,2012、2013年)可作为注射用丹参(冻干)的ADR预警信号。结论注射用丹参(冻干)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和心脑血管系统,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寒战可作为注射用丹参(冻干)ADR发生的预警信号。
  • 李玉珍;王佩;刘恩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99, 1(1): 18-21.
    本文综述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损伤、肝肾功能损害、变态反应、血液系统异常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临床医师和广大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选用不良反应少的品种,避免大剂量长期应用,加用胃粘膜保护剂等,以期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 张丽娜;史惠卿;曾仁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6): 381-383.
    目的:分析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发生的特点。方法:对1999-2003年国内文献报道的葛根素致溶血反应16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6例中男性12例,女性4例,≥60岁者10例(2例未报道年龄)。患者用药量200~600mg,1次/d。溶血反应多发生于首次用药3~10d,仅有3例(18.75%)是再次用药发生,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均有可能发生溶血反应。临床以急性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如腰腿关节及全身疼痛,寒战发热,肉眼血尿或尿呈酱油色、浓茶色,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有血RBC、Hb降低,尿中出现血红蛋白(尿潜血阳性)及红细胞。血免疫学检查可见葛根素特异性抗体。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使用时应高度重视。
  • 谢晓慧;刘法永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2): 76-80.
    万古霉素以其对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的良效而著称,关注其不良反应并尽量避免其发生是合理用药内容之一。本文对与万古霉素相关的红人综合征(RMS)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多数报道认为:RMS是在快速静脉输注万古霉素的过程中发生的、由组胺介导的一种反应。此反应以脸、颈及躯干上部斑丘疹样红斑为特征。本文对其发生机制及发生率的不同看法根据文献进行了分析,亦介绍了发生RMS后的处理方法与预防措施。
  • 王涤新;朱晓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43-45.
    矿物类中药中可含有铅、汞、砷等重金属成分,过量应用会导致药源性铅、汞和砷等重金属中毒。临床上对重金属中毒的误诊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仔细采集病史,拓宽临床思维,认识矿物类中药重金属中毒的临床表现,结合毒物化学成分的检测结果,可正确诊断药源性重金属中毒,并及时采取特效解毒剂驱排治疗。
  • 蔡晧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3): 161.
  • 张弨a;谢茜b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2例男性患者静脉滴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后出现肾衰竭。例1为29岁男性患者,因发热给予静脉滴注穿心莲内酯0.5 g。输液结束后,随即出现腰痛。当天晚上,患者SCr为142 μmol/L。第2天入院,其SCr为219 μmol/L。住院第2天,SCr为332 μmol/L。诊断为急性肾衰竭。给予补液和对症治疗。3 d后,患者SCr下降至244 μmol/L,住院第7天,SCr降至149 μmol/L。患者住院9 d后出院,腰部疼痛消失。出院10 d后随访,肾功能正常。例2为25岁男性患者,因感冒给予穿心莲内酯0.25 g静脉滴注,并口服阿奇霉素0.25 g。滴注约4 h,患者出现腰痛。第2天,患者SCr为189.7 μmol/L,BUN为8.89 μmol/L。停用所有药物,第3天患者持续腰痛,SCr 214 μmol/L,BUN 8.8 μmol/L。给予支持治疗后,SCr降至138 μmol/L,BUN降至6.4 μmol/L。出院1周后随访,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
  • 李晓红;丁岩*;马俊旗;韩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观察和评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 LNG-IUS)的安全性。方法:共59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纳入研究。将LNG-IUS放置在患者子宫腔内,LNG-IUS放置前与放置后6个月及12个月对患者的痤疮、面部色素沉着、月经前乳房胀痛、体重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及比较,并观察LNG-IU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LNG-IUS放置前和放置后6个月痤疮评分分别为1.00(0.00,3.00)和0.00(0.00,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后12个月痤疮评分为0.00(0.0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置前和放置后6个月及12个月的面部色素沉着评分均为1.00(0.0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置前和放置后6个月及12个月的月经前乳房胀痛评分分别为2.20(0.00,4.00),1.50(0.00,4.00)及1.00(0.00,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放置前和放置后6个月及12个月的体重分别为59.00(55.00,64.00)kg,59.50(55.00,64.00)kg及59.00(54.00,64.00)k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置前和放置后6个月及1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放置前和放置后6个月及12个月月经间期出血分别为4例(6.78%),16例(27.12%)及14例(23.73%)。其他不良反应有脱发(1例)和全身肿胀感(2例)。结论:LNG-IUS是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安全疗法。
  • 张娜, 夏文斌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4): 241.
  • 王德才;张继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6): 383-386.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规律、相关因素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内1990年以来有关头孢菌素类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210篇244例进行分析整理。结果:244例过敏性休克涉及12种药物,居前6位的是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氨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占93.8%。有过敏史者24.6%,无过敏史者30.3%,过敏史不清者45.1%。86.1%的过敏性休克发生于用药的20min内,首次用药占78.7%,死亡占8.2%。结论:头孢菌素类致过敏性休克应引起医药人员高度重视,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者做皮肤过敏试验及用药后密切观察是防治严重过敏事件的重要措施。
  • 耿凤英;杨悦;金丹;杨华;马辉;杨月明;王瑜歆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药源性头痛系指药物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头痛,约占全部头痛患者的5%~10%。药源性头痛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其发生的常见原因如下:血管扩张、良性颅内压增高、无菌性脑膜炎、双硫仑样反应以及过度使用镇痛药。药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除有头痛症状外,也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血压下降等。常见的致病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组胺H2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及血管扩张剂。药物治疗中出现头痛应注意将其与原发病所致头痛相区别。及时停药和对症处理可缓解药源性头痛症状。
  • 侯娟a;马景涛b;徐芳b;胡莹b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1例60岁女性冠心病患者,动脉注射碘克沙醇注射液约50 ml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1 h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剧烈头痛、视物模糊,BP 110/70 mmHg,头颅CT无异常。给予地塞米松、补液及对症治疗,7.5 h后症状完全缓解。
  • 蒙龙, 邱峰, 贾运涛, 孙树森, 黄靓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3): 188-19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225-00167
    目的 对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的不良事件(AE)进行数据挖掘,为鉴别应用这两种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是药物引起还是疾病本身所致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文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提到的新冠肺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选出本研究关注的AE。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相关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进行数据挖掘。 结果 设定时段内FAERS数据库共收到7-582-463份药物相关的有效AE报告,其中利巴韦林31-775份,干扰素α 2-345份。分析结果显示,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中可能与利巴韦林具有相关性的AE有鼻充血、咳嗽、喉疼痛、咽部水肿、咳痰和呼吸困难,可能与干扰素α具有相关性的AE有喉疼痛和咯血;在其他系统器官分类中可能与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均具有相关性的AE包括发热、寒冷感、疲乏、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关节痛、肌痛和皮疹。在实验室检查异常AE中,与利巴韦林相关的有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与干扰素α相关的有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 结论 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相关AE中一部分与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相似,临床实践中应当注意鉴别。
  • 张海英;张斌;李玉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2): 112-116.
    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他与许多药物和食物同时服用均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抗凝效果。本文对华法林与西药、中草药和食物的不良相互作用进行概述,一起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 周莉;吴纯启;王青秀;杨保华;廖明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探讨羟基脲(hydroxyurea, HU)诱导大鼠生精细胞凋亡发生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方法:量效关系研究中,雄性Wistar大鼠25只,分为5组,每组5只,4组为试验组,1组为对照组,4个试验组分别腹腔注射HU 100 mg/kg、200 mg/kg、400 mg/kg和600 mg/kg,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2 ml/kg,给药后12 h处死;时效关系研究中,雄性Wistar大鼠20只,分为4组,每组5只,3组均腹腔注射HU 400 mg/kg,1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给药后6、12和24 h处死大鼠。所有大鼠处死后称体重,取睾丸组织并称重,Bouin's液固定后,进行HE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检测(TUNEL)、糖原PAS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计数凋亡细胞并进行生精周期阶段的分析。结果:给药后6、12、24 h大鼠体重、睾丸重量与给药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量效关系研究中,大鼠生精细胞凋亡阳性小管所占比率和凋亡指数随着HU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其中以400 mg/kg为最高,分别为(38.7±2.0)%和(496.4±66.8)(P<0.01)。时效关系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12 h的每管凋亡阳性生精细胞数和凋亡指数达峰值,分别为(12.9±2.10)和(496.4±66.8)(P<0.01);TUNEL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生精周期的Ⅰ-Ⅳ时相。结论:HU诱导的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具有细胞特异性和阶段特异性。
  • 孙玥,刘佳,廖清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4): 266-26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103-00005
    1例72岁女性患者因心力衰竭接受静脉注射呋塞米注射液,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呋塞米片、螺内酯片、地高辛片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因心力衰竭症状未改善,加用左西孟旦12.5-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 45-ml,以1.5-ml/h速度持续静脉泵入。静脉泵入左西孟旦20-h时,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瞳孔散大。心电监护示心率200次/min,QT间期延长,QTc间期520-ms;血钾3.02-mmol/L。诊断: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阿斯综合征。考虑与左西孟旦有关。立即停用该药,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和补钾治疗。4 d后复查,血钾4.60-mmol/L,心电图检查示心率80次/min,QTc间期450-ms。
  •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1): 6-9.
  • 严旭琳;欧阳颖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2): 93-5.
    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一类新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选择性COX-2抑制剂分为倾向性COX-2抑制剂(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和双氯芬酸等)和特异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伐地考昔、依托考昔等),前者对COX-2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COX-1的抑制作用,但在抑制COX-2的同时也会部分抑制COX-1,后者仅对COX-2有强烈抑制作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溃疡、穿孔或出血,肾功能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栓形成等。其机制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同时抑制COX-1和COX-2,减弱其对消化道黏膜的保护作用、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加重钠钾潴留、抑制细胞色素P4502C9酶活性而降低华法林代谢率以及影响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I2的平衡等有关。同时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血压病患者或有水钠潴留倾向者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时,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肾功能,调整降压药剂量,避免多种NSAIDs同时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防治心血管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 熊金辉;雷招宝;肖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2): 113-116.
    辛伐他汀为临床较常用的降血脂药,为了解其不良反应,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我们搜集国内外有关辛伐他汀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辛伐他汀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横纹肌溶解、记忆丧失、狼疮样综合征、急性胰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勃起功能障碍、肝损害、多尿等,临床应用时应予以重视。
  • 周健丘;梅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1): 27-5.
    常用药品包装材料是指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目前主要药品包装材料有4类:玻璃、橡胶、塑料和金属。药品包装材料与其所包装药品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例如可吸收药品中的有效成分而降低其疗效,也可释出一些有害物质而损害机体组织。因此,应加强药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根据药品特性正确选用包装材料,并应注意包装材料相关的药品安全问题。
  • 邵体红; 张奉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3): 161.
  • 代志军;王西京;康华峰;管海涛;刘小旭;宋玲琴;程冲;纪宗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10-14.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126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2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1例)、试验组(65例)。对照组应用CEF治疗方案(CTX 500mg/m2,d1,8;EPI 50mg/m2,d1,8;5-Fu 500mg/m2,d1,8),试验组采用CEF治疗方案加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2组的治疗周期均为28d,共2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2组新辅助化疗的疗效、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45/65)和49.2%(30/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但试验组的反应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提高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并能增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减轻其不良反应。
  • 蔡皓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3): 217-220.
    众所周知,在药物发展史上曾发生过多起重大药害事件,如磺胺酏剂(含二甘醇)事件、反应停事件等,造成成百上千患者死亡。回顾这些惨痛的药害事件,从中吸取教训,无疑有助于避免或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或重演,保障患者安全。为此,本刊特开辟“药害史”栏目,欢迎广大读者、作者向本栏目踊跃投稿。
  • 王振纲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5): 326-329.
    对于是否需要补钙、如何补钙以及其安全性如何尚存在较大争议。2006年2月16日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补钙加维生素D与骨折危险”的研究报告,对如何补钙问题又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作者根据国内外资料和个人的研究,对补钙争议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旨在探讨如何安全有效地补钙。
  • 张大真;权正良;李增烈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3): 163-166.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药物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报道有所增加。本文介绍引起或有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的药物,并对其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进行探讨,旨在引起对药物性胰腺炎的关注,以降低其发生率。
  • 吴玉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5): 339-340.
    15岁女童,因出疹2天并发热(T38.4℃)静脉滴注地塞米松(量不详)。次日,皮疹加重并出现出血性疱疹,伴腰痛;第3天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查WBC19.65×109/L,RBC3.65×1012/L,Hb123g/L,PLT46×109/L,ALT4247U/L,AST4719U/L,LDH1209U/L,CK612U/L。入院后患者精神恍惚,全腹压痛,双肾区叩痛;HR130次/min,BP86/60mmHg;WBC17.4×109/L,L0.32;RBC2.56×1012/L,Hb93g/L,PLT27×109/L;尿潜血(+);PO211.76mmHg,PCO22.5mmHg;2周内有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史,诊断为水痘,水痘脑炎,多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代谢性酸中毒。给予升压、扩容、止血、纠正酸中毒、抗感染等治疗,但患者出现呕血,口腔、鼻腔持续出血,无尿,血压下降,深度昏迷,入院12h死亡。
  • 刘文;陈慧;陈惠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1例41岁女性因粘连性肠梗阻入院行回肠末段切除术。术后给予血凝酶1 KU+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注射,1次/2 h,连用3次。前2次用药时患者无不良反应,第3次用药过程中,患者突然神志不清,叹息样呼吸,口唇青紫,面色苍白,双侧瞳孔散大,心跳骤停。立即停药,给予胸外心脏按压,面罩给氧,同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和阿托品。抢救30 min,患者心跳、呼吸恢复。
  • 汪春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386-1.
    1例23岁女性,因患抑郁症先后服用氟西汀、文拉法辛、安非他酮及金刚烷胺治疗,无不良反应。后在安非他酮225 mg/d和金刚烷胺0.2 g/d治疗方案上加用度洛西汀60 mg,每日晨服。2~3 d后,患者出现双足背红肿,无疼痛,肾功能和类风湿因子检查均正常。头孢氨苄静脉滴注治疗无效。度洛西汀服用14 d后停用,安非他酮和金刚烷胺继续服用,3~5 d后红肿消退。
  • 杨碧莲;李元文;孙占学;李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1例63岁女性,糖尿病史4月,口服格列吡嗪和阿卡波糖治疗,一直无不良反应。后因患单纯疱疹给予泛昔洛韦0.25 g,3次/d口服。首次用药2 h后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检查排除肠道感染。停用泛昔洛韦,改用阿昔洛韦0.5 g,1次/d静脉滴注,格列吡嗪和阿卡波糖继续服用,同时给予补液及对症治疗,第2天头晕和胃肠反应症状完全消失。继续静脉滴注阿昔洛韦4 d,单纯疱疹全部结痂,患者痊愈出院。
  • 王育琴;闻满华;常明;丁庆华;曾艳;孟莉;吴晓光;汤哲;牛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2): 78-8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SARS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460例SARS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检,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并详细记录全部临床资料及转归。患者各项资料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并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①460例患者中有344例(74.8%)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其中血钾降低为17.2%,血钙降低为32.0%,血糖升高为30.5%,精神障碍20.1%,细菌感染53.5%,真菌感染14.8%,肝功能损害60.2%,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用激素组。②激素最大剂量≥320mg·d-1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320mg·d-1组。结论:SARS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须严格掌握适应症;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使用大剂量宜慎重,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须尽可能减少剂量,切忌盲目增加剂量。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 丁小丽;雷招宝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5): 336-339.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诱发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硫普罗宁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线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2000年1月-2005年6月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中有关硫普罗宁致过敏性休克病例报道28篇,共计38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38例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1);全部患者使用常规剂量静脉给药;86.84%(33/38)的患者在用药后30min内发生过敏性休克(P<0.01);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以血压剧降、胸闷、呼吸困难和寒战等为主,皮肤过敏反应不多见;81.58%(31/38)的患者过敏性休克在1h内被纠正(P<0.01);97.37%(37/38)的患者经抗过敏性休克治疗痊愈(P<0.01)。结论:掌握硫普罗宁所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将有助于该药的合理使用。
  • 聂颖兰;傅得兴;王唯红;胡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6): 463-466.
  •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5): 323.
  • 黄祥;李军;郑丽娜;李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2): 83-87.
    探讨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ADR)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将248例ADR病例按WHO ADR器官/系统类型分类后,对其ADR临床表现、并用药物与ADR发生机制以及克林霉素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结果:248例ADR病例症状涉及15个器官/系统类型,前三位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应重视克林霉素的合理用药,警惕临床应用中可能因本品的药物相互作用诱发严重ADR的潜在危害性。
  • 徐茂盛;徐化卿;张爱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2): 95-97.
  • 邹丽a;王璐璐b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3): 216-2.

