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药学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3): 129-14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929-00070
    铁缺乏是导致贫血最常见的原因。静脉铁剂是治疗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常用药物,常用于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炎症性肠病、围手术期、肿瘤、妊娠哺乳期贫血患者的治疗。为了提高静脉铁剂合理使用和药学监护水平,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药学会组织医学、药学、护理、医院管理等专业的专家共同研讨,检索国内外文献,收集循证医学证据,根据不同静脉铁剂的差异、临床应用情况和安全性制定本共识,为静脉铁剂的临床应用和药学监护提供依据。
  • 宋岩, 徐菱忆, 赵思邈, 郑茜子, 杨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41-64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831⁃00027
    抗肿瘤药物是肿瘤患者发生肾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肾损伤一旦发生将影响抗肿瘤治疗及患者预后。因此,日本肾脏病学会、日本临床肿瘤学会、日本医学肿瘤学会和日本肾脏病药物治疗学会共同制订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肾损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2)》中对抗肿瘤药物肾损伤的预防与管理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本文将重点从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靶向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肾损伤的管理进行解读,以期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 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眼科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师协会药物治疗管理工作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药学分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2): 65-7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1216-00206
    玻璃体腔注射(IVI)是利用注射器将药物运送至玻璃体腔的给药技术,目前已有多个IVI药物相继获批用于治疗眼底疾病,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眼内缓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同时,也存在多种超说明书用于IVI的药物。目前尚缺乏针对IVI药物临床应用的药学服务指导文件。为推动IVI药物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眼科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药物治疗管理工作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药学分会组织专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指南及文献等,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对临床应用IVI药物的特点,注射前、注射中及注射后的相关药学服务等内容进行梳理,对5个临床问题形成26条推荐意见,供各级医疗机构开展IVI药物药学服务时使用。使用者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药师、医师、护士等相关工作人员),药事服务目标人群主要是应用IVI药物的患者。
  • 孙作艳, 王道艳, 陈忠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77-68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110-00021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TZP)相关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临沂市中心医院接受TZP治疗的成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人口学信息、感染部位、主要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TZP信息及并用药物等,从中筛选出TZP相关低钾血症患者。对TZP相关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是否发生TZP相关低钾血症将患者分为低钾血症组和非低钾血症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ZP相关低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有36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86例(23.7%)低钾血症被判定为与TZP相关,涉及男性46例(53.5%),女性40例(46.5%);年龄76(68,83)岁。76例患者低钾血症的严重程度(88.4%)为轻度,10例(11.6%)为中度,无重度低钾血症发生。低钾血症组与非低钾血症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的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感染部位为肺部感染、腹腔/消化道感染、尿路感染者占比,基础疾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无主要基础疾病者占比,基线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钙和血镁,TZP治疗期间并用保钾利尿药和其他利尿药者占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上述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仅基线血镁水平为TZP相关低钾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基线血镁水平越低TZP相关低钾血症发生的风险越高(比值比=0.105,95%置信区间:0.012~0.956,P=0.045)。 结论 低钾血症为TZP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给予关注。基线血镁水平较低可能与TZP治疗期间低钾血症发生的风险增高有关。
  • 朱文婷, 白秋江, 聂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62-76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130-00073
     1例78岁患2型糖尿病30年、高血压病10余年、糖尿病肾病4年、肾性贫血数年的女性患者加用罗沙司他(70 mg口服、3次/周)治疗贫血。5 d后突发胸闷气喘、急性左心衰竭和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停搏,逸搏心律,心率40次/min。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示pH 7.31、血钾5.3 mmol/L,血肌酐304 μmol/L,B型利钠肽1 280.0 ng/L,高敏肌钙蛋白T 0.042 μg/L,肌酸激酶MB 0.83 μg/L。考虑为罗沙司他所致急性左心衰竭、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停用罗沙司他和其他降糖、降压等长期口服药物,予碳酸氢钠、胰岛素、呋塞米、葡萄糖酸钙、血液滤过等治疗。2 d后患者心率和血钾恢复正常;7 d后患者B型利钠肽168.0 ng/L、血肌酐170 μmol/L、血钾4.13 mmol/L,无胸闷气喘,双下肢无水肿。恢复降糖、降压等长期口服药物,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再出现胸闷气喘症状,复查电解质正常。
  • 刘存飞, 刘文启, 李峥嵘, 朱宗法, 王玉玺, 张守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2): 120-12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 114015-20240412-00247
    1例66岁女性患者因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长期应用地高辛、螺内酯、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达格列净、恩替卡韦,血小板计数(PLT)无异常。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房颤动等停用地高辛,加用利伐沙班15?mg口服、1次/d预防血栓形成,同时予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沙库巴曲缬沙坦控制血压、改善心衰,环磷腺苷葡胺营养心肌,以及水飞蓟宾改善肝功能。用药后患者PLT逐渐下降,第13天PLT 51×109/L,考虑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利伐沙班引起的可能性大。将利伐沙班改为华法林,并给予甲泼尼龙40 mg静脉滴注1次,其余药物继续使用。患者PLT逐渐上升。停用利伐沙班第11天,PLT 155×109/L。2周后随访,患者PLT 169×109/L。
