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安全性”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郑丽, 宋江曼, 郭丹, 张亚同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52-65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05⁃00299
    目的 探讨我国中成药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指南/共识)中安全性推荐意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方法 检索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医脉通、中华中医药学会网站,收集中成药相关的指南/共识,提取其基本信息、类型、学科领域、证据评级方法、报告安全性条目、安全性推荐级别及证据来源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138篇指南/共识纳入分析,包括指南19篇,共识119篇。首篇中成药指南/共识于2004年发布,2016―2023年分别发布5、3、9、15、29、32、29及11篇指南/共识,2020―2023年发布101篇,是以往16年发布总数的2.73倍(101/37)。138篇指南/共识中“以病为纲”59篇(42.75%),“以药为纲”79篇(57.25%)。发布数量排名前5位的机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其中19篇指南的发布机构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单位为医学院校/医疗机构者26篇,未报告发布或牵头单位者8篇。138篇指南/共识中有18篇(13.04%)未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报告,120篇(86.96%)报告了治疗的安全性,但均未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标准对安全性推荐意见做出分级,仅32.50%(39/120)的证据来源中包含随机对照试验。138篇指南/共识中50.72%(70篇)未报告资助情况,37.68%(52篇)未做利益冲突披露。 结论 近年来我国中成药相关指南/共识发布数量明显增多,但部分指南/共识发布机构的权威性差,“以药为纲”者居多,安全性报道不足,证据等级较低,可能存在一定偏倚。
  • 蔡颖莲, 杨文华, 张敏, 郑重践, 林森林, 林漪清, 陈水钫, 陈雪梅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58-66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07-00423
    目的 探讨生育毒性中药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TCMSTD)中具有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和遗传毒性的中药材,收集其药性、药味、归经、毒性分类、临床表现、毒性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筛选出具有生育毒性的中药材共55种,其药性属温性[20种(36.4%)]和寒性[15种(27.3%)]居多,药味以苦、辛占比较高[苦-辛、苦和辛味分别占30.9%(17种)、23.6%(13种)和18.2%(10种)],归经多为肝、肺、脾和肾[分别占58.2%(32种)、38.2%(21种)、38.2%(21种)和34.5%(19种)],其生育毒性的表现主要为男性或女性生殖机能损伤、胚胎生长发育异常和遗传/细胞毒性,其结果可能导致怀孕率降低、流产、胎儿生长发育异常等。有已知生育毒性成分的中药材共29种,涉及35种毒性成分。其中30种毒性成分已知毒性靶点,涉及11个靶点。较常见的毒性靶点包括甲状腺激素受体β、细胞色素P450?1A1、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β。 结论 生育毒性中药的药性多属温性和寒性,药味多苦、辛,归经多为肝、肺、脾和肾经,主要通过改变机体内分泌、干扰性激素代谢等途径影响生育能力和胚胎发育。
  • 刘金春, 佟瑞, 盛香玲, 房其军, 吴卫华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65-67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11-00333
    目的 分析药食同源的蒲公英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 方法 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因服用蒲公英致肝损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电子病历,记录一般资料、服用蒲公英情况、联合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肝脏生化检测结果;评价蒲公英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肝损伤分型、严重程度、治疗及预后。 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13例,女性8例,男性5例;年龄29~78岁;9例自行服用蒲公英,4例遵医嘱服用蒲公英;服用方式为蒲公英根茶饮、全草茶饮及打粉冲服。多数患者的肝损伤发生在服用蒲公英后90 d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示13例患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12例碱性磷酸酶升高,5例血氨升高。因果关系评价结果8例为很可能,5例为极可能。临床分型示肝细胞型11例,混合型2例;严重程度主要为2级(8例),3级(2例)和4级(2例)患者发生了肝衰竭。予对症治疗后,11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或好转;2例病情进展,其中1例行肝移植术后存活,1例死亡。 结论 蒲公英可致肝损伤,多发生于服用后90 d内,严重程度多为中度,停用蒲公英并予对症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有发生肝衰竭和死亡的风险。
在线办公
版权信息

出版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ISSN 1008-5734

国内刊号:CN 11-4015/R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118号院东华金座宣武医院教学楼1089室

邮编:100053

电话:15611475509

E-mail: cadrj@sina.com

友情链接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