    1例44岁女性患者在接受左输卵管腺癌手术和第15次化疗后入院。入院第2天给予紫杉醇180 mg静脉滴注,未见不良反应,第3天静脉滴注顺铂100 mg,滴注约5 min时患者出现心慌、恶心、胸闷、大汗、意识障碍,血压由116/74 mmHg下降至74/43 mmHg,诊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顺铂,经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后缓解。

  • 战寒秋;刘慧;孙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2): 100-7.

    目的评价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cirrhosis”、“ascites”、“albumi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和“肝硬化”、“腹水”、“人血白蛋白”、“随机对照试验”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用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全文发表的论文。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试验组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对照组静脉滴注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或人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葡聚糖、聚明胶肽等)或不用药。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88篇,筛选后最终纳入13篇,英文11 篇,中文2篇,共1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低钠血症发生率(7.67%)低于对照组(1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0,95%CI:0.41~0.88,P=0.008);试验组和对照组腹水消退率(91.67%比88.44%)、肾损伤发生率(5.12%比6.93%)、感染发生率(5.04%比4.93%)、肝性脑病发生率(5.90%比5.00%)、消化道出血发生率(2.57%比2.73%)、高钾血症发生率(1.09%比6.45%)、再住院率(52.15%比61.82%)、因腹水再住院率(38.68%比41.85%)、住院病死率(3.80%比4.54%)、总病死率(21.40%比 24.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比3.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结论目前的研究未证明使用人血白蛋白与人工胶体液或晶体液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有明显差异。

  • 刘利容;吴涛;詹思延;吴晔;郭晓昕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3): 184-187.
    本文对利巴韦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进行了综述,在丙型肝炎患者中,与干扰素单独治疗相比,利巴韦林/干扰素联合治疗对丙型肝炎有更好的疗效,但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利巴韦林治疗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疗效尚无充分证据,需要进行更大的随机对照试验。
  • 仲志磊,陈秋语,马瑞岚,祁秋成,李佳炫,杨净思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7): 337-34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10224-00213
    疫苗对人类预防传染病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疫苗犹豫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疫苗犹豫的原因很复杂,但缺乏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认识以及对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信心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提振公众信心,保证COVID-19疫苗以及常规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有序开展,是遏制我国COVID-19疫情复燃和防止各类传染病暴发的必要措施。发挥医疗保健机构的作用、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规范媒体平台的舆论导向、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的监管以及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补偿是目前形势下应对疫苗犹豫的主要措施。
  • 赵雪,李凡,张彦丽,张晓,曹俊岭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2, 24(3): 147-14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10401-00399
    1例41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西格列汀和阿卡波糖,因血糖升高调整降糖方案为口服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并予度拉糖肽1.5-mg皮下注射、1次/周。每次应用度拉糖肽后患者均出现严重厌食,但可耐受,未干预。第1次注射度拉糖肽3 d后加用恩格列净5-mg、1次/d,次日调整为10-mg、1次/d。第4次注射度拉糖肽次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实验室检查示血糖20.0-mmol/L、动脉血pH 7.22、尿酮体(+++)、尿糖(++++)。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考虑应用度拉糖肽后严重厌食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严重不足,与恩格列净并用导致DKA。停用2药,并予对症治疗5 d,实验室检查:午餐后血糖10.1-mmol/L,尿酮体(+),尿葡萄糖阴性,尿pH 5.5。加用恩格列净(5-mg、1次/d),4 d后血二氧化碳结合力23.2-mmol/L、尿酮体(+++)、尿葡萄糖(++++),尿pH 5.0。患者坚持出院,出院后应用重组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恩格列净降糖。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再出现DKA相关症状。
  • 傅得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3): 173-176.
    为了解别嘌醇的不良反应,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椐库》1981~2002年间有关别嘌醇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由别嘌醇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共151例,其中死亡22例(14.57%)。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共132例(87.42%),其次是发热和肝肾损害。死亡率高,应引起注意。
  • 张伟;刘秀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1例68岁女性患者,因患肺结核给予利福霉素0.5 g,1次/d静脉滴注;异烟肼0.3 g,1次/d口服;乙胺丁醇0.5 g,3次/d口服。治疗前血常规正常:WBC 4.91×109/L,N 0.729。治疗12 d 后,WBC和N分别降至2.48×109/ L和0.557。考虑白细胞减少可能与利福霉素有关,停用利福霉素。7 d后,WBC和N恢复正常(分别为4.41×109/ L和0.622)。再次静脉滴注利福霉素 0.5 g,1次/d,7 d后,WBC和N分别下降至2.93×109/ L和0.487。再次停用利福霉素,改为左氧氟沙星0.2 g静脉滴注,2次/d,继续口服异烟肼和乙胺丁醇,10 d后血常规恢复正常。
  • 甄健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1): 3-5.
  • 陈可冀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3): 161.
  •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5): 273-27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90505-00399
    住院病区存放少量常用和急救药品可方便患者临时治疗,并可为危重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但病区药品储存环节存在用药错误的风险。为加强病区储存药品的管理,减少用药错误,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组织医学、药学、护理、医院管理等专业的专家,以《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制定《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病区药品储存环节有关的用药错误包括药品储存不当、药品品规错误、药品数量错误、药品放置错误。风险因素包括管理因素(管理制度不健全、未指定专人或专岗管理、未实施定期检查督导)、流程因素(未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或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合理)、环境因素(药品存放空间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未提供专门的标签)、人员因素(未对药品使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人员安排不合理)和药品因素(病区存储的药品种类和数量过多)。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性管理策略、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制定标准化的标识和流程、建立规范目录清单和审核项目清单)和管理策略(建立管理体系和制度、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加强培训)。
  • 马秀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5): 312-315.
    本文对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出现少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进行综合报道,包括少见的皮肤损害、严重的肺部损害和精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旨在提醒临床医生使用长效干扰素时应注意类似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喻东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2): 105-107.
    为加强奥卡西平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本文从该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两方面,进一步论述其产生不良反应和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供临床选用该药时参考。
  • 蔡晧东;马秀云;曹传梅;徐艳利;卜志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7-10.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作用与安全性。方法:33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恩替卡韦组(16例)、拉米夫定组(17例)。恩替卡韦组与拉米夫定组的剂量分别为0.5mg/d和100mg/d。疗程为48~96周。观察两药对HBV DNA、ALT、e抗原/e抗体血清转换的影响及其所致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恩替卡韦组和拉米夫定组未检测到HBV DNA的病例分别为56.25%,29.41%;87.50%,29.41%。E抗原阴转率与e抗原/e抗体血清学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比较能更有效的抑制HBV复制,不良反应与拉米夫定相似。因此,可以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治疗。
  • 蔡玥,王艳春,周晓辉,朱晓冉,田冬冬,董占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2, 24(12): 664-66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20317-00214
    1例49岁男性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口服瑞格列奈3次/d,早1-mg、午2-mg、晚1-mg。因突发急性脑梗死加用氯吡格雷,用药第4天患者空腹血糖降至2.6-mmol/L。考虑为氯吡格雷与瑞格列奈相互作用致瑞格列奈血药浓度升高,从而造成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临床药师建议停用瑞格列奈,采用胰岛素治疗。医师将瑞格列奈减量为2次/d,早1-mg、午0.5-mg,3 d后患者空腹血糖波动在4.0~4.5-mmol/L。因患者有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停用瑞格列奈,选用谷赖胰岛素3 U餐前皮下注射,并严密监测血糖。换用胰岛素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波动在4.9~5.4-mmol/L。
  • 黄竞;刘芳;翟所迪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4): 267-271.
    硝普钠为快速短效血管扩张剂,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危象和严重心力衰竭。硝普钠在体内迅速代谢为氰化物,并进一步代谢为硫氰酸盐。因此,大剂量持续应用硝普钠易致氰化物和硫氰酸盐蓄积中毒。患者在应用硝普钠过程中若出现神经系统抑制、代谢性酸中毒及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等应考虑为氰化物或硫氰酸盐中毒,须立即停药,给予支持治疗以及解毒剂。常用解毒剂有:亚硝酸钠、亚甲蓝、硫代硫酸钠及羟钴胺等。硝普钠应用>3d应监测硫氰酸盐血浓度,也应监测氰化物血浓度。硫代硫酸钠与硝普钠联用可预防氰化物毒性反应。伴有肾损害的患者可用非诺多泮代替硝普钠
  • 袁小英;郑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6): 0-0.

    1例42岁男性患者,因脓疱型银屑病服用阿维A胶囊30 mg/d治疗。治疗前血常规基本正常:RBC 3.65×1012/L,WBC 9.5×109/L,PLT 246×109/L。治疗1周后,RBC 3.67×1012/L,WBC 16.5×109/L,PLT 412×109/L。病理学检查示:血小板增多,骨髓增生;B超示脾肿大。将阿维A减量至15 mg/d。3周后复查血象:RBC 3.72×1012/L, WBC 14.3×109/L, PLT 446×109/L。阿维A继续减量至10 mg/d, 2周后复查血象RBC 3.48×1012/L,WBC 10.3×109/L,PLT 385×109/L;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

  • 陆丽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6): 387-392.
    本文对近年国内外发生的草药药害事件、草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以及各国管理部门对此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综合介绍。提出应切实加强对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中成药的说明书;做好中药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另外,应注意合理应用中成药,避免因其不正确应用或滥用而出现危害,影响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
  • 陈玉皇;唐永林;王希臻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4): 290-290.
    1名17岁男性患者,于腹部刀伤术后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ml,速度为300ml/h。输液约20min后,患者出现躁动,后颈项、前胸出现荨麻疹。经抗过敏治疗,荨麻疹消失。
  • 王宁;陈海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6): 384-38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他汀类药物所致肌病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及肾功能变化。结果: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6~71岁,平均(49±19)岁,>60岁为3例。7例患者中有3例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如下:阿托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20mg/d;辛伐他汀20mg/d。4例患者为他汀类和非诺贝特或维生素E烟酸酯联合应用如下:阿托伐他汀10mg/d(非诺贝特200mg/d;普伐他汀20mg/d(非诺贝特200mg/d;辛伐他汀20mg/d(维生素E烟酸酯0.2g,3次/d;阿托伐他汀20mg/d(维生素E烟酸酯0.2g,3次/d。7例患者在用药后5d至26个月均出现血清CK明显升高(377~910U/L)。此外,1例出现肌痛,4例出现肌无力,1例出现SCr和BUN升高(分别为340.6μmol/L和50.1mmol/L)。结论:他汀类药物可致肌病,临床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及血清CK升高。高龄以及他汀类药物和非诺贝特或维生素E烟酸酯联用可能增加肌病发生风险。
  • 张伶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2): 81.
  • 冯欣, 盖迪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5): 321.
  • 司马蕾;贾立群*;于莉莉;潘琳;郭艳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5): 320-323.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慢性神经毒性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尼氏体及P物质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奥沙利铂组、对照组各15只。奥沙利铂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积5%葡萄糖注射液,每周2次,共9次。每次给药后2h检测50%缩足阈,最后一次给药后24h取第5腰椎背根神经节切片、染色。观察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形态以及尼氏体和P物质的形态和积分光密度。结果:奥沙利铂组大鼠50%缩足阈从第3次给药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背根神经节内神经元细胞体、细胞核及核仁面积减小(P<0.05,P<0.01),偏心核与多核仁比例增高(P<0.01);尼氏体、P物质积分光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奥沙利铂引起背根神经节尼氏体及P物质的改变,与周围神经病变有关。
  • 张婧媛, 白羽霞, 韩晟, 焦立公, 管晓东, 史录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6): 412.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检测ADR信号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到的北京市21家药物警戒站上报的所有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贝叶斯可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及多项伽玛泊松分布缩减法(MGPS)挖掘ADR潜在的风险信号,并对5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5 807份,最终纳入有效报告35 759份,涉及可疑药品834种。按低位语统计,35 759份报告共涉及ADR 464种;按系统器官分类统计,涉及ADR 21种。对ADR报告进行数据清洗、拆分、编码后,得到6 620份含有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组合的报告,其中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组合出现1次者3 966份(59.91%);出现2次者937份(14.15%);出现≥3次者1 717份(25.94%)。利用5种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组合进行信号检测,PRR、ROR、MGPS、BCPNN 及MHRA法检测出的信号数分别为651、614、306、75和57个,涉及的药物种类分别是194、168、124、34、40种,涉及的不良反应种类分别是139、139、121、35和40种。在排名前10位的风险信号中,5种方法共同检测出的信号是阿奇霉素-恶心;PRR、ROR、MHRA、BCPNN法共同检测出的信号是左氧氟沙星-瘙痒。PRR和ROR检测出的前10种信号完全相同,其余方法检测出的信号各不相同。结论5种信号检测方法均可系统、自动地检测到ADR报告中的风险信号,但5种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选择应用。
  • 王健康;董晓莉;李忠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5): 340-345.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
  • 史惠卿;张丽娜;钟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2): 103-105.
    目的:了解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我院2003年上报的脂肪乳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与患者年龄相关,与给药浓度似有一定关系,与性别无关。结论: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脂肪乳注射液的适应证和给药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积极意义。
  • 鱼爱和a;张小澍b;邓鸣a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2): 110-6.