  • 刘金春, 佟瑞, 盛香玲, 房其军, 吴卫华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65-67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11-00333
    目的 分析药食同源的蒲公英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 方法 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因服用蒲公英致肝损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电子病历,记录一般资料、服用蒲公英情况、联合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肝脏生化检测结果;评价蒲公英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肝损伤分型、严重程度、治疗及预后。 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13例,女性8例,男性5例;年龄29~78岁;9例自行服用蒲公英,4例遵医嘱服用蒲公英;服用方式为蒲公英根茶饮、全草茶饮及打粉冲服。多数患者的肝损伤发生在服用蒲公英后90 d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示13例患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12例碱性磷酸酶升高,5例血氨升高。因果关系评价结果8例为很可能,5例为极可能。临床分型示肝细胞型11例,混合型2例;严重程度主要为2级(8例),3级(2例)和4级(2例)患者发生了肝衰竭。予对症治疗后,11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或好转;2例病情进展,其中1例行肝移植术后存活,1例死亡。 结论 蒲公英可致肝损伤,多发生于服用后90 d内,严重程度多为中度,停用蒲公英并予对症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有发生肝衰竭和死亡的风险。
  • 刘青蓝, 张家宁, 宋竞赛, 聂智峰, 任艳丽, 杨文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37-74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705-00523
    目的 挖掘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相关不良事件(AE)的风险信号,建立相应的药学监护流程,为儿童安全使用阿奇霉素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4季度以阿奇霉素为首要怀疑药物的儿童(<18岁)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1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进行风险信号挖掘,将AE报告数≥3、ROR的95%置信区间下限>1、PRR>2且χ2>4定义为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信号挖掘结果,建立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的药学监护流程,并进行满意度调查。 结果 共收集到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相关AE报告1 457份,涉及127个PT和18个SOC。报告数居前5位的PT依次为皮疹、瘙痒、荨麻疹、药物性超敏反应和腹泻。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婴儿腹泻、重症肌无力危象、间歇性狂暴症、新生儿腹泻和幼儿呕吐。共挖掘出说明书未记载的风险信号16个,按信号强度排名居前5位的PT分别是间歇性狂暴症、转变障碍、支气管扩张、牙齿变色和舞蹈手足徐动症。对结局为死亡的79份AE报告分析结果显示,风险信号为药物性肝损伤、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皮疹、呕吐、恶心、发绀和腹泻。根据上述信号挖掘结果,我院用药安全主管团队建立了儿童使用阿奇霉素药学监护流程,包括用药前评估(用药适应证、患儿病史、心功能和肝功能等),用药过程中监测给药速度和方式,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干预措施等,并对178例接受阿奇霉素治疗的住院患儿实施监护。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为100%。 结论 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的主要AE风险信号为皮疹、瘙痒、荨麻疹、药物性超敏反应、腹泻等,均为药品说明书已记载的不良反应。此外,还应警惕说明书未记载的间歇性狂暴症、转变障碍、支气管扩张、牙齿变色、舞蹈手足徐动症等风险信号。根据风险信号挖掘结果建立的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的药学监护流程可行且有效。
  • 芮珉, 王剑杰, 凌志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3): 162-16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13-00439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研究设计为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研究对象选自黄山市人民医院2022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T2DM住院患者。应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饮酒、吸烟情况、家族性疾病史、胰岛素使用情况、T2DM病程、血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出院时进行T2DM患者特异性用药信念量表(总分10~50分)、药物素养评估量表(总分0~7分)、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总分0~8分)测评;出院后电话随访6个月。以是否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将患者分为2组。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2DM患者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应用R 4.1.0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Bootstrap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共294例T2DM患者纳入分析,用药信念评分为(32.6±5.6)分,药物素养评分为(4.2±0.5)分,服药依从性评分为(6.1±0.8)分。随访6个月,共有43例(14.6%)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23例)、心力衰竭(12例)、脑卒中(8例)。与无心脑血管并发症组相比,心脑血管并发症组患者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D?二聚体、血尿酸较高,用药信念评分、药物素养评分、服药依从性评分较低(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D-二聚体、血尿酸、用药信念、药物素养、服药依从性是T2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依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95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4,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 结论 T2DM患者用药信念、药物素养和服药依从性现状并不理想。HbA1c、D-二聚体和血尿酸水平高,用药信念、药物素养和服药依从性差是T2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综合多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对预测该类风险具有较高价值。
  • 彭文星, 陈国权, 丁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11-1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30-00296