    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阿立哌唑、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利培酮及齐拉西酮。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均有性别差异。女性的CYP1A2酶的活性较男性低,致氯氮平和奥氮平的血药浓度高于男性。利培酮引起女性高催乳素水平,导致女性骨质疏松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女性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女性和男性肥胖症、高血压、三酰甘油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76.3%和355%,46.9%和47.2%,42.2%和50.7%,48.9%和63.3%;女性和男性高血糖\[≥100 mg/dl(5.55 mmol/L)和≥110 mg/dl(6.10 mmol/L)\]的发生率分别为30.0%和21.7%,24.2%和14.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电图QTc间期延长及锥体外系症状女性较男性多见;其中某些药物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 宿英英;朱海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5): 332-335.
    目的:分析甘露醇对脑功能损伤患者血浆渗透压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2周内所测血浆渗透压及其相关变量,将血浆渗透压增高者列为高渗血症组,血浆渗透压正常或轻度降低者列为非高渗血症组,并对两组危险因素和短期(30天)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脑功能损伤后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患者306例,90例入院时血浆渗透压异常患者中,高渗血症(血浆渗透压>310mmol/L)72例(80.0%),低渗血症(血浆渗透压≤280mmol/L)18例(20.0%);216例入院时血浆渗透压正常患者在继续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后,2周内出现高渗血症的46例,低渗血症6例。单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中、重度脑功能损伤(GCS评分≤12)、糖尿病、肾病及高甘露醇用量均与高渗血症相关(P<0.05)。多危险因素分析表明,除肾病外,中、重度脑功能损伤患者发生高渗血症危险是轻度脑功能损伤患者的2.6倍;糖尿病患者发生高渗血症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2倍;甘露醇日用量>100g患者发生高渗血症危险是甘露醇日用量≤100g的1.8倍;甘露醇累积量>1000g患者发生高渗血症危险性是甘露醇累积量≤1000g患者2.6倍。高渗血症患者30天生存率(39.0%)明显低于非高渗血症患者(68.9%),并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甘露醇高日用量和高累计量,可导致或加剧血浆渗透压变化,并可影响患者近期生存率。
  • 詹思延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4): 312-314.
  • 蒋丽萍;龙开和;刘良发;方耀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1): 21-23.
    目的:探讨丁卡因表面麻醉所致全身不良反应的病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1例不良反应者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和预后,提出合理的防治方法。结果:11例不良反应者通过应急措施(吸氧、静脉输液、肌注和静注地塞米松等),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发生意外。结论:丁卡因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过量,患者对药物低耐量以及患者精神紧张有关,严格控制药物用量,适当应用镇静药和在丁卡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肾上腺素等措施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 伦新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1): 29-31.
    本文重点介绍了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所致的不良反应,并就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及防治方法进行探讨。旨在引起临床重视给药速度对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王之舟,程红勤,白向荣,金颖,姜德春,张嵊鹏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6): 379-38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81221-01269
    1例45岁男性患者因颅内病变行开颅活检术,术后为预防癫痫先给予丙戊酸钠80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8-ml静脉推注,继之用该浓度丙戊酸钠溶液以0.6-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给药1 h后,患者血清乳酸水平逐渐升高,最高达到14.7-mmol/L,伴代谢性酸中毒和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酸碱度最低7.09,剩余碱最低-26.3,导致患者昏迷。考虑患者的高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可能与丙戊酸钠有关,停用丙戊酸钠,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和血液净化治疗。3 d后,患者的乳酸水平恢复正常,代谢性酸中毒基本纠正,神志转清。
  • 易湛苗;刘芳 *;张俊;李晓光;翟所迪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4): 251-4.
    目的: 调查桂哌齐特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以预防其发生。方法: 以cinepazide、adverse reaction、leucopenia、agranulocytosis、thrombocytopenia、桂哌齐特、不良反应、白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为检索词,检索PubMed (1948-2010)、EMBASE (1966-201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0)、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10)、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9-2010)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2005.01-2010.05),收集桂哌齐特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文献和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和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获得桂哌齐特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和不良反应报道共 14篇,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73.0±11.9)岁。原发病为脑梗死者9例,脑出血3例,外周动脉疾病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例。桂哌齐特用药剂量为160、240、320、600和1200 mg/d者分别为2、2、8、1和3例。用药后≤5、6~10、11~15和>15 d发生不良反应者分别为7、3、1和5例。不良反应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16例患者中有10例发生白细胞减少,4例发生粒细胞缺乏,1例发生血小板减少,1例同时发生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15例患者经停药及对症治疗,14例好转,1例死亡。1例患者未停药。结论: 桂哌齐特易导致白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临床应用桂哌齐特时应严密监测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 赵康路, 郭秋芳, 叶卫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6): 403-407.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 与阿德福韦酯(ADV)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 (CHB) 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LAM耐药联合应用ADV后出现肾功能损伤的CHB患者,研究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继续应用原治疗方案组(LAM + ADV组)和以LdT替换LAM组(LdT+ADV组),比较2组患者入组时和治疗第24、48周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 (ALT)、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 (eGFR)、尿β2微球蛋白 (Uβ2-MG)和血清肌酸激酶 (sCK)水平。结果共79例患者纳入研究,LAM +ADV组41例,LdT+ADV组38例。2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体重及入组时各指标检测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8周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病毒学突破者。2组患者治疗不同时点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M+ADV组患者第24、48周Scr水平均高于入组时 [(117±11)、(122±12) μmol/L比(113±12) μmol/L],第48周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T+ADV组第24、48周Scr水平均低于入组时 [(104±10)、(99±9) μmol/L比(109±10) μmol/L,均P<0.05)。LAM+ADV组第24、48周eGFR水平均低于入组时[(68.9±12.2)、(66.1±7.6)ml·min-1·1.73m-2比(70.9±8.1) ml·min-1·1.73 m-2],第48周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dT+ADV组第24、48周eGFR水平均高于入组时[(75.1±11.4)、(79.6±31.1) ml·min-1·1.73m-2比(71.4±10.6) ml·min-1·1.73 m-2,均P<0.05)。LAM+ADV组第24、48周Uβ2-MG水平均高于入组时 [4 611(23 920,740)、4 719 (24 109,967) μg/L比4 601(23 807,611)μg/L],第48周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T+ADV组第24、48周Uβ2-MG水平均低于入组时[3 251(12 890,220)、1 950 (10 119,73) μg/L比4 109 (24 703、633)μg/L],第48周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M+ADV组入组时和第24、48周sCK水平 [(99±31 )、(99±36)、(96±37) U/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LdT+ADV组第24、48周sCK水平均高于入组时[(107±38)、(130±56) U/L比(97±31)U/L]。第48周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第48周与入组时比较,Scr、eGFR、Uβ2-MG和sCK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dT+ADV方案具有改善CHB患者肾功能的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sCK水平的变化。
  • 陈桂梅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4): 0-0.

    1例1.5岁男孩首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1.0 g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时出现寒战、发热,而后转入我院。入院时精神萎靡、面色苍黄。血常规示:Hb 92 g/L,RBC 4.21×1012/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68.4 fl,红细胞压积(PCV)0.288,网织红细胞(Ret)0.01。入院第2天再次给予头孢曲松钠1.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5 h后,患儿全身皮肤黄染,又2 h后出现酱油色尿,T 39 ℃。实验室检测:Hb 45 g/L,RBC 1.83×1012/L, PCV 0.12,Ret 0.03,直接Coombs试验(+)。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贫血,立即停药。患者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输注红细胞后,上述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测示:RBC 3.60×1012/L,Hb 91 g/L,PCV 0.289,Ret 0.036。