    目的 挖掘不同口服抗凝药物(OAC)在不同人群中引起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信号,为临床使用OAC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3季度收到的OAC与非OAC致AKI的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分析上述药物与患者发生AKI的关系。当目标药物发生目标不良事件的报告数量≥3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或信息成分(IC)的95%CI下限(IC025)>0时,提示目标药物与目标不良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收集到OAC相关AKI报告12?402份,包括华法林1 313份,达比加群3 086份,利伐沙班4 730份,阿哌沙班2 918份,艾多沙班365份;非OAC相关AKI报告454 378份。对OAC的整体分析结果显示,OAC导致AKI的ROR值(95%CI下限)为1.791(1.759),IC值(IC025)为0.813(0.787)。对 OAC单一药物致AKI事件的分析结果显示,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均具有引起AKI的风险,其ROR值(95%CI下限)分别为1.220(1.156)、2.386(2.302)、2.044(1.986)、1.375(1.326)、3.003(2.706),其IC值(IC025)分别为0.284(0.204)、1.231(1.178)、1.010(0.968)、0.452(0.399)、1.560(1.407),其中艾多沙班ROR值和IC值最高,华法林的ROR值和IC值最低。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18岁亚组中,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均未显示具有引起AKI的风险;ROR法未显示达比加群具有引起AKI的风险,而BCPNN法显示其有。在18~45岁亚组中,2种挖掘方法均显示阿哌沙班不具有引起AKI的风险,其他OAC均显示有。在45~64岁亚组中,所有OAC均显示具有引起AKI的风险。在≥65岁亚组中,华法林和阿哌沙班均具有引起AKI的风险。性别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种挖掘方法均显示华法林在男性中具有引起AKI的风险;所有OAC均显示在女性中具有引起AKI的风险。 结论 OAC有引起AKI的风险,其中艾多沙班风险最大,华法林最低;不同OAC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引发AKI的风险不同。
  • 张凤, 陈万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47-65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802-00682
    中药安全性问题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是中药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难点主要来自中药的复杂性和药物?机体相互作用的不可预测性。导致中药安全性的原因多样,包括中药的内在及外在毒性、临床实践中基源混用和不合理使用、患者安全用药意识不足,以及目前对中药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应加强中药安全性风险管理,包括应用科学技术探究中药安全性本质、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大数据分析并实现风险早期预警、传递安全使用中药科学理念、建立全生命周期中药药物警戒体系等。这将有益于我国中药安全性研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国际化。
  • 张进华, 牛培广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2-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1023-00112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抗凝药物相关肾病(ARN)是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中的主要不良反应,一般认为是由过度抗凝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发生机制可能包括肾小球出血、红细胞管型阻塞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等。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异常为ARN的主要危险因素;高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也增加ARN发生风险。对ARN的管理应基于患者自身特点。选择口服抗凝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治疗获益与风险;用药时加强肾功能监测,尽早发现潜在风险;发生ARN后,建议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并予对症支持治疗,严重时可采用甲泼尼龙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 李宝剑, 胡晓玲, 岳紫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3): 153-16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14-00446
    目的 对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用于体重管理人群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进行挖掘,为相关患者的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比例报告比(PRR)法、贝叶斯置信神经网络(BCPNN)法和经验贝叶斯几何平均值(EBGM)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AE报告系统数据库中2010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4季度AE报告中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用于体重管理人群相关AE风险信号进行挖掘。同时满足上述4种挖掘方法判定标准的AE被认为是风险信号。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1版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统计,对筛选出的风险信号进行分析。 结果 设定时段内检索到司美格鲁肽适应证为体重管理(不包含糖尿病)的AE报告数为2 292例,利拉鲁肽2 973例。司美格鲁肽相关AE报告涉及PT 83个,其中说明书中已记载的不良反应相关PT 57个,未记载的26个。26个说明书未记载的PT中AE 报告数排名居前5位的PT为食欲增加、饥饿感、惊恐发作、贪食、感到寒冷;按ROR值排名居前5位的PT为饱腹感缺乏、饥饿性酮症酸中毒、肌红蛋白尿、贪食、暴食症。利拉鲁肽相关AE报告涉及PT 74个,其中说明书中已记载的60个,未记载的14个。14个说明书未记载的PT中AE 报告数排名前5位的PT为体重增加、食欲增加、贪食、体重波动、胰腺囊肿;按ROR值排名前5位的PT为饱腹感缺乏、贪食、肝腺瘤、食欲增加、胰腺囊肿。司美格鲁肽挖掘到的说明书中未记载且为严重AE的PT有3个,分别是嗅觉异常、酮症酸中毒和惊恐发作。利拉鲁肽说明书中未记载的且为严重AE的PT有1个,为转移性胰腺癌。 结论 本研究挖掘出的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应用于体重管理引起的AE风险信号中有说明书中未记载的AE,有些甚至是严重AE,在临床实践中需甄别和防范
  • 何娜, 吴紫阳, 翟所迪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0): 584-58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806-00699
    上市前临床试验常由于样本量不足和随访期短等局限性,无法发现罕见或迟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因此在药品批准上市后,持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尤为必要。证据的产生依赖于不良反应信号的发现和特定风险的验证研究,通过meta分析等方法整合多个来源的证据可进一步提高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此外,还应重视诊疗实践中的用药风险管理,通过制订规范的临床指南和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等促进证据的传播与利用,确保其真正用于诊疗实践。构建证据生态体系不仅有助于识别和理解药物使用中的潜在风险,还能提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最终减少患者因ADR受到的伤害。
  • 周颖, 蒋桂平, 张劲松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11-7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31204-00857
    静脉输液在我国急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急诊输液被过度使用的现象。急诊输液的高负担可能造成更多的用药安全问题,如药物不良反应、用药错误、药物相互作用等。应高度重视急诊输液存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加强多学科合作,积极探索构建急诊输液安全风险防控的综合管理模式,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输液,并制定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诊断标准和救治规范,更好地保障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的用药安全。
  • 杨立莉, 赵群, 司继刚, 崔冉, 许莉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83-68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19-00273
    目的 分析苯磺顺阿曲库铵不良反应及严重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18日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苯磺顺阿曲库铵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1版的首选术语和系统器官分类对不良反应用语进行标准化。筛选报告中的严重过敏反应,并进行分级,对各级严重过敏反应的特点及Ⅱ~Ⅳ级严重过敏反应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63例不良反应报告,涉及201个首选术语,涉及的系统器官分类排名前3位的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133例,66.17%)、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14例,6.96%)、免疫系统疾病(14例,6.96%)。145例患者(89.0%)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10 min内(115例,79.3%)。145例严重过敏反应中37例(25.5%)为Ⅱ~Ⅳ级反应,最常见的首发过敏症状为循环系统症状(19例,51.4%),其次为皮肤症状 (12例,32.4%);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27例,73.0%)、肾上腺素(17例,45.9%)和除肾上腺素外的其他升压药物(19例,51.4%)。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或痊愈。 结论 苯磺顺阿曲库铵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多发生在用药10 min内,预后良好。对于分级为Ⅱ~Ⅳ级的严重过敏反应,急性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除肾上腺素外的其他升压药物。
  • 史华慧, 季春梅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25-2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31-00407
    目的 挖掘萨特利珠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20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4季度收到的萨特利珠单抗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1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进行风险信号挖掘。将报告数≥3、ROR值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且BCPNN法的信息成分-2倍标准差(IC-2SD)>0的PT定义为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AE报告526份,通过ROR法及BCPNN法检测到风险信号(PT)39个,涉及13个SOC。39个PT中11个为说明书已记载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清甘油三酯升高、肝功能异常、蜂窝织炎等;28个说明书中未记载,其中11个涉及感染及侵染类疾病。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肾盂肾炎、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骨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报告数居前5位的PT为尿路感染、感染性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脓毒症、带状疱疹。 结论 萨特利珠单抗治疗NMOSD时除可引起说明书已记载的血清甘油三酯升高、肝功能异常、蜂窝织炎等不良反应外,还可能引起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肾盂肾炎、压缩性骨折等说明书未记载的AE,临床医师需予以警惕。
  • 赵思邈, 盛晓燕, 沈江华, 周颖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0): 577-58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724-00628
    随着透析治疗的普及和肾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突破,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存活期延长,恶性肿瘤已成为透析和肾移植患者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透析患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殊性和肾移植患者术后的长期免疫抑制维持治疗,这些患者在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时需要平衡和考量多方面问题。日本肾脏病学会、日本临床肿瘤学会、日本医学肿瘤学会和日本肾脏病药物治疗学会共同制订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肾损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2)》的第2章比较系统地回答了透析和肾移植术后患者抗肿瘤药物治疗的诸多临床问题。本文针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解读,为我国透析和肾移植术后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 白向荣, 张青霞, 王育琴, 姜玲, 马满玲, 海鑫, 黄品芳, 张弋, 刘滔滔, 闫素英,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中国药理学会 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8): 449-45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50522-00281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24年收到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484家医院的用药错误(ME)报告27 309例。其中A级错误 279 例(1.02%),B级22 081例(80.86%),C级4 268例(15.63%),D级472例(1.73%),E级96例(0.35%),F级105例(0.38%),H级6例(0.02%),I级2例(<0.01%),无G级病例发生。B~I级ME涉及的27 030例患者中,男性15 124例(55.95%),女性11 906例(44.05%);年龄1 d~104岁,其中儿童(<18岁)3 369例(12.46%),青中年人(18~<60岁)12 113例(44.81%),老年人(≥60岁)11 548例(42.72%)。错误内容排名居前3位者分别为品种(5 347例次,19.13%)、用量(4 913例次,17.58%)和给药频次(3 429例次,12.27%)。27 030例B~I级ME中,引发错误人员主要为医师(18 703例,69.19%)和药师(6 343例,23.47%),错误发生场所主要为门诊(11 009例,40.73%)、病房(7 393例,27.35%)和药房(6 219例,23.27%),错误发现人员主要是药师21 021例次(74.14%),引发错误因素排名居前3位者分别是知识欠缺(8 716,26.49%)、疲劳(5 755,17.49%)和技术不熟练(4 505,13.69%)。严重ME(E~I级)涉及209例患者,男性133例(63.64%),女性76例(36.36%);年龄21个月~96岁,其中儿童42例(20.10%),青中年人75例(35.88%),老年人92例(44.02%)。严重ME患者的疾病诊断排名前3位者依次为药物中毒(41例,19.62%)、糖尿病(34例,16.27%)和高血压(14例,6.70%),引发人员主要为患者及家属(135例,64.59%),发生场所主要在患者家中(116例,55.50%)。药物中毒主要与儿童误服有关,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ME多与患者依从性问题有关。针对2024年ME的报告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创建良好的用药安全文化,改进我国ME报告状况;关注外用药物内服、儿童误服和胰岛素相关ME的风险,加强看似听似药品相关ME的防范,重视给药后的管理和慢病患者居家治疗的依从性教育。