  • 周颖;鲁云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2): 91-94.
    本文搜集了《MEDLINE》光盘上1990~1999年所记录的非甾体类抗雄性激素药物氟他胺和比卡鲁胺引起的肝损害病例,及本院发生的肝损害致肝肾衰竭致死病例,介绍了此两药在各国发生肝损害的情况及该国对此采取的措施,详细阐述了其发生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防范措施和治疗方法,特别强调了美国FDA以及日本化药公司、美国Sching-Plough公司对上述两药导致肝损害发出的警告。为此建议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禁用氟他胺和比卡鲁胺,对肝功能不全或有肝病史患者应慎用或权衡利弊,其他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至少每月1次。
  • 毛敏,廖明燕,毛建,王利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2): 711-71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317-00286
    1例16岁女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准备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化疗,为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程度,给予昂丹司琼+地塞米松+福沙匹坦双葡甲胺三联药物。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和地塞米松5-mg后,将福沙匹坦双葡甲胺150-mg入 0.9%氯化钠注射液150-ml,以300-ml/h速度持续静脉泵入。5-min后,患者出现大汗,咽部异物感,呼吸困难,脐周疼痛和呕吐。考虑可能为福沙匹坦双葡甲胺所致过敏反应,立即停用该药,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和吸氧。20-min后患者呼吸困难好转,腹痛减轻;50-min后过敏症状消失。
  • 曹燕滔;李振洲;张昕;张耀芬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4): 279-280.
    1名78岁男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入院后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维生素B1、腺苷钴胺、七叶皂苷钠及血塞通注射液。患者因入睡困难睡前服用唑吡坦。在服用唑吡坦的3d中,第1天,患者服用唑吡坦10mg后,1h内入睡,而3h后患者于睡眠中起床行走并和人交谈,但事后对此毫无记忆;第2天,患者服用唑吡坦5mg,未发生上述行为;第3天,患者再次服用唑吡坦10mg,5h后又出现上述行为。停用唑吡坦后,该行为未再出现。
  • 张青霞, 王雅葳, 李晓玲, 王育琴,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2, 24(5): 225-23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20421-00346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21年收到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275家医院的用药错误(ME)报告19-585例。上报ME的医院较2020年(255家)增长了7.84%,报告ME例数较2020年(15-849例)增长了23.57%。19-585例ME报告中A级错误278例(1.42%),B级16-221例(82.82%),C级2-442例(12.47%),D级410例(2.09%),E级95例(0.49%),F级133例(0.68%),G级1例(<0.01%),H级  4例(0.02%),I级1例(<0.01%)。B~I级ME涉及的19-307例患者中男性10-528例(54.53%),女性8-779例(45.47%);年龄1 d~102岁,其中儿童(<18岁)2-236例(11.58%),青中年人(≥18~<60岁)9-794例(50.73%),老年人(≥60岁)7-277例(37.69%)。导致患者伤害的严重ME(E~I级)涉及患者234例,男性129例(55.13%),女性105例(44.87%);年龄3个月~99岁,其中儿童45例(19.23%),青中年人88例(37.61%),老年人101例(43.16%)。因误服药物导致严重ME的16例患者中14例为儿童,与2020年相比,误服药物儿童例数增加了1倍(2020年为7例),而2012至2019年儿童误服药物的报告仅为3例。278例A级错误未涉及错误引发人员和错误发生场所。19-307例B~I级ME中,引发错误人员为医师者13-932例(72.16%),药师3-961例(20.52%),护士541例(2.8%),患者/家属412例(2.13%),其他人员461例(2.39%),医师和患者/家属引发ME占比已经连续4年逐渐升高(2018、2019和2020年医师分别为60.89%、65.46%和68.05%,患者/家属分别为1.06%、2.04%和2.08%);发生场所在门诊者8-662例(44.87%),病房5-256例(27.22%),药房3-856例(19.97%),静脉用药调配中心977例(5.06%),护士站289例(1.50%),患者家中239例(1.24%),社区卫生站6例(0.03%),其他场所22例(0.11%),发生在门诊和患者家中的ME占比已经连续4年逐年升高(2018、2019和2020年发生在门诊者分别为37.32%、37.74%和43.24%,发生在患者家中者分别为0.41%、0.89%和1.02%)。错误内容居前3位者分别是用量、品种和给药频次。错误发现人员居前3位者分别是药师、患者/家属和医师。引发错误因素居前3位者分别是知识欠缺、疲劳和培训不足。
  • 崔宝珠;唐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2): 97-101.
    近年,卡马西平临床严重不良反应时有报道,本文通过检索1994年-2003年国内相关文献,就其主要报道进行归纳,并探讨在护理工作中,如何加强对卡马西平不良反应的防治。
  • 魏水易;王士民;周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2): 113-118.
    合理用药已经是医药专业人员非常熟习的名词。但在国内论及该主题的文献中,介绍合理用药的实践经验和案例者比比皆是,而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概念的完整性方面显得较为薄弱。笔者在参考大量中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对该主题的教学心得,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给“合理用药”以明确的定义,解析用药合理化的评价指标,提炼合理用药概念的特点,阐述促进全社会合理用药的意义,并从药师在临床用药中作用和职责的渐变,划分合理用药在认识论上的发展过程。
  • 杨雪;薛愉;邹和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3): 168-3.
    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具有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非布司他的推荐起始剂量为40 mg,1次/d。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证实非布司他降尿酸的临床疗效优于别嘌醇,但有研究提示在合并糖尿病或年龄≥65岁的痛风患者中,非布司他80 mg/d组的治疗效果更佳。非布司他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腹泻、头痛、恶心及皮疹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与别嘌醇比较尚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孙震晓*;张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1): 26-5.
    目的:调查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以提供预防措施。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96年至2009年国内文献报道的与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肝损害的临床表现、预后和转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肝损害病例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6.2±13.7)岁。单用何首乌中成药14例,单用何首乌饮片18例,两者兼用3例,在使用何首乌饮片的患者中用生首乌6例,制首乌2例,其余不详。35例患者中有18例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3例表现出家族性发病倾向。用药后肝损害发生时间:最短3~6 d,最长 > 3个月,多数1~4周,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和肝功能异常。有肝功能检测记录的病例如下:31例患者ALT值为102~4 584 U/L,平均值为1 153.1 U/L;25例患者AST值为61.5~1 937 U/L,平均值为657.4 U/L;29例患者TBil平均值为134.9 μmol/L;23例患者DBil平均值为97.9 μmol/L。症状较轻者停药后自愈,大部分患者经保肝治疗治愈,其中好转2例,治愈33例。结论:生首乌与制首乌及其制剂可引起肝损害。临床用药前应了解患者个人及家族用药史,严格剂量,用药时应监测患者肝功能。
  • 李松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9, 11(4): 277-2.
    1例74岁女性急性菌痢患者入院治疗。经过抗感染药、补液、扩容、多巴胺、间羟胺治疗后休克未能纠正。之后,给予参附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8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滴。30余分钟后患者血压从60/40 mm Hg升至90/60 mm Hg,但出现心律不齐,房性早搏8~12次/min;立即停用参附注射液并改用羟乙基淀粉500 ml静滴。30余分钟后早搏消失。
  • 吴巧;刘月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1, 3(3): 201-201.
  • 谢立璟;韩雪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3): 202-204.
    钩吻是毒性极强的外用中药,应用不当或误服可致中毒,有时还可致命。主要毒性成分是钩吻碱,以钩吻素子含量最高。钩吻中毒主要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并抑制脑和脊髓的运动中枢。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出现呼吸衰竭和呼吸肌麻痹,是钩吻中毒最常见的死因。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洗胃时须注意监测呼吸情况,必要时先行气管插管再洗胃。
  • 梁雁;鲁云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2): 77-80.
    调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旨在安全合理用药。方法: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期间在北京市8所医院,采用多中心、前瞻性方法调查4437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住院患者发生ADR的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37例患者中有143例发生ADR,发生率为3.22%,轻度居多,占58.04%,并归纳总结了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结论:本次调查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ADR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剂量与疗程、过敏史、合并用药等因素有关。因此,临床医生在选用该药时应考虑上述因素,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 梁雁;张海燕;鲁云兰;崔一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2): 95-97.
    目的:了解流感疫苗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9月-12月接受流感疫苗接种的1325例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包括接种人员基本情况、不良反应(A R)发生率、程度、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5例接种者中A R发生率55.32%(733/1325),其中局部反应占77.36%(570/733),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d,全身反应42.43%(311/733),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d;AR程度为轻度和中度,而且轻度居多(57.57%);所有发生AR者均自愈或治愈(其中自愈302例,治愈431例)。结论:接种流感疫苗后AR发生率虽较高,但多为轻度反应,持续时间短,均能自愈或治愈,比较安全。
  • 江宇泳;蔡晧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3): 163-5.
    替诺福韦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用于治疗HIV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替诺福韦的潜在肾毒性与药物在肾脏排泄有关,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管损害,临床表现为血磷降低和血清肌酸升高,还可导致Fanconi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衰竭。替诺福韦的骨毒性是肾毒性的继发表现,临床表现为肌无力、骨痛和骨折。替诺福韦对肾脏-骨骼损害与基础疾病、基因多态性、血药浓度和药物相互作用有关。服用替诺福韦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低磷血症患者给予补磷治疗。肌酐清除率<50 ml/min的患者应调整替诺福韦的给药剂量。大部分患者在停用替诺福韦后肾功能会明显改善,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病。
  • 訾梅;李祥霞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3): 182-185.
    奥利司他(orlistat)是一种新的局部作用的减肥药,为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能减少脂肪的吸收使体重减轻。奥利司他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紊乱,少见不良反应为肝损害、过敏反应等。本文目的是为临床合理应用奥利司他提供依据。
  • 曾艳;褚燕琦;王育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5): 305-310.
    癫痫孕妇胎儿畸形的发病率为一般孕妇的2~3倍,而抗癫痫药为致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不仅传统的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可致胎儿畸形,新型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氨己烯酸,经动物试验和病例报告证实,也能致胎儿畸形。使用抗癫痫药的孕妇胎儿畸形的发生率为4.2%~7.6%。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的致畸率(6.0%~10.9%)高于单独应用的致畸率(3.7%~6.9%)。抗癫痫药所致胎儿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面部畸形,指(趾)端发育不全,先天性心脏缺陷,小头畸形,神经管缺陷及出血倾向等。抗癫痫药致畸的机制可能和其致叶酸缺乏、阻断离子通道及神经元退行性变有关。处于妊娠和准备妊娠的癫痫患者应根据癫痫发作的类型、频次及其原因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癫痫药。用药期间应尽量采用单药治疗,将剂量调整为控制癫痫的最小剂量,加强血药浓度监测,补充叶酸和维生素K及做好产前检查,以减少或避免发生胎儿畸形。
  • 李东宝;华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3): 188-191.
    治疗心血管病常用药物在医治躯体疾病的同时,可能影响病人的性生活质量,其中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药物尤为明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治疗心血管病常用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作用机制及防治方法。
  • 张鸣;钱露;王育良;石戈平;陈倩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9, 11(6): 448-2.
    1例53岁女性患者,因神经衰弱、神经症给予补肾益脑胶囊4粒/次,3次/d口服;艾司唑仑2 mg,睡前口服。连续用药70 d后患者再次出现精神症状,并伴有嗜睡、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功能示ALT 274 U/L,AST 57.0 U/L,TBiL 32.4 μmon/L,DBiL 19.8 μmon/L。尿常规:胆红素(++),尿胆原(++),酮体(+)。停用补肾益脑胶囊,艾司唑仑继续服用,并给于保肝治疗。3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 何仟;谢立璟;马沛滨;孙承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3, 15(1): 6-5.
    目的了解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及毒蕈中毒的现况,以进一步明确有毒生物中毒控制工作方向,为中毒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医院知识资源总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1994至2011年我国公开发表的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病例/事件的文献,进行回顾性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文献3463篇,共报道中毒患者94 700例,其中有毒动物中毒46 110例,有毒植物中毒37 172例,毒蕈中毒11 418例。中毒主要发生在物种分布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中毒病例分布地区与物种自然分布地区基本一致。毒物谱相对集中,有毒动物及有毒植物排名前5位的毒物所致中毒病例数分别占这两类中毒病例总数的78.77%(36 321/46 110)及84.03%(31 234/37 172)。导致中毒的有毒动物以毒蛇、鱼胆、河豚为主;有毒植物以豆科、毛茛科植物为主;毒蕈则以未知种类者居多,占77.09%(8802/11 418),已知种类以鹅膏科及牛肝菌科为主。中毒原因主要为意外(50.24%,41 291/82 185)和误食(42.19%,34 670/82 185)。中毒途径以经口为主(70.34%,66 438/94 458)。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病死率分别为2.52%(1008/39 951)、1.66%(547/33 001)、12.39%(1248/10 076)。结论我国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危害严重,具有病死率高、地域性强、毒物谱相对集中等特点。因此,今后应加强有毒动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控制工作,建立相应监测体系,开展中毒控制关键技术的研发,并加强毒物识别、毒物危害及预防的宣传教育,以求最大限度降低中毒发生率。
  • 逄丽丽, 杨婉娜, 侯凤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3): 163.
    目的分析比较老年与非老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或住院的老年(年龄≥60岁)和非老年(年龄<60岁)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老年组193例,女性121例(62.7%),平均年龄(69±7)岁;非老年组286例,女性192例(67.1%),平均年龄(43±12)岁。老年组用药至出现肝损伤时间为14~60 d,中位时间30 d;非老年组为10~60 d,中位时间30 d(Z=-1.267, P=0.205)。老年组出现乏力132例(68.4%)、尿黄121例(62.7%)、黄疸118例(61.1%)、发热33例(17.1%),非老年组乏力189例(66.1%)、尿黄182例(63.6%)、黄疸179例(62.6%)、发热46例(16.1%),上述症状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ALT、ALP和TBil峰值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抗核抗体(ANA)阳性率高于非老年组[24.4%(47/193)比9.4%(27/286),P<0.001]。老年组致DILI可疑药物有221种,前3位为中药[107种(48.4%)]、心血管类药物[31种(14.0%)]和抗微生物药[18种(8.2%)]。非老年组致DILI可疑药物有316种,前3位为中药[154种(48.7%)]、抗微生物药[50种(15.8%)]和NASID[23种(7.3%)]。老年组致DILI的心血管用药种数占比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04),非老年组致DILI的抗微生物药种数占比明显高于老年组(P=0.008)。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DILI者分别为157例(81.4%)、13例(6.7%)、23例(11.9%)和 238例(83.2%)、25例(8.7%)、23例(8.1%);临床分级为1、2、3、4和5级者分别为56例(29.0%)、31例(16.1%)、99例(51.3%)、5例(2.6%)、2例(1.0%)和65例(22.7%)、37例(12.9%)、174例(60.9%)、4例(1.4%)、6例(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DILI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均停用可疑药物并采用抗炎保肝的治疗方法,老年组14例、非老年组34例在抗炎保肝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老年组DILI病程27~78 d, 中位时间47 d;非老年组病程30~87 d,中位时间54 d(P=0.07)。老年组痊愈或好转176例(91.2%),转慢性DILI 14例(7.2%),死亡3例(1.6%); 非老年组痊愈或好转254例(88.8%),转慢性DILI 24例(8.4%),死亡7例(2.4%),1例(0.4%)行肝移植,2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结论中药和心血管用药是致老年患者DILI的主要药物,中药和抗微生物药是致非老年患者DILI的主要药物。除老年组伴自身免疫现象者较非老年组多见外,老年与非老年DILI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预后类似。
  • 卢书伟;蔡皓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4): 225-228.
    目的:探讨联苯双酯在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及引起肝损伤加重的机制。方法:选择我院血清ALT异常的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64例。服用联苯双酯7.5mg tid治疗28天,观察其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联苯双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与其临床分型、治疗前AST和AST/ALT比值密切相关。结论:联苯双酯对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有待于研究。
  • 冯艳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4(2): 81-83.
    目的:对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收集1999~2001年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报道的中药过敏反应187例,从性别、年龄、发生时间、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加以分析,并统计出较易发生过敏反应的前5位药物。结果:中药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用药途径有关,注射用药较易引发过敏反应(109例)。过敏反应发生时间最短为用药后3min,最长为停药后7d,多数发生在用药过程中(167例)。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应(122例),其次为过敏性休克(26例),过敏性鼻炎 (7例),过敏性哮喘(6例),过敏性紫瘢(5例),药物热(17例)等。结论:中药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应引起注意并及时预防。
  • 郑策;梅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4): 256-261.
    华法林为口服抗凝血药,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华法林抗凝血作用(增强或减弱)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疾病、药物、草药以及食物等。CYP2C9多态性(主要为CYP2C9*2、CYP2C9*3)、肝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以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咪康唑、当归、茴香、芹菜、菠萝、洋葱、大蒜等和华法林的相互作用均能致华法林抗凝血作用增强。而VKORCl的基因突变以及利福平、卡马西平、人参、绿茶,富含维生素K的制剂或饮食等和华法林相互作用均能使华法林抗凝血作用减弱。另外,有些药物如:苯妥英钠,既能增强又能减弱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了解这些因素对华法林抗凝血作用的影响,定期监测INR值,进行个体化给药,有利于华法林安全有效应用。
  • 李孟英;甘琼萍;李卓蔓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4): 265-266.
    1名21岁女性患者因腰痛服用保泰松0.2g,3次/d;泼尼松10mg,3次/d。服药约26d后,出现发热、尿黄、水肿、皮疹。3d后停药,但症状继续加重。9d后入院,T38.7℃,P112次/min,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实验室检查TBil190.9μmol/L,DBil132.2μmol/L,Alb29g/L,Glob31g/L,ALT251U/L,AST64U/L,ALP233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251U/L,LDH594U/L,WBC13.5×109/L。腰椎MRI检查示腰3、4椎体结核。给予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及血浆置换等,但患者黄疸逐渐加深,并出现腹胀,尿少,躯干、四肢出现暗红色小片状出血斑。肾功能检查示BUN15.5mmol/L,Cr189μmol/L。B超提示大量腹腔积液。血常规:WBC1.7×109/L,RBC2.04×1012/L,Hb58g/L,PLT19×109/L。骨髓检查显示为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入院后第9天死亡。
  • 梁华玉, 王育琴, 邱雨婕, 王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1): 52.
  • 汪科;朱学骏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5): 345-348.
    长期、大面积外用糖皮质激素进行皮肤病治疗有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反应,近来出现了一类可以局部外用的免疫调节剂,由于其疗效好,安全性高,长期使用也不会有外用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副作用,是一类在皮肤科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药物。
  • 李晓玲;闫素英;王育琴;张青霞;王雅葳;沈江华;刘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3, 15(2): 64-5.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用药错误(ME)报告的现状,进一步完善ME监测报告系统。方法收集2012年北京22家医院药学部门报告的ME案例进行分析,项目包括ME分级、分类、引发因素和引发及发现ME的人数及构成比。A级ME为差错隐患,B、C、D级为未对患者造成伤害的轻型ME,E、F、G、H、I级为对患者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的严重型ME。结果2012年北京22家医院共报告ME 1165例。A、B、C、D、E、F级ME分别占5.9%(69例)、71.9%(837例)、19.3%(225例)、2.2%(26例)、0.5%(6例)、0.2%(2例),G、H、I级未有报告。1165例ME报告中共记录1220例次分类错误,其中药物品种错误比例最高,达27.2%(332例次),给药途径、剂量、时间错误分别占12.0%(147例次)、14.3%(175例次)、7.1%(86例次)。药物品种和给药途径、时间等错误中包括不合理用药内容。1165例ME报告共记录有1183例次ME引发因素,排在前3位的因素为药品名称相似、处方错误和外观相似,分别占19.1%(226例次)、14.0%(166例次)和8.3%(98例次)。引发人员中,医师、药师、护士、患者或家属占比分别为66.0%、30.6%、1.1%、2.3%;发现ME人员中,医师、药师、护士、患者或家属占比分别为1.4%、88.8%、4.6%、5.2%。 结论北京ME报告系统已趋于成熟,其运作模式可供创建国家级ME监测报告体系借鉴。

  • 王鲁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4): 245-247.
    黄热病减毒活疫苗是由减毒17D毒种生产而成,具有良好的安全记录,但近年来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报道的由接种黄热病疫苗所致的嗜内脏毒性和嗜神经毒性的严重不良反应较多,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事件的发生。引起世界各地药品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我国每年使用黄热病减毒活疫苗(17D株)10多万人次,同样存在潜在危险。应引起有关部门特别关注。
  • 王大猷;张静华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1, 3(1): 1-5.
    为妊娠妇女及乳母处方非甾体抗炎药时,应谨慎权衡利弊。非甾体抗炎药作为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可致凝血功能异常、子宫动脉导管收缩并延长产程。水杨酸盐对动物可致畸,但尚缺乏使人致畸的依据。孕妇使用阿司匹林可致分娩时及产前、产后出血,并致新生儿患出血性疾病。一般认为吲哚美辛对胎儿的循环有影响并能致畸,但也尚有争议。而萘普生对胎儿的循环、凝血以及肾脏功能均有影响。布洛芬、保泰松也可引起先天性缺损。因此,该类药物一般应避免使用于妊娠妇女。从物理、化学性质,药动学方面看,虽然大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在乳汁中的排泌率低,对乳儿的影响不大,但吲哚美辛由于半衰期长、代谢物仍有活性,乳母使用可能会使乳儿发生不良反应。而乳儿发生水杨酸盐毒性反应早有报道。乳儿肝肾功能未健全,乳母阿司匹林用量的21%又可通过乳汁被乳儿摄入,水杨酸盐应为乳母的禁忌药物。
  • 姚瑶, 葛卫红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4): 293.
    1例48岁女性患者因皮肌炎2次住院治疗,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 mg静脉滴注、1次/d(出院后改口服醋酸泼尼松20 mg、1次/d),甲氨蝶呤10 mg口服、1次/周等治疗,因面部及躯干部反复出现皮疹,在上述治疗107 d后加用沙利度胺50 mg口服、1次/d。136 d后因肝酶升高停止使用甲氨蝶呤。应用沙利度胺48 d后患者皮疹加重,伴脱屑、破溃。停用沙利度胺并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皮肤换药等对症治疗14 d,患者皮疹好转。
  • 吴晓玲;周敏华;邓建雄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5): 281-5.
    目的 了解中成药用药合理性对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到的中成药(含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报告中提取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信息,按照拟定的中成药处方评价标准,从适应证、辨证用药、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中成药联用、中西药联用和用药适宜性等7个方面分析报告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并计算不合理用药率。结果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283份,涉及患者283例,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33例,年龄2个月~88岁,平均(44±23)岁。原发疾病排前3位者为呼吸系统疾病(71例)、神经系统疾病(45例)和肌肉骨骼系统疾病(4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中成药品种主要有清热解毒剂、活血祛瘀剂及补益剂3大类。283份不良反应报告中针对适应证、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中成药联用、中西药联用及用药适宜性的不合理用药率分别为27.2%(77份)、6.0%(17份)、7.1%(20份)、5.3%(15份)、6.7%(19份)、0.7%(2份)。在32份能辨识中医证型的报告中,15份(46.8%)用药不符合辨证施治原则。结论不合理用药对中成药用药安全性有明显影响,可能是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使用中成药应以辨证用药为首要原则,避免超适应证用药,注意用法用量,谨慎联用功能相似的中成药和药理作用类似的中西药物。
  • 徐苓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4): 248-251.
    钙不仅是维持骨健康的基本元素,也是参与全身多系统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补钙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近期,美国WHI的研究结果对补钙引起了争议,本文认为该研究设计和实施方面的局限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并限制了其推广价值。本文还进一步阐述了对钙的吸收,补钙与肾结石的关系,以及钙剂选择标准和专家共识意见,提出了科学、安全补钙的合理建议。
  • 李燕琼;孙艳敏;冯雅萍;张敬;李佳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5): 0-0.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载文的引文频率和类型,揭示引文的特点。方法:收集2003~2007《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载文的引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引文频率、引文类型、普赖斯指数及主要被引期刊。结果:2003~2007年《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共有论文385篇,其中354篇有引文,共4 849条,平均每篇12.6条。引文率为91.9%。在4 849条引文中,89.3%引自期刊,7.5%引自图书,普赖斯指数为62.9%,引文频次在居前20位的被引期刊中的引文占引文总量的22.8%。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载文的引文数量多、范围广,是我国药物安全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 屈清慧;薛春霞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3): 225-4.

    目的:科学、客观地评估《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的质量。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2003-2007年《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刊文量、刊文内容、作者信息、引用参考文献量和主要评价指标。结果:该刊30期共刊登学术论文1 228篇,专门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和安全用药,学术性、实用性强;作者群在不断扩大,遍及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论文合著率较高,为7158%;引用参考文献5 706篇,篇均4.65篇;主要评价指标上升幅度较大,影响因子呈快速上升趋势。在2005-2007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其影响因子均居药学期刊前列,2007年版分别为1.591,1.498和0.935,均居药学期刊首位。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药学专业性学术刊物,其质量和影响力提高显著,对我国药学学科的发展、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和促进药物安全信息的交流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 哈娜;哈力;胡宝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3): 218-218.
  • 徐鹏, 张国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1): 17-21.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至12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年龄≥6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住院科室、患病种数、住院天数、用药种数和付费方式等。将患者分为65~79岁组和≥80岁组,依据中国老年人PIM目录(中国目录),统计2组患者该目录中收录药物(PIM药物)使用率、使用PIM药物种数和PIM药物使用比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IM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患者共388例,男性206例,女性182例;年龄65~94岁,平均(76±7)岁;65~79岁组278例(71.6%),≥80岁组110例(28.4%)。全组患者PIM药物使用率为54.9%(213/388),高风险强度PIM药物使用率为28.6%(111/388)。65~79岁组PIM药物使用率为57.9%(161/278),≥80岁组为47.3%(52/110)(χ2=3.604,P=0.058)。使用PIM药物的213例患者中,使用1、2、3、4、5种药物者分别为132例(62.0%)、56例(26.3%)、17例(8.0%)、6例(2.8%)和2例(0.9%)。213例患者共使用了24种PIM药物,其中111例使用了17种高风险强度药物,分别占中国目录收录药物种数和高风险强度药物种数的33.3%(24/72)和48.6%(17/35)。使用率排在前3位的药物,65~79岁组依次为胰岛素、抗凝药、镇静催眠药,≥80岁组依次为抗凝药、镇静催眠药、茶碱。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显示,PIM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年龄(OR=0.531, 95%CI: 0.326~0.865, P=0.011)和用药种数(OR=3.927, 95%CI: 2.678~5.757, P<0.001)结论老年患者的PIM药物使用率较高,影响PIM发生的因素为患者年龄和用药种数。
  • 苏恒海;母光妍;向倩;周颖;崔一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1): 15-7.

    目的了解联用华法林与其他药物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因药物相互作用相关的出血发生情况并探讨控制措施。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期间应用华法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合并用药情况及可能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出血发生情况,筛选与华法林存在相互作用的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141例,男性90例,年龄21~83岁,平均(63±13)岁;女性51例,年龄43~85岁,平均(65±11)岁;原发病以心房颤动居多,为112例,占79.4%。141例患者中,可能由于华法林与合并用药相互作用而发生轻微出血者14例,占9.9%。其中,大便潜血5例,皮肤瘀斑3例,手术切口渗血、口腔黏膜及痰中带血、阴道出血、鼻出血、血尿和牙龈出血各1例。14例患者出血发生共涉及9种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相关9例)、阿托伐他汀(相关6例)、胺碘酮(相关4例)、阿卡波糖(相关3例)、阿司匹林(相关4例)、普罗帕酮(相关3例)、奥美拉唑(相关2例)、氯吡格雷(相关2例)和莫西沙星(相关1例);其中,以低分子肝素最多,约占64.2%。这9种药物在141例患者中与华法林的联用率以低分子肝素最高,为73.1%(103/141);联用相关出血发生率以莫西沙星最高,为1/5。结论华法林与部分临床常用心血管药物联用可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患者发生出血。积极开展华法林临床药学监护对预防出血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阎金松;郭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2): 81-83.
    了解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观察32例多发性骨髓瘤应用沙利度胺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沙利度胺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9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87.5%,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84.4%,其它不良反应有窦缓、逸搏心率、药物热、皮疹、水肿等。结论:不良反应以消化及神经系统的症状最常见,停药及减量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剂量大小及个体差异有关。
  • 王浴生;周黎明;洪诤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6): 401-407.
    本文根据近年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并概述其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其中N1、C5、C7、C8取代基与不良反应的程度相关;C2的H、C6的F均不可取代,与抗菌药效关系密切,与不良反应无关;C3、C4与DNA螺旋酶结合,也与药物间相互作用有关。经验表明,临床医师在新药应用与研究开发中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资料是十分重要的。
  • 鲁梅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4): 0-0.

    目的:研究门冬胰岛素与人正规胰岛素对不规律进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2006年2月至2007年4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5.82±2.85)岁\]被纳入研究,先后用方案A和方案B治疗,各4个月。方案A: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人正规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方案B:三餐后10~15 min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每周检测2次空腹血糖(FBG)和早、午、晚餐后2 h血糖;并对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及其严重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患者的FBG和早、午、晚餐后2 h血糖,在方案A治疗期间分别为(7.37±4.22)mmol/L、(9.73±3.38)mmol/L、(10.23±3.96)mmol/L和(10.85±3.36)mmol/L,在方案B治疗期间分别为(7.01±1.74)mmol/L、(9.23±1.58)mmol/L、(9.22±1.28)mmol/L和(9.76±1.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方案B较方案A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明显降低;治疗前后HbA1c的差值在方案A、B分别为(3.08±096)%和(3.37±0.47)%(P<0.01);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中重度低血糖发生率,在方案A治疗中分别为68例次及36.7%,在方案B治疗中分别为21例次及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门冬胰岛素餐后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小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的发作次数并降低其严重程度,对不规律进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