  • 李思妍, 张青霞,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临床研究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17-2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715-00570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注射液(TXAI)严重用药错误(ME)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防范建议。 方法 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监测网)中TXAI相关ME报告;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TXAI相关ME的个案报道;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北大法宝数据库,收集医方错误的TXAI相关司法案例。所有数据的检索时间均截至2024年5月1日。对监测网中TXAI相关ME报告的ME级别、发生环节、场所和引发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收集到的严重ME病例的报告年份、发生国家、临床应用情况、错误内容、发生场所、导致患者伤害的临床特征、患者结局和ME级别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12年9月22日至2024年5月1日监测网共收到TXAI相关ME报告138例,报告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38例ME中79例(57.3%)发生在药品调剂与分发环节;58例(42.0%)发生在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环节,错误主要涉及易混淆药物和剂量过大,其中1例(1.7%)为严重ME(E级);1例(0.7%)发生在给药环节,误将碘海醇当作TXAI注入患者关节腔。共收集到TXAI严重ME报告29例,其中24例(82.8%)为给药途径错误(与麻醉药混淆22例,注射通路混淆2例,均导致错误鞘内注射), 5例(17.2%)为处方错误(剂量过大3例,血栓高危者用药和血栓高危者联合蛇毒血凝酶治疗各1例);23例(79.3%)发生在手术室,6例(20.7%)发生在病房。24例TXAI错误鞘内注射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神经毒性(癫痫持续状态)和/或心脏毒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其中11例(45.8%)死亡、2例(8.3%)后遗肢体肌肉无力。5例处方错误中4例患者发生严重血栓性疾病,其中2例死亡,2例出现脑血管相关后遗症;另有1例出现心慌、气促、恶心和呕吐。29例严重ME中,E级者2例(6.9%),F级3例(10.3%),G级4例(13.8%),H级7例(24.2%),I级13例(44.8%)。 结论 TXAI相关ME主要涉及易混淆药物和处方错误,严重ME发生的主要场所为手术室,主要为错误鞘内注射,导致患者发生致命的神经和心脏毒性。TXAI相关严重ME对患者的危害极大,医院应加强手术室看似听似药品管理和处方审核系统的完善。
  • 郑丽, 宋江曼, 郭丹, 张亚同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52-65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05⁃00299
    目的 探讨我国中成药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指南/共识)中安全性推荐意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方法 检索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医脉通、中华中医药学会网站,收集中成药相关的指南/共识,提取其基本信息、类型、学科领域、证据评级方法、报告安全性条目、安全性推荐级别及证据来源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138篇指南/共识纳入分析,包括指南19篇,共识119篇。首篇中成药指南/共识于2004年发布,2016―2023年分别发布5、3、9、15、29、32、29及11篇指南/共识,2020―2023年发布101篇,是以往16年发布总数的2.73倍(101/37)。138篇指南/共识中“以病为纲”59篇(42.75%),“以药为纲”79篇(57.25%)。发布数量排名前5位的机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其中19篇指南的发布机构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单位为医学院校/医疗机构者26篇,未报告发布或牵头单位者8篇。138篇指南/共识中有18篇(13.04%)未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报告,120篇(86.96%)报告了治疗的安全性,但均未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标准对安全性推荐意见做出分级,仅32.50%(39/120)的证据来源中包含随机对照试验。138篇指南/共识中50.72%(70篇)未报告资助情况,37.68%(52篇)未做利益冲突披露。 结论 近年来我国中成药相关指南/共识发布数量明显增多,但部分指南/共识发布机构的权威性差,“以药为纲”者居多,安全性报道不足,证据等级较低,可能存在一定偏倚。
  • 纪立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3): 142-14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28-00368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目前临床使用广泛的一类降糖药,因其独特的降糖机制和显著的心肾保护作用,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核心药物之一。但近年来发现SGLT2i可导致部分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相关肾损伤的风险逐渐引起临床的关注。如何在充分发挥其治疗优势的同时,有效防范和监管其潜在的肾损伤风险,成为当前临床实践和药物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临床需采取多维度防范与监管策略,如基于最新证据识别高危人群、严格筛选治疗人群、动态监测肾功能及优化联合用药方案、借助生物标志物与人工智能工具实现风险预警。
  • 蒋伟豪, 边原, 龙恩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49-75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17-00452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通过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GLP-1RA疗效和安全性良好,但可能存在胰腺损伤的风险,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较大。目前对GLP-1RA胰腺损伤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本文从发生情况、可能机制、相关临床研究、临床表现和管理措施几个方面对GLP-1RA相关胰腺损伤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可能发生机制包括激活星状细胞、诱导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和化生、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影响胰腺损伤相关基因的表达等。GLP-1RA相关胰腺损伤中胰腺炎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并伴有脂肪酶和淀粉酶的升高。建议临床在用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用药宣教,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考虑可能发生急性胰腺炎,并立即停药。如确诊为胰腺炎,不建议再使用GLP‐1RA治疗。
  • 唐浩, 乔岩, 严研, 聂绍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2): 115-11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17-00456
    随着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的明显上升和肾脏替代治疗的进展,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明显增多。心血管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很多血液透析患者需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但是,血液透析患者既存在较高出血风险又有较高血栓栓塞风险,其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药物选择、剂量确定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难题,血液透析对DAPT的影响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介绍1例65岁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CKD男性患者因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DAPT,因氯吡格雷抵抗于术后第4天(第2次行血液透析后14?h)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经再次PCI血运重建后恢复。通过该例患者的救治体会及复习相关文献,我们从药物的选择、氯吡格雷剂量的调整和血液透析的管理3个方面提出了长期血液透析患者PCI术后DAPT的管理建议。
  • 范凯婷, 乔雨晨, 王蕊, 谢冰心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20-72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826-00006
    目的 探讨仑卡奈单抗致输液相关反应(IRR)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总结IRR的护理管理经验。 方法 本研究设计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4年6月26日至8月18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仑卡奈单抗(10 mg/kg,1次/2周)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患者使用仑卡奈单抗治疗期间IRR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严重程度及结局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45例,男性15例(33.3%),女性30例(66.7%);年龄为52~82岁,中位年龄62岁。45例患者中15例(33.3%)发生IRR,男性6例,女性9例,2例患者既往有过敏史;治疗周期数为1、2、3和4个者分别为3、8、1和3例。13例患者在仑卡奈单抗治疗前30 min给予苯海拉明预处理。14例患者的IRR发生在仑卡奈单抗治疗的第1周期,1例发生在第2周期。13例发生于仑卡奈单抗静脉滴注结束后5 h内,2例发生在用药后第2天。IRR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部分患者有头痛、恶心和呕吐症状,仅1例表现为皮疹和瘙痒。经对症处理后13例患者症状均很快缓解,继续按周期使用仑卡奈单抗,IRR未再次发生。IRR严重程度为1、2和3级者分别为5、9和1例,严重IRR的发生率为2.2%(1/45)。 结论 IRR为仑卡奈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症状较轻。一般为首次用药时发生,继续治疗不再发生。仑卡奈单抗用药时应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出现IRR时按严重程度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 鹿云, 曹方, 唐正和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56-5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318-00177
    1例35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口服二甲双胍+达格列净降糖治疗,因血糖控制不佳、超重等,调整为司美格鲁肽(0.25 mg皮下注射、1次/周)+二甲双胍恩格列净(1片口服、2次/d)。患者首次用药后即出现腹胀及明显饱腹感,未重视,继续服用二甲双胍恩格列净,3 d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实验室检查示血酮体(β-羟丁酸)4.70 mmol/L。予兰索拉唑、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和地佐辛治疗后不能缓解,予胃肠减压术后腹痛症状较前好转。即行腹部CT检查,提示胃潴留。考虑患者胃潴留与应用司美格鲁肽有关。次日实验室检查示二氧化碳结合力12.36 mmol/L,考虑发生酮症酸中毒,与恩格列净有关。停用原降糖方案,予胰岛素泵入治疗并监测血糖,禁食禁水,予胃肠减压、补液、抑酸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酮体水平逐渐下降。治疗3 d后患者开始进食;6 d后恢复正常饮食,未再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酮体、二氧化碳结合力逐渐恢复正常,调整降糖方案为赖脯胰岛素+阿卡波糖。
  • 姚雪帆, 王媛, 宋海庆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2): 79-8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1016-00095
    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DIND)是指药物引起的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中,DIND占比较大,且发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常见的DIND包括癫痫、运动障碍、脑卒中、周围神经病、脊髓损伤及认知障碍等,因其多属渐进和迟发的反应,往往难以辨别其与药物的相关性,容易误诊漏诊,造成不良预后。为减少药物神经毒性的发生,临床应加强多学科合作,对高风险人群实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监测,及时识别和诊断DIND。同时,应加强DIND相关研究,以应对其复杂性及不良预后的挑战。
  • 石齐芳, 巴根, 李蒙, 郝卫文, 孙昊, 蒋桂平, 周颖, 张华忠, 万金甫, 乔洁, 金花, 谢敏, 曹云, 周娟, 赵超, 王梓皓, 张劲松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15-71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09-00323
    目的 调查急诊输液室严重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干预措施。 方法 基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院)急诊医学中心急诊输液室建立的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收集2019年11月至2023年11月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药物不良反应史、过敏史、Charlson合并症指数,用药情况,严重药物过敏反应相关信息(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干预措施,转归,以及随访情况;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干预措施。 结果 研究时段内,我院急诊输液室共398?772例患者接受药物静脉滴注治疗,其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者625例,75例发生了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占总输液患者的0.02%(75/398?772),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12.0%(75/625),其中Ⅱ级30例(40%)、Ⅲ级45例(60.0%),无Ⅳ级患者。75例严重过敏反应涉及药物多为抗感染药物(41,54.7%)。严重药物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系统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一过性的血压下降(67例,89.3%);其次是全身表现和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大汗(31例,41.3%)和头晕(28例,37.3%)。75例严重过敏反应患者均给予停药、更换输液器、快速评估循环和呼吸及监测生命体征等措施处理,其中65例(86.7%)给予快速静脉滴注补液扩容,6例(8.0%)接受了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3例(4.0%)给予0.5?mg肾上腺素肌内注射,2例(2.7%)给予抗组胺药。75例患者均症状改善,未发现后遗症或死亡病例。 结论 急诊输液室中,严重药物过敏反应严重程度主要为Ⅱ级和Ⅲ级,及时干预预后较好;治疗措施以快速静脉滴注补液扩容为主,肾上腺素使用率较低。
  • 尹岳松, 石岩硕, 吴玉佩, 赫立恩, 徐晓飞, 范晓燕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702-70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11-00335
    1例67岁男性患者因肝内胆管癌接受奥沙利铂(肝动脉灌注)+吉西他滨(肝动脉灌注)+卡瑞利珠单抗(静脉滴注)+阿帕替尼(口服)治疗。2个月后(阿帕替尼已自行停用)发现血小板计数(PLT)下降(49×109/L),给予升血小板治疗后改善。因多发肿瘤转移,加用贝伐珠单抗(肝动脉灌注、 1次/30 d)。用药前患者PLT和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用药2个周期后,患者PLT 101×109/L、凝血酶原时间14.1 s。考虑介入治疗出血风险大,停用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将贝伐珠单抗改为静脉滴注。PLT和凝血功能未见明显改善。第5次应用贝伐珠单抗6 d后,患者间断呕血2次(约300 ml)。实验室检查示PLT 75×109/L、凝血酶原时间15.8 s。诊断为消化道出血,予禁食禁水,行抑酸、止血、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未再呕血,但间断排黑便。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加用雷贝拉唑、硫糖铝等,停禁食、改流食。次日患者出现鲜血便,判断消化道出血与应用卡瑞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有关,行动脉栓塞止血术,并给予A型冷沉淀凝血因子等治疗,出血症状稍好转。但患者病情反复,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 邢晓敏, 韩冰, 刘东华, 岳玥, 朱莉, 冷萍, 李静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30-3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16-00348