  • 蒋青伟a;李剑b;陈书长c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9, 11(1): 47-3.
    1例73岁男性患者在接受二尖瓣置换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于2.0~3.0之间。患者因胃癌用卡培他滨化疗,在第二化疗周期内患者出现双足血疱、鼻衄、臀部瘀斑、黑便、肉眼血尿等症状及INR升高。立即停用华法林,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和维生素K1后,出血停止。华法林和卡培他滨减量后,INR控制于1.5~2.5,继续化疗时未再出血。华法林抗凝作用增强可能和卡培他滨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 2C9同工酶活性有关。复习文献发现,使用华法林患者加用卡培他滨后出血通常发生在联合治疗后2~6周,最常见的为胃肠道出血。为避免出血的发生,应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华法林应个体化给药。
  • 邢玉琪;张玉秋;石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2): 97-100.
    目的:了解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通过检索1994-200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学期刊中有关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75篇,并对数据较完整的103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刺五加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性休克(33.98%),其次为全身反应、皮肤及呼吸系统损害。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引起的变态反应多见,应引起临床重视。
  • 李琴,卓嘎,金美玲,叶晓芬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6): 317-31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1111-01126
    1例40岁女性患者因发热自行口服布洛芬分散片2次(0.4 g,间隔3~4 h)。第2次服药1 h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皮肤散在出血点,1 d后出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3 d后出现少尿(300~400-ml/d),5 d后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531-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11-U/L,总胆红素(TBil)149.7-μmol/,肌酐(Scr) 753-μmol/L,尿酸(UA)800-μmol/L。诊断:重度肝损伤,急性肾衰竭,考虑与布洛芬有关。给予保肝、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和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6 d后,患者全身皮肤和巩膜黄染减轻,散在出血点减少。实验室检查示ALT 513-U/L,AST 36-U/L,TBil 31.5-μmol/L,Scr 281-μmol/L,UA 241-μmol/L;其尿量为2-500-ml/d。停止CRRT,继续予保肝治疗14 d后,患者皮肤黄染消退,出血点消失,实验室检查示ALT 55-U/L,AST 39-U/L,TBil 15.6-μmol/L,Scr 101-μmol/L,UA 237-μmol/L;其尿量为4-000-ml/d。
  • 李秀贺;张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5): 303-305.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THIOLA)改善甲氨蝶呤致儿童肝损害的疗效。方法:采用硫普罗宁注射剂防治甲氨蝶呤所引起的肝损害103例,并在同样条件下用美能(β-甘草酸复方制剂StrongerNeo-MinophagenC)防治肝损害42例作为对照,对比肝功能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对化疗中造成的肝损害都具有明显的疗效,33%未表现明显肝损害,67%表现明显肝功能异常,继续使用保肝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硫普罗宁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时同步应用,可有效地保护肝细胞,明显改善肝功能,其效果与美能相同。
  • 曾嘉炜, 陈孝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8, 20(2): 81-8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008-5734.2018.02.001
  • 张小澍;鱼爱和;耿玉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3): 195-200.
    5-羟色胺综合征是一种由治疗药物引起的可能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为5-羟色胺(5-HT)在神经系统内积蓄,过度激活突触后5-HT受体,导致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其临床特征为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及神经肌肉功能异常。本综合征常发生于抗抑郁药联用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时,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包括停撤可疑药物、密切观察、控制激越行为、给予5-HT拮抗剂、对症治疗、并发症的处理等。本综合征重在预防。
  • 吴娜;史爱欣;傅得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62-66.
    他克莫司软膏为大环内酯类免疫调节剂,是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非皮质类固醇类外用制剂,他克莫司可抑制钙调磷酸酶的活性及阻止多种细胞因子生成,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发挥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治疗AD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本文对他克莫司软膏的药理特性、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进行概述,供临床合理应用参考。
  • 胡晓文;陆国椿;丁俊杰;孙祎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2): 106-108.
    近年,药源性肌病的报道有所增加,本文概要介绍不同类型肌病的临床表现与致病药物及其作用机制,旨在提高临床的诊断能力和安全用药水平。
  • 程叙扬;王梅;姜瑞凤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3): 156-160.
    目的了解4年来引起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抗菌药物种类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在抗菌药物治疗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病例进行临床和用药情况分析。结果共12例患者,男女各6例,平均年龄(64.3±9.7)岁。使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1~6d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包括锥体外系症状、逐渐进展的定向力和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或者出现淡漠、易激惹、幻觉、性格改变等。导致神经精神症状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常见,其次有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及异烟肼。经停药、对症治疗和加速药物排出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可逐渐消失。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在应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过程中容易出现以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为主的毒副作用。用药前应根据药物排泄途径和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蓄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症状后及时识别并停药对预后很重要。
  • 王春晖, 李倩雯, 吴薇, 李晓宇, 吕迁洲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10): 595-59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90926-00787
    1例49岁男性患者因霍奇金淋巴瘤先后行一线和二线化疗方案治疗7个月,肿瘤控制欠佳,改用信迪利单抗200-mg静脉滴注,1次/21 d。治疗前患者肝功能正常。给予信迪利单抗第2次治疗后(首次用药后第42天)患者出现胸闷、腹胀、纳差等症状。复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590-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678-U/L,碱性磷酸酶(ALP)468-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399-U/L,总胆红素(TBil)50.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6.8-μmol/L。停用信迪利单抗,但患者黄疸加深。给予甲泼尼龙150-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3 d,胆红素达峰值(TBil 152.6-μmol/L,DBil 109.2-μmol/L)。加用吗替麦考酚酯0.5 g口服、2次/d,患者症状逐渐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甲泼尼龙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6 d后,ALT 63-U/L,AST 78-U/L,TBil 25.2-μmol/L,DBil 12.9-μmol/L;22 d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 王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5): 294-297.
    治疗药物监测(TDM)的目的是促进药物个体化治疗。本文通过多年的TDM实践,总结了药物剂量-血药浓度-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并重点举例说明TDM对各种常用药物安全应用的重要性,呼吁临床检验师、药师和医师的密切合作,运用多学科知识将TDM推向更高水平,使药物不良反应得到早期警示,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周践;郭代红;和培红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4(6): 368-371.
    目的:探讨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为临床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1年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的142例中药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几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上升,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较广,其中以注射剂居多。结论:中药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加。发生原因各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 吴婷;吴涛;詹思延;吴晔;郭晓昕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4): 244-247.
    对利巴韦林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进行了文献分析及评价,为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 蔡晧东;马秀云;崔振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1): 1-8.
    本文对近年来新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在我国即将上市的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效果和临床安全性的研究概况,以及依曲西他平、替诺福韦等新开发药物的研究现状。旨在使临床医生对新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有更深刻的了解。
  • 盛海峰;刘皋林;邓渝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3): 143-148.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阴性(G-)杆菌引起的感染疗效确切等特点。但该类药物具有个体差异大、治疗指数窄等缺点,应用不当,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参考近期文献从葡萄糖转运及其代谢、第二信使、微量元素和线粒体功能等方面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的可能机制及临床处置作一综述。
  • 徐晓俊a;孙春花b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9, 11(2): 133-2.
    1例17岁男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服用伊马替尼400 mg,2次/d,治疗约4个月无效,后改用达沙替尼70 mg,2次/d。约1个半月后,患者开始出现发热(39.2℃),之后出现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给予吲哚美辛栓50 mg,3次/d塞肛和地塞米松2.5 mg静脉滴注,患者疼痛减轻。因病情需要,患者继续服达沙替尼,再次出现疼痛,给予吲哚美辛栓塞肛治疗。
  •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2): 83.
  • 齐晓涟;张京利;马文晖;王育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24-27.
    目的:调查我院抗菌药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方法:对2005年16月44例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相关性腹泻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相关性腹泻占同期感染性腹泻的41.5%。以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为主。常见致病药物有: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克林霉素等,均为静脉滴注给药。抗菌药相关性腹泻最快出现在用药第2天,经抗真菌药物、微生态制剂治疗7d后患者症状消失。结论:静注抗菌药物可引致腹泻,因此,医师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加以注意,特别是对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以避免药源性腹泻的发生。
  • 蔡晧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2): 95-102. https://doi.org/10.3760/cma.j.issn.1008-5734.2020.02.00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推荐了3种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α(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口服)和利巴韦林(静脉输注)。另外,一种尚未上市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也在我国展开了临床试验。本文主要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在SARS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治疗中的安全性数据以及瑞德西韦在动物实验、Ⅰ期临床试验、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及用于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初步数据进行简要综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 孙振晓;于相芬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5): 294-3.
    兔唇综合征(RS)是一种长期应用药物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所致RS的发生率为1.5%~4.4%。RS以口和咀嚼肌的快速、节律性不自主运动为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底神经节的胆碱能神经递质及多巴胺能神经递质功能失衡有关。RS须与迟发性运动障碍进行鉴别诊断。RS的治疗首选抗胆碱药物,部分患者可换用抗胆碱效应强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 林明贵;王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5): 321-325.
    妊娠结核是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母婴的严重不良后果。了解妊娠结核的发病率、妊娠与结核病的相互影响等的最新动态,掌握妊娠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治疗以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将有利于保护妊娠结核的母婴健康。
  • 朱曼;王东晓;郭代红;黄春燕;王育琴;杨莉萍;裴斐;王伟兰;汤智慧;陈超;任昭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4): 193-5.
    目的调查万古霉素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5家医院住院期间应用过万古霉素、年龄≥60岁且病历资料完整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与肾功能不全2组,主要就万古霉素用药情况(给药方案、药物利用情况和血药浓度监测)、临床疗效以及药物对患者肾功能影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药物利用情况以药物利用指数(DUI)反映;肾功能检测指标为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共149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60例,女性89例;年龄60~92(76±7)岁。肾功能正常组87例,肾功能不全组62例。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肾功能正常组应用最多者为0.50 g,1次/12 h(29/87,33.33%);肾功能不全组为0.50 g,1次/d(30/62,48.39%)。万古霉素总用药量为2135.15 g,总用药时间为1919.5 d,DUI为0.56。149例患者中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111例(74.50%),肾功能正常组与肾功能不全组行血药浓度监测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11%(61/87)比80.65%(50/62),χ2=2.113,P=0.146 ]。行血药浓度监测者均监测了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峰浓度者7例。万古霉素谷浓度以<10 mg/L者占比最大,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不全组分别为30例(49.18%)和25例(50.00%)。各组间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16,P=0.54)。149例患者用药前后Scr[(117±79) μmol/L比(119±81)μmol/L]、BUN[(10.5±5.7)mmol/L比(12.5±8.0)mmol/L]和Ccr[(69±37) ml/min比(67±36) ml/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用药前后Scr[(59±16)μmol/比(70±30)μmol/L,(189±110)μmol/L比(203±113)μmol/L]、BUN[(7.4±3.5)mmol/L比(9.2±5.8)mmol/L,(14.8±6.5)mmol/L比(17.4±9.0)mmol/L]和Ccr[(107±29) ml/min比(96±26) ml/min,(44±30) ml/min比(33±16) ml/min] 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万古霉素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相对谨慎。应用该药时可根据血药浓度和肾功能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提高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
  • 李润萍;夏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5): 360-361.
    1名44岁女性静脉曲张患者,行增强CT检查前,给予碘普罗胺370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40ml,地塞米松10mg,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速度约为2.5ml/s。注入完毕,患者即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抗休克药物等抢救,2h多后患者死亡。尸检报告提示多器官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水肿,喉头、会厌水肿。
  • 马建丽;周亮;王世岭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1): 41-44.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文献综述了药物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抗菌药、降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癌药等。药源性皮肤色素沉着,可能与药物的用量及应用时间有关。因此,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以避免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宋佳伟,王璐,陈慧娟,刘丽,王强强,吴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3): 165-16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1030-01098
    1例77岁女性患者因卵巢恶性肿瘤伴腹膜转移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奈达铂化疗。首次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10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时出现输液不畅、滴速缓慢现象。停止输注后检查输液器,发现过滤器上方有白色絮状物沉淀。临床药师排除药物配制和配伍禁忌导致沉淀的可能性,发现本例患者使用的输液器为精密输液器(微孔过滤器的孔径为5-μm),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药品说明书中指出:“不应使用孔径小于15-μm的过滤器,否则可能会导致过滤器堵塞。”次日更换普通输液器(孔径20-μm),再次静脉滴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过程顺利,未再发生堵塞现象。
  • 陈一凡;蔡皓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99, 1(1): 28-32.
    目的:通过对中药引起肝损害病例的分析,对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办法进行探讨。方法:总结近15年来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病例共427例,分析中药引起肝损害病例的发生情况、原发病的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的病例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32.6%,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治疗骨关节病、肾脏疾病、皮肤科疾病的中药最易引起肝损害。引起肝损害的中药以壮骨关节丸、雷公藤和黄药子最为常见。不同的中药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不同。结论:临床应进一步加强中药的合理应用及其肝毒性的研究。
  • 张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2): 146-2.

    1例78岁女性,因患脑梗死,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160 mg,1次/d静脉滴注治疗。第3天出现发热,WBC自732×109/L降至2.3×109/L,N自6.14×109/L降至1.7×109/L。立即停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口服小檗胺和鲨肝醇。2 d后,体温降至正常,WBC 2.6×109/L,N 2.0×109/L; 2周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恢复正常。随访2月血常规一直正常。