    为促进围手术期合理用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项目管理方法,构建了围手术期用药路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需要完成路径需求调研、药物使用规范制定、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制定、临床沟通与培训、效果评价与监管、信息化用药监管和患者用药监测等7项任务,分别由不同专业的药师负责。历时4年,医院完成了抗菌、镇痛、静脉血栓栓塞预防、营养支持、气道管理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等6条共性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体系的创建,对提升外科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优化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和强化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等产生了显著成效。为心脏外科构建的个性化路径和对麻醉科实施的多维度药学干预也取得显著成效。因此,通过WBS构建围手术期用药路径体系,有助于细化工作任务分工,体现药师价值,提升围手术期药学服务质量。
  • 叶振, 吕欣, 蔡小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0): 631-63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206-00089
    1例45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在门冬胰岛素30和阿卡波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恒格列净(10 mg、1次/d)、依那普利、非诺贝特、非奈利酮、塞来昔布、乙哌立松和甲钴胺。加用药物前,患者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无异常。因其他症状相继好转,患者自行停用塞来昔布、非奈利酮和非诺贝特。用药第36天,患者腰部出现阵发性疼痛,逐渐加重,2 d后患者自行停用恒格列净(其余药物不变),次日实验室检查示Scr 180 μmol/L、BUN 9.6 mmol/L,诊断为急性肾衰竭。给予止痛、解痉、激素冲击治疗,患者腰部疼痛逐渐好转。停用恒格列净第6天,Scr 142 μmol/L、BUN 9.4 mmol/L;停药第9天,Scr 113 μmol/L、BUN 9.1 mmol/L;停药约3个月后,Scr 66 μmol/L、BUN 6.0 mmol/L。
  • 谢栋, 曹晓沧, 袁恒杰, 李正翔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4): 193-19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711-00558
    目的 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长期使用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研究设计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长期使用VDZ治疗的中重度活动期IBD患者。通过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信息、IBD病情、VDZ维持治疗方案、联合用药、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筛选VDZ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干预和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VDZ不良反应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有14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81例,女性61例;年龄(37.6±6.4)岁,范围18~57岁;发生VDZ不良反应者103例(72.5%),主要涉及皮肤(52例,占比50.5%)、消化系统(33例,占比32.0%)和呼吸系统(18例,占比17.5%)。103例患者均未停用VDZ治疗,给予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症状消失或缓解。与未发生VDZ不良反应组比较,发生不良反应组患者年龄[(39.5±5.4)岁比(32.4±6.7)岁]、临床类型为慢性复发型者占比[65.0%(67/103)比41.0%(16/39)]、疾病活动度为重度者占比[60.2%(62/103)比33.3%(13/39)]、有联合用药者占比[67.0%(69/103)比46.2%(18/39)]、VDZ维持治疗4周注射1次者占比[27.2%(28/103)比10.3%(4/39)]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复发型[比值比(OR)=1.012,95%置信区间(CI):1.001~1.028,P=0.002]、重度疾病活动度(OR=1.096,95%CI:1.010~1.158,P=0.040)、有联合用药(OR=1.035,95%CI:1.003~1.122,P=0.041)、VDZ维持治疗4周注射1次(OR=1.014,95%CI:1.002~1.113,P=0.005)是VDZ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结论 长期使用VDZ治疗的IBD患者中,VDZ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主要涉及皮肤、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可给予对症处理,预后较好。慢性复发型、疾病活动度为重度、有联合用药、VDZ维持治疗注射间隔时间短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
  • 林志强, 萧剑雄, 吴瑞红, 潘伟毅, 陈致飞, 王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4): 225-23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20-00476
     目的 分析和比较福建省2019—2023年不同品种流感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报告情况。 方法 利用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2023年福建省流感疫苗的AEFI个案数据及流感疫苗接种数据,比较不同品种流感疫苗AEFI报告发生率及临床特征。纳入分析的疫苗共6个品种: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6~35月龄)和IIV3(≥3岁),鼻喷三价减毒活疫苗(LAIV3,3~17岁),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6~35月龄)、IIV4(≥6月龄)和IIV4(≥3岁)。 结果 2019—2023年福建省共接种流感疫苗8 768 721万剂,报告AEFI个案510例,报告发生率为5.82/10万剂。510例个案中,一般反应443例(86.86%)、异常反应56例(10.98%)、心因性反应1例(0.20%)、偶合症10例(1.96%),无接种事故和疫苗质量事故报告。2019年和2020年AEFI的报告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8.38/10万剂和18.00/10万剂),2021—2023年明显下降(分别为8.91/10万剂、10.68/10万剂和2.30/10万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IV3(6~35月龄)与IIV4(6~35月龄)、注射类疫苗与鼻喷类疫苗AEFI的报告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同为≥3岁接种对象的IIV3和IIV4比较,IIV3的AEFI总体、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更高(7.77/10万剂比3.88/10万剂、6.18/10万剂比3.59/10万剂、1.41/10万剂比0.19/10万剂);同为三价灭活疫苗的不同品种比较,IIV3(6~35月龄)的AEFI总体报告发生率和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比IIV3(≥3岁)更高(16.47/10万剂比7.77/10万剂、13.05/10万剂比6.18/10万剂);同为四价灭活疫苗的不同品种比较,IIV4(6~35月龄)和IIV4(≥6月龄)的AEFI总体报告发生率均高于IIV4(≥3岁)(14.73/10万剂和9.52/10万剂比3.88/10万剂);IIV4(≥6月龄)的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均高于IIV4(≥3岁)(12.94/10万剂比3.59/10万剂、1.34/10万剂比0.19/10万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品种的临床特征比较,IIV3(≥3岁)接种后报告发热(37.6~38.5 ℃和≥38.5 ℃)、局部红肿(直径2.6~5.0 cm)及局部硬结(直径≤2.5 cm和2.6~5.0 cm)的报告发生率均高于IIV4(≥3岁)(1.41/10万剂比0.64/10万剂、3.00/10万剂比1.16/10万剂);IIV3(≥3岁)的过敏性皮疹和血管性水肿的报告发生率均高于IIV4(≥3岁)(0.53/10万剂比0.12/10万剂、0.35/10万剂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 7)。 结论 福建省2019—2023年流感疫苗的AEFI报告发生率呈下降趋势。AEFI的类型以一般反应为主。不同品种流感疫苗的AEFI报告发生率虽有差异,但总体安全性良好。