  • 李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2): 83-9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607-00641
    丙型肝炎病毒蛋白酶抑制剂(PI)是构成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方案的主要药物类别之一。该类药物主要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代谢,有潜在的肝毒性。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数据显示,PI类药物在亚洲/亚裔人群的代谢较西方白种人慢,在亚洲/亚裔人群中开展的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均显示该类药物有引起肝酶和胆红素水平升高的风险。我国医务工作者对PI类药物潜在的肝脏安全风险应给予充分重视,不能过分依赖欧美地区的安全性数据。选择含PI的DAA方案前应准确评估患者基线肝脏疾病程度,考量其疾病进展风险。对于失代偿期肝病患者,禁用PI类药物;对于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给予PI类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注意管理肝脏相关不良事件。
  • 刘永娇;杨静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6): 341-4.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诊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探讨ME的有效防范措施。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为参与北京市卫生局ME监测报告系统试运行的医院,自2011年8月上报ME报告,并在医院内按月进行ME报告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防范措施。收集门诊药房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上报北京市卫生局的ME报告,进行ME分级(按美国国家用药错误报告及预防协调委员会标准)和发生环节分析,分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北京市ME监测报告系统试运行阶段)和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络运行阶段)2个时段进行ME发生情况比较,评价医院所制定防范措施的有效性。结果共收集到ME报告506例,占同期门诊处方例数的0.031%(506/1 636 429)。A级错误(错误隐患)2例,B级错误(发生错误但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未使用)462例,C级错误(患者已使用,但未造成伤害)42例,无D~I级错误。ME发生在医师处方环节者459例,主要为用法用量不当(75.16%,345/459)、给药途径不当(12.64%,58/459)、选药不当(5.88%, 27/459)、有禁忌证用药(3.05%, 14/459)、配伍不当(2.61%,12/459)及溶媒不适宜(0.65%, 3/459);发生在药师调配环节者47例,导致错误的主要原因有名称相似、包装相似及位置相邻等。针对医师处方环节,医院自2012年10月启动 “四级点评、四级反馈”的监管模式,有效提高了处方合格率,医师处方环节的ME例数占同期处方例数的比例由试运行阶段的0.035%(398/1 139 613)降至运行阶段的0.012%(61/496 816)。针对药师调配环节,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易混淆药品的辨识度,药师调配环节的ME发生率由试运行阶段的0.004%(40/1 139 613)降至运行阶段的0.001%(7/496 816)。结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诊ME以B级和C级错误为主,主要发生在医师处方环节,主要错误类型为药物用法用量不当。“四级点评、四级反馈”的监管模式可有效防范医师处方环节的ME。
  • 孙钧安;夏宗玲;罗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4): 209-4.
    目的探讨CRUSADE评分在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冠心病诊断明确并入院前一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年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是否因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而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2组,对2组患者进行CRUSADE评分,分析CRUSADE评分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年的冠心病患者787例,发生消化道出血者40例,纳入消化道出血组;应用等距抽样法从余747例患者中随机选出160例纳入无消化道出血组。消化道出血组男性 31例,女性 9例,年龄45~88(71±9)岁;无消化道出血组男性100例,女性60例,年龄36~89(65±13)岁;2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组与无消化道出血组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两药联用者分别占55%(22/40)、10%(4/40)、35%(14/40)和54%(86/160)、7%(11/160)、39%(63/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出血和溃疡病史者分别占30.0%(12/40)和11.9%(1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组CRUSADE评分为高危与极高危者各11例(各27.5%),无消化道出血组分别为13例(8.1%)和17例(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USADE评分有助于判断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建议CRUSADE评分为高危与极高危的冠心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时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预防或减轻消化道出血。
  • 李心蕾, 唐红波, 冯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3): 238.
    2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42和33岁)分别因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入院手术治疗,均无肾病史,分别于第2和第4次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4 g后出现恶心、呕吐、血尿、尿量减少、轻度水肿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 Scr和BUN异常(例1: Scr 423 μmol/L,BUN 7.2 mmol/L;例2:Scr 443 μmol/L,BUN 6.8 mmol/L)。2例患者均立即停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接受止吐、止血、利尿和补液等对症治疗,并分别于用药后第5和第3天转外院肾内科进行血液透析。2例患者的尿量、Scr和BUN分别于转院后第18和第20天恢复正常(例1:Scr 49 μmol/L,BUN 4.1 mmol/L;例2:Scr55 μmol/L,BUN 5.1 mmol/L)。
  • 刘树民;姚珠星;张丽霞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1): 17-20.
    目的:观察黄芪对苍耳子肝毒性的影响。方法:65只雄性昆明小鼠分为5组(每组13只):1:1组(苍耳子5g/kg加黄芪5g/kg)、1:2组(苍耳子5g/kg加黄芪10g/kg)、2:1组(苍耳子5g/kg加黄芪2.5g/kg)、苍耳子组(苍耳子5g/kg)及对照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每周测1次体重,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AST、ALT水平,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T)和丙二醛(MDA)。结果:1:1组和2:1组小鼠体重增加量明显高于苍耳子组(P<0.05),肝脏指数低于苍耳子组(P<0.05)。各实验组小鼠血清AST、ALT水平均低于苍耳子组,其中2:1组与苍耳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组和2:1组GSH-PX、GST活力均高于苍耳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2与2:1组MDA含量均低于苍耳子组,其中2:1组与苍耳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伍不同比例的黄芪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苍耳子的肝脏毒性作用,在3组中,以2:1组的效果较好。
  • 曹国颖;徐巧玲;傅得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2): 148-151.
  • 雍小兰;曾仁杰;张勤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3): 161-163.
    静脉输液不当可引起循环超负荷、血液稀释、病原微生物污染、栓塞、静脉炎、营养物质补充不当及诱发药物过量反应等。患者病情、配制操作、配制程序、伍用药物、输液溶媒及输液速度等因素均是静脉输液应用中应认真对待的问题。静脉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多,应加强安全注射的教育和管理。
  • 张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5): 317-319.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和肝肾损害等。提示临床在用该药时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采取正确的使用方法,并谨慎联合用药,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邹和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1): 1.
  • 刘群,金文文,耿宁,林中华,辛永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8): 484-48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506-00497
    1例63岁男性患者因尿急、尿痛,自行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mg、1次/d)和前列欣胶囊(2 g、3次/d)。服药25 d后,出现皮肤瘙痒、深茶色尿、恶心、乏力、食欲下降,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265-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63-U/L,总胆红素(TBil)155.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4.7-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80.4-μmol/L,碱性磷酸酶(ALP)261-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184-U/L。肝穿刺结果提示胆汁淤积型肝损伤。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可能与上述2药有关。停用上述2药,口服熊去氧胆酸250-mg、3次/d。停药42 d复查结果示ALT 368-U/L,AST 179-U/L,TBil 504.9-μmol/L,DBil 382.8-μmol/L,IBil 122.1-μmol/L,ALP 201-U/L,γ-GT 58-U/L。停药91d:ALT 78-U/L,AST 62-U/L,TBil 138.1-μmol/L,DBil 118.2-μmol/L,IBil 20.2-μmol/L,ALP 140 U/L,γ-GT 31-U/L。停药135 d肝功能恢复正常。
  • 沈伟民;梁峰;闫清;牛英;刘娉婷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1): 60-60.
  • 刘敏, 易为, 蔡晧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2): 126.
    替诺福韦酯(TDF)为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该药可有效降低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水平,预防HBV母婴传播,被欧洲肝病学会推荐为HBV 感染妊娠妇女的首选药物,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划定为妊娠药物分级的B级药物。目前的研究尚未观察到TDF对母亲或胎儿造成的不良结局以及通过乳汁暴露对婴儿产生的不利影响。TDF在人类妊娠期和哺乳期应用的安全性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 劳海燕, 刘双信, 马建超, 潘裕华, 霍启华, 杨敏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1): 15.
    目的研究环孢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Scr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经肾穿刺活检术明确病理类型并应用环孢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用药前Scr均≤200 μmol/L。将Scr升高超过用药前基线值的10%~20%、21%~30%和>30%分别判定为轻度升高、中度升高和重度升高(即出现肾毒性)。分析用药后Scr变化情况以及环孢素血药浓度与Scr升高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78例,男性52例,女性26例;年龄14~77岁,平均(43±20)岁;肾活检结果为微小病变者14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者12例,膜性肾病者52例。应用环孢素前Scr平均(94±48)μmol/L。用药1周时,78例患者Scr水平平均(103±61)μmol/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0例患者(38.5%)Scr水平升高,轻、中、重度升高者分别为9、11、10例,重度升高即肾毒性发生率为12.8%(10/78)。用药1、3、6个月时Scr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小病变、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和膜性肾病3种病理类型患者Scr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8.6%(4/14)、33.3%(4/12)、和42.3%(22/52),肾毒性发生率分别为7.1%(1/14)、16.7%(2/12)、13.5%(7/52), 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孢素血药浓度≤200 ng/ml 和>200 ng/ml的患者Scr升高发生率分别为32.2%(19/59)和57.9%(11/19),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8,P=0.045);肾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5%(5/59)和26.3%(5/19),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用环孢素早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Scr升高,多为轻中度,及时干预可以有效控制。Scr的升高与环孢素血药浓度有关,用药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环孢素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 张晓兰;王育琴;闫妍;沈芊;李晓玲;刘琛;李星炜;谢红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4, 16(2): 79-7.

    目的研制我国老年人疾病状态下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初级判断标准,为老年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5个老年人疾病状态下PIM判断标准,经汇总、删重和整合后,设计出第1轮调查表,采用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对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后形成第2轮调查表再次征询专家意见。对专家权威程度、积极系数、协调系数,以及赋值指标均数和满分率进行计算。将筛选出的药物根据用药频率分别纳入A级(用药频率≥3 000)、B级(用药频率<3 000)判断标准。结果参与2轮德尔菲法调查的专家分别为39、38人,选自我国11个省和3个直辖市的 23家三级甲等医院,涉及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血管病学、消化病学、内分泌病学、泌尿生殖病学、老年医学、全科医学、疼痛医学、皮肤病学、呼吸病学等11个临床医学专业,以及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医院药学等3个药学专业。2轮调查专家权威系数均在0.7以上,积极系数均为100%,协调系数分别为0.17和0.21,指标赋值均数分别为3.65和3.94,满分率均数分别为0.15和0.32。第1轮调查表含有89种(类)药物在31种疾病状态下存在的188个用药风险点;第2轮调查表含有44种(类)药物在27种疾病状态下存在的74个用药风险点。第2轮调查表所列指标均纳入我国老年人疾病状态下PIM初级判断标准。A级判断标准纳入35种(类)药物在25种疾病状态下的62个用药风险点,B级判断标准纳入9种(类)药物在9种疾病状态下的12个用药风险点。结论初步完成我国老年人疾病状态下PIM初级判断标准的研制,尚需通过临床应用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促进老年人合理用药、降低老年人用药风险的有力工具。

  • 吴洪斌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1): 28-30.
    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单药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化疗后继续恶化的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吉非替尼单独应用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可使症状减轻。吉非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痤疮样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皮肤干燥、间质性肺炎等。多数于停药后或经对症处理即可缓解,间质性肺炎虽然罕见却可致命,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 罗娟,袁琦,刁长冬,陈旭,范丽,史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7): 361-364. https://doi.org/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909900
    目的 比较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症疼痛(癌痛)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住院期间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羟考酮组)或芬太尼透皮贴剂(芬太尼组)且用药时间≥1周的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病历资料,对镇痛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为698例,羟考酮组535例,芬太尼组163例。羟考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芬太尼组[72.5%(388/535)比51.5%(84/163),χ2=25.139,P<0.001)。羟考酮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5%)为便秘、恶心呕吐、口干、嗜睡和头晕,芬太尼组为便秘、恶心呕吐和头晕。羟考酮组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芬太尼组[60.9%(326/535)比40.5%(66/163),χ2=21.209,P<0.001],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芬太尼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的分级均≤2级,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3级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均较安全,不良反应较轻,经对症治疗可缓解。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比芬太尼透皮贴剂更易导致便秘。
  • 王雁;陈素文;熊晓燕;梁月冬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4(2): 125-126.
  • 李卓隽;刘冀;刘家明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2): 141-2.
    1例39岁女性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克林霉素、利巴韦林和双黄连静脉滴注2 d。因无明显疗效,改用头孢哌酮和细辛脑。头孢哌酮2 g 入 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未见不良反应,随后细辛脑注射液16 mg 入 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滴注细辛脑约5 min时,患者突感胸闷、呼吸困难、抽搐,随之意识不清,呼吸、心跳停止。最终,经抢救无效患者死亡。
  • 王英;邱泽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3): 190-192.
    蓖麻毒素(ricin)为提自蓖麻子的一种强效毒素,其对细胞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为抑制细胞蛋白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胞死亡。人能通过多种途径接触蓖麻毒素而中毒。其临床表现取决于暴露的途径和剂量。严重蓖麻毒素中毒患者可出现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迄今为止蓖麻毒素尚无特效解毒药,蓖麻毒素类毒素疫苗尚处于动物试验阶段。蓖麻毒素中毒的治疗主要采用支持疗法将中毒效应降到最低程度。
  • 李志霞,曾宪涛, 柴三葆, 全晓驰, 武珊珊, 杨智荣, 詹思延, 孙凤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3): 185.
    目的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消化不良和厌食的风险。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s.gov网站(截至2014年5月1日),收集研究对象为T2DM患者、干预措施为GLP-1 RA与安慰剂或传统降糖药物比较、结局指标包括消化不良和厌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分别进行传统Meta分析和Network Meta分析,绘制各干预措施的Network Meta关系图和秩排序图。结果共纳入42个RCT,包括20 916例T2DM患者和13种干预措施[ 7种GLP-1 RA(艾塞那肽、艾塞那肽缓释剂、利拉鲁肽、利西拉来、他司鲁肽、阿必鲁肽、杜拉鲁肽)、5种传统降糖药(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西格列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安慰剂]。传统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比较,总GLP-1 RA增加消化不良[比值比(OR)=3.04,95%置信区间(CI)为1.79~5.16]和厌食(OR=2.57,95%CI为1.69~3.91)的发生风险(均P<0.05)。Network 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比较,阿必鲁肽、艾塞那肽、艾塞那肽缓释剂、利拉鲁肽、利西拉来、他司鲁肽增加消化不良发生风险(均P<0.05);其中利拉鲁肽风险最大,是安慰剂的7.69倍。与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西格列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比较,GLP-1 RA致T2DM患者消化不良发生风险均增加;其中以利拉鲁肽发生风险最大,分别为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西格列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13.58、4.17、3.85、5.00和3.70倍。与安慰剂比较,杜拉鲁肽、艾塞那肽、利拉鲁肽、他司鲁肽可增加厌食发生风险(均P<0.05);其中以杜拉鲁肽风险最大,是安慰剂的5.53倍;与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西格列汀比较(除外利西拉来与西格列汀比较),GLP-1 RA致T2DM患者厌食的发生风险均增加(均OR>1.00);其中以杜拉鲁肽风险最大,分别为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西格列汀的48.91、16.65、36.24和4.75倍。7种GLP-1 RA对消化不良和厌食发生风险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13种干预措施致T2DM患者发生消化不良和厌食的风险以秩排序图进行排序,风险最高的分别为利拉鲁肽和杜拉鲁肽。结论Network Meta分析与传统Meta分析结果一致,均提示GLP-1 RA可增加T2DM患者消化不良和厌食的发生风险。
  • 吕冠博; 刘琛; 王育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4): 241.
    目的了解我国常用口服药品说明书中关于老年人用药事项的说明情况。方法利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药品出入库信息电子管理系统,统计2013年1至12月发放给患者的口服西药药品,计算不同种类药品的构成比。收集并阅读这些药品的说明书,先按有、无“老年人用药”项分类,再从标注“老年人用药”项的药品说明书中提取该项中记载的具体内容,并与2012版Beers标准中相应药品老年人的使用建议(风险点)进行比较。结果门诊西药房共使用368种口服药物,其中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品种数居首位(93,25.3%),其次为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62,16.8%),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居第3位(38,10.3%)。368种药品中,说明书中有“老年人用药”项标注者259种(70.4%);“老年人用药”项仅注明“未进行该项试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尚不明确”者75种(20.4%);无“老年用药”项标注者34种(9.2%)。门诊西药房2013年使用的药品中有80种为2012版Beers标准收录的药品,其中说明书中未标注“老年人用药”项的药品有8种(10.0%),标注该项的药品有72种(90.0%)。标注该项的72种药品与2012版Beers标准比较,结果分为4种情况:未标注具体风险点(52.5%,42/80);风险点不一致(25.0%,20/80);说明书中“老年用药”项标注的风险点比Beers标准少(6.3%,5/80);风险点一致(6.3%,5/80)。结论我国常用口服药品说明书中关于老年人用药事项的说明尚不完善,应予改进,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 蔡皓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99, 1(1): 36-40.
    目的:分析双黄连针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不良反应的防治办法。方法:总结近年来双黄连针剂不良反应病例179例,分析双黄连针剂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双黄连针剂所致的不良反应与制剂的质量、药物的应用及患者的个体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应重视双黄连针剂的不良反应。
  • 叶璐;任宇;李懿;宋豪;李宁宁;初铮铮;熊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6): 411-417.
    目的:评价特拉唑嗪、非那雄胺及坦洛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lasia,BPH)的安全性。方法:应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关于该三种药物中任意两药对比或两药联用与单用对比,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文献。纳入与药物安全性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队列研究及报道严重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和病案分析。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进行Meta分析或作定性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0篇RCT/CCT及3篇其他类型临床研究。分析发现:特拉唑嗪比坦洛新更易引起头晕、头痛、血压降低、症状明显的直立性低血压,因不良反应退出试验的人数也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引起胃肠道不适、胸闷心慌、皮疹及皮肤瘙痒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拉唑嗪比非那雄胺更易引起头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药在阳痿、性欲减退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尚须开展更多临床试验以获得确切结论。坦洛新与非那雄胺不良反应比较仅1篇,结果表明坦洛新安全性优于非那雄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药联用与单用的不良反应比较有2篇,结果不一致。结论:特拉唑嗪引起头晕、头痛、血压降低、症状明显的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它两种药物高。关于非那雄胺最易引起阳痿、性欲减退暂无足够证据。坦洛新引起不良反应最少,因不良反应停药和退出试验者也最少,提示其可接受性最佳。有研究显示两药联用的副作用高于单药,但现有的研究证据过少,无法做出判断。
  • 杨小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5): 326-329.
    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主要包括补液和快速补充营养。而活菌制剂在其中的作用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补充肠道正常菌群治疗感染性腹泻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而另一观点认为,近年来从活菌制剂的药动学,药效学和随机应用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提示,用活菌制剂进行额外的干预治疗并非必要,因此对活菌制剂在感染性腹泻的应用价值提出了质疑。但两种观点都提出益生元的概念,且认为活菌制剂与益生元制成合剂,即合生元是其发展方向。
  • 张雪松;金瑞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3): 180-4.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单用及与阿德福韦或干扰素联用出现的肌病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用替比夫定单药治疗及与阿德福韦或干扰素联合治疗出现肌病的5例患者进行调查,并对药物的用法用量,肌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5~45岁。1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治疗1个月。1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2次/d,治疗2个月,后改为600 mg,1次/d,并加用阿德福韦10 mg,1次/d,治疗5个月。3例分别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隔日肌内注射干扰素300万U,治疗3~9个月。5例患者均出现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其中1例伴有心肌受累,3例有神经症状。5例中有4例CK水平升高(311~900 U/L)。结论:替比夫定单用或与阿德福韦或干扰素联用可能引起肌病,肌病严重程度可能与替比夫定的剂量有一定关联。

  • 冯早明;汤敏;黄茂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3, 15(1): 49-2.
    1例62岁男性患者因大疱性类天疱疮入院,给予泼尼松(15 mg,3次/d)、氯雷他定(10 mg,1次/d)、头孢拉定(0.5 g,3次/d)口服及对症支持治疗。3 d后患者偶有情绪不稳,但未予治疗。7 d后因发疹未完全控制,将泼尼松改为60 mg/d。8 d后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烦躁、易怒、被害妄想、言行失常、记忆力减退,偶不能辨识处所。遂将泼尼松减量至45 mg/d,停用氯雷他定,改为赛庚啶2 mg, 3次/d口服,余治疗同前。1周后患者精神症状逐渐缓解出院。此后泼尼松逐步减量至出院45 d后停用。随访3个月,无类似精神症状再发。
  • 韩云国;王淑美;卢瑞友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99, 1(3): 189-189.
  • 王海征, 林晓兰, 张鹏, 王雅葳, 陈文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5): 353.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中药用药错误的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收集的老年患者中药用药错误报告,主要就错误的类型、主要责任人、引发错误的原因、错误分级及发现错误人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老年患者中药用药错误报告520例,来自23家医院。用药错误类型以用法用量错误居首位,占48.5%(252/520);其次是调配错误,占19.8%(103/520)。错误主要责任人中,医师占70.0%(333/476),药师占29.4%(140/476)。错误原因以中医药知识不足居首位,占30.0%(114/380);其次是药名相似,占16.3%(62/380)。注明发现错误人员的报告509例,发现者主要是中、初级药师,分别占53.2%(271/509)、37.5%(191/509)。错误分级以未对患者造成伤害的A~C级错误占绝大多数[A级16.0%(83/520)、B级68.5%(356/520)、C级13.8%(72/520)];D级和E级分别占1.5%(8/520)和0.2%(1/520)。结论老年患者中药用药错误以用法用量错误和未对患者造成伤害的轻型错误为主,主要原因为医师、药师中医药知识不足。
  • 岳小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3): 167.
  • 王硕,蔡晧东,梅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7): 370-37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10712-00783
     疫苗的研发和接种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最有效的手段。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紧急使用和我国附条件批准上市及紧急使用的COVID-19疫苗有4类,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和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上市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疫苗均能有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总体安全性较好,疫苗接种后的不良事件多为轻、中度。因COVID-19疫苗接种涉及的人群数量大,范围广,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医务工作者和研发人员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长期监测,确保疫苗安全。
  • 丁庆明;任连坤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4): 295-301.
    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为吡拉西坦的类似物,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用于部分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及原发性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的辅助治疗(加用于其他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1.3h。其生物利用度不受食物影响,与血浆蛋白结合率<10%,消除半衰期约为6~8h。成人治疗第1天的初始剂量为1g/d,分2次服用;之后,每2~4周增加1g/d,直至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最大剂量为3g/d。左乙拉西坦的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无力、头晕。肾功能损害患者及严重肝损害患者使用左乙拉西坦应谨慎并减低剂量。停用左乙拉西坦时应逐渐减量(每2~4周减少1g/d),突然停用易增加癫痫发作频次。
  • 纪翠芳;肖轶雯;徐萍;彭文兴;原海燕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6): 398-3.
    1例57岁男性患者因脑外伤继发癫痫服用卡马西平0.1 g,2次/d。12 d后,患者躯干部出现紫红色斑片,迅速扩张至面、颈部,同时口腔、眼、外生殖器的皮肤、黏膜出现糜烂,伴有高热。停用卡马西平。2 d后在红斑部位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诊断为卡马西平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予以甲泼尼龙、头孢孟多酯钠、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患者皮疹逐渐好转,1个月后糜烂面基本痊愈。
  • 鲍中英a;刘梅生a;杨红b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3): 215-2.

    患者男性,26岁。因肺炎静脉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治疗。3 d后出现失眠,短暂的言语混乱。第5天出现极度兴奋,行为异常,不能入睡。给予地西泮治疗,次日停用左氧氟沙星,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停药24 h后恢复正常状态。

  • 秦侃;范鲁雁;赵林海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5): 387-388.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成本测算的研究模式和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方式,将收集的ADR病例统计分析后分为3组,A组:因ADR住院治疗和住院期间发生ADR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B组:发生ADR但未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采用药物治疗者;C组:发生ADR但停药后自愈者;分别对3组病例给予不同层面的成本测算。结果:利用项目法和人力资本法可以分别测算出3组ADR病例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忽略隐性成本。继而测算出个人和医疗保险分别承担的比例,最终可结合现行医药卫生改革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敏感性分析和预测。结论:通过上述ADR的成本测算模式,可加强对ADR相关费用的系统监测与分析,有效地改善整个医疗机构的成本效益,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医药费用的支出提供科学依据。
  • 郑筱萸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3): 169-171.
  • 甄健存;何绥平;万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5): 297-299.
    本文介绍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药学服务工作的实践与体会,为静脉药物集中配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在PIVA里,药师将充分发挥药学专业知识专长,通过审核处方,可有效地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用药失误;PIVA高洁净度的配置环境及规范化的配制操作过程,保证了药液的无菌性、稳定性、相容性和输液质量;药品实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减少药品流失、降低分剂量成本。PIVA的启用拓展了药学服务内涵,使其职能由传统调配型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转变。
  • 韩永鹏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5): 299-3.
    奥沙利铂过敏反应临床可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和其他全身症状,多发生于多疗程用药后。致敏机制可能与体内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皮肤敏感试验、降低静脉滴注速度、接受药物预处理及脱敏疗法可降低奥沙利铂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与程度。
  • 周细平;李宏*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1): 21-6.
    碘造影剂是影像学诊断中最常用的药物,根据分子结构可分为离子和非离子型,根据渗透压可分为高渗、低渗和等渗型。碘造影剂通常较为安全,但也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例如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导致血管性水肿、严重低血压、意识丧失、心律失常、呼吸骤停和心搏骤停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0.4%和0.02%~0.04%。碘造影剂致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为造影剂过敏史,其他危险因素为哮喘病史和对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等。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组胺的释放可由碘造影剂溶液渗透压或化学结构的直接膜效应、激活补体系统及形成缓激肽和激活IgE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引起。防治措施:⑴尽量应用非离子型低渗、等渗碘造影剂;⑵对有危险因素者建议行皮肤试验并前驱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⑶对中、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者需行对症支持治疗。
  • 鲍中英;杨红;刘梅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5): 373-374.
    1名62岁女性患者,因急性细菌性痢疾给予静脉滴注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100ml(0.4g),1次/d。第3天患者出现周身肌肉、关节酸痛,体检:左侧膝关节、踝关节肿胀,腓肠肌内侧头外压痛阳性,关节活动时诱发疼痛。B超显示左膝关节积液,MRI示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腔积液、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实验室检查:血沉130mm/h、C反应蛋白42mg/L。立即停用氟罗沙星,给予关节制动、局部理疗,复查B超左侧膝关节恢复正常。3个月后,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均恢复正常。
  • 吴小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9, 11(6): 450-1.
  • 施桂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 9(2): 103-105.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TNF-αI)etanercept、infliximab和adlimumab能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炎性肠病,对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有极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控制银屑病皮疹、肌腱端炎和指(趾)炎。但是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也有少见的不良反应能够诱发银屑病和掌跖脓疱病,已发生40余例。本文探讨TNF-αI产生这种双相作用的原因。
  • 张宏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2): 114-115.
    乌头类中药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等生物碱,人口服乌头碱3~5m g可使人致死。乌头碱主要损害循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其对循环系统的损害主要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目前治疗上尚无特效解毒剂,早期、足量、反复给予阿托品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是主要的治疗措施,血液灌流对于重度中毒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冯霞;张春梅;钟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5): 332-335.
    目的:调查舒芬太尼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为药物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73份使用舒芬太尼注射剂的完整住院病历进行调查,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3例使用舒芬太尼注射剂的不良事件33例(19.08%),其中不良反应17例(9.83%)。不良反应的临床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血管与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合并用药无关(P分别为>0.05),与给药剂量和方法有关(P<0.01),不良反应多出现在用药2~6h(P<0.05)。结论:掌握舒芬太尼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 常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5): 323-329.
  • 张智慧, 张伶俐, 张永军, 万朝敏, 梁毅, 黄亮, 全淑燕, 胡志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3): 188.
    目的评价甲氧氯普胺用于儿童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筛选甲氧氯普胺用于儿童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9月。检索中国FDA、美国FDA、加拿大卫生部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关于甲氧氯普胺不良反应的通报和药物警戒信息。采用WHO因果关系评价体系对不良反应与甲氧氯普胺的关联性进行评价,对不良反应的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54篇,其中病例报告29篇,病例系列研究25篇,无RCT研究。54篇文献共报道甲氧氯普胺不良反应646例,其中29篇病例报告报道42例,25篇病例系列研究报道604例。646例患儿中男性352例,女性284例;年龄2个月至18岁,其中1岁以下者174例(26.9%),1~6岁者367例(56.8%),6~14岁者85例(13.2%),14岁以上者20例(0.03%)。病例报告报道的42例患儿中发生锥体外系反应者29例,男子乳房发育症4例,恶性综合征和呼吸暂停各2例,高醛固酮症、皮疹、血压升高、循环衰竭及右侧颞下颌关节脱臼者各1例;治愈39例,好转但留有后遗症2例,转院治疗1例。病例系列研究报道的604例患儿不良反应均为锥体外系反应,均治愈,无后遗症。2008年CFDA发布通报,58例甲氧氯普胺不良反应报告中儿童16例。2009和2011年,美国FDA和加拿大卫生部警告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甲氧氯普胺可致迟发型运动障碍。2013年,EMA建议甲氧氯普胺限于短期使用(不超过5 d),不用于1岁以下儿童,对于1岁以上儿童,仅作为二线药物用于预防化疗和术后的恶心、呕吐。结论儿童使用常规剂量甲氧氯普胺存在发生锥体外系反应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 杨梅梅, 樊萍, 高洋洋, 徐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 18(6): 466.
    1例44岁女性患者因急性阑尾炎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静脉滴注、1次/8 h,无其他合并用药。用药前患者ALT 27 U/L,AST 21 U/L。第3天患者腹痛明显减轻,但ALT升至159 U/L,AST升至124 U/L,考虑可能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所致,当日停用该药,改用头孢西丁钠2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并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0.1 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第5天,患者ALT 65 U/L,AST 32 U/L;第42 天,ALT 31 U/L,AST 23 U/L。
  • 马双双,徐云杉,沈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 22(8): 492-49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190318-00277
    1例26岁女性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口服甲巯咪唑20-mg、2次/d。1个多月后出现四肢肌肉痉挛性疼痛。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45-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121-U/L,肌酸激酶(CK)6-090-U/L,血钾 4.1-mmol/L。甲巯咪唑剂量减至10-mg、1次/d,3 d后患者肌痛仍无好转。考虑为甲巯咪唑所致不良反应,遂停药。停药4 d后,患者肌痛明显缓解,实验室检查:ALT 36-U/L,AST 50-U/L,CK 1-954-U/L。停药18 d后,患者肌痛消失,ALT、AST和CK均恢复正常。
  • 孙向菊;吴玉波;蒋爱华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6): 409-2.
    1例57岁男性患者,因脑梗死住院,给予奥扎格雷、阿司匹林、法舒地尔治疗。住院第7天因失眠、焦虑口服唑吡坦片10 mg,夜间起床后出现尿失禁。次日患者不能回忆起发生的事情。隔日将唑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