  • 牛晓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50-5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28-00383
    1例46岁女性患者因偏头痛给予通天口服液10?ml口服、3次/d和养血清脑丸2.5 g口服、3次/d。服药10 d后出现尿黄,12 d后自行停用通天口服液。继续服用养血清脑丸5 d后发现皮肤及巩膜黄染,10 d后自行停用养血清脑丸。停用养血清脑丸次日患者出现腹胀。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 4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429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290 U/L,碱性磷酸酶(ALP)176 U/L,总胆红素(TBil)94.2 μmol/L,总胆汁酸(TBA)365.9 μmol/L。根据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考虑可能与通天口服液和养血清脑丸相关。患者停用养血清脑丸1周后,皮肤及巩膜黄染症状减轻,尿液颜色变浅,ALT 495 U/L、AST 202 U/L、GGT 181 U/L、ALP 120 U/L、TBil 24.6 μmol/L、TBA 15.6 μmol/L。予异甘草酸镁、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等药物治疗7 d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停用上述药物,予双环醇(25 mg口服、3次/d)治疗  8 d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 刘娇, 张熊坚, 刘英雄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700-70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228-00120
    1例66岁男性患者因关节痛自行服用双氯芬酸钠(0.1 g、1次/d),用药3 d后出现口腔出血,血小板计数(PLT)1×109/L。因患者既往PLT正常,仅短期应用双氯芬酸钠,经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检查,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停用双氯芬酸钠,给予糖皮质激素、输注血小板、止血等,治疗第7天PLT升至164×109/L。其后多次复查PLT均正常。约2个月后患者再次因关节痛服用双氯芬酸钠,用药2 d后PLT 8×109/L。停用双氯芬酸钠,并在前次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利可君片,治疗4 d后PLT升至117×109/L。考虑患者PLT减少为双氯芬酸钠所致。
  • 王丽, 任秀丽, 张梅, 林泽慧, 张旭升, 卢翠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4): 200-20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11-00436
    目的 探讨纳武利尤单抗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的临床特点。 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12月31日),收集纳武利尤单抗致SJS/TEN的个案报道,提取患者人口学特征、纳武利尤单抗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SJS/TEN临床特征、干预与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纳入病例报告27篇,涉及患者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45~86岁,平均67岁。原发疾病主要为黑色素瘤、胃癌和肺癌。12例有纳武利尤单抗用药情况记录,用法用量均在说明书推荐范围内;13例有联合用药记录,主要为其他抗肿瘤药、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等。应用纳武利尤单抗至诊断SJS/TEN的时间为7 d~3年,<8周者2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弥漫性红斑、皮肤片状剥脱和糜烂、黏膜受累等。16例患者有皮肤活检记录,均符合SJS/TEN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SJS/TEN后,17例停用纳武利尤单抗并予对症治疗,其中15例皮肤症状改善,1例皮肤症状恶化,1例无皮肤转归记录;12例无是否停药记录,其中8例皮肤症状改善,2例皮肤症状恶化,1例无皮肤转归记录,1例无预后记录。1例患者再次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后SJS/TEN复发且为重度。29例患者中1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心搏骤停,4例死于皮肤症状恶化,8例为原发疾病进展。 结论 纳武利尤单抗所致SJS/TEN多发生在用药8周内,临床表现与其他药物所致SJS/TEN类似。纳武利尤单抗所致SJS/TEN死亡率较高,及时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有助于症状改善。
  • 李科南, 时绘绘, 王雪莹, 宇文利霞, 王丽华, 冯亚楠, 陈文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32-73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326-00196
    目的 探讨利用实验室危急值对严重药物不良反应(SADR)实施主动监测在药物警戒中的作用。 方法 将邢台市中心医院作为哨点医院,收集该医院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实验室信息系统中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的危急值报告。逐一查阅报告中涉及患者的电子病历,评价治疗药物与危急值间的关联性。对涉及药物不良反应(ADR)和SADR的危急值及可疑药物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门急诊及住院患者中ADR和SADR的发生情况。 结果 共有1 597份危急值报告纳入分析,174份(10.90%)被判定为与ADR相关,其中68份(39.1%)被判定为与SADR相关。住院部危急值报告占比明显多于门急诊[0.39%(1 114/288 541)比0.16%(483/307 176),P<0.001],但门急诊的危急值报告中与ADR相关者占比明显高于住院部[14.29%(69/483)比9.43%(105/1 114),P=0.004],门急诊和住院部报告中与SADR相关者在所有ADR相关危急值报告中占比[31.88%(22/69)比43.81%(46/105)]和在所有危急值报告中的占比[4.55%(22/483)比4.13%(46/1 114)]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8份SADR报告涉及80项危急值,排在前3位的为白细胞减少(主要与抗肿瘤药物有关)、凝血功能异常(主要与抗凝药有关)和电解质紊乱(主要与降血压药有关),部分危急值的发生与用药错误或不当有关。 结论 利用实验室危急值可有效地对药物引起的血细胞、血生化和凝血功能等方面的SADR实施主动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中的SADR以及用药错误和不适当治疗导致的严重不良事件。
  • 周鹏翔, 许馨文, 王晓玲, 赵瑞玲, 赵志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6): 339-34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828-00017
    目的 探讨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禁用信息国内外差异,为完善我国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禁用信息提供参考。 方法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西药部分药品的中文说明书,选择标注为儿童禁用的药品并收集其儿童禁用信息;收集上述药品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说明书(英文说明书),查阅儿童用药信息,与相应的中文说明书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有222种药品的中文说明书标注了儿童禁用,149种可查到英文说明书,其中123种未标注儿童禁用(82.5%),26种标注(17.5%)。123种英文说明书未标注儿童禁用的药品中,58种在中文说明书标注儿童禁用年龄段,而英文说明书未标注禁用于该年龄段但提供了儿童用药相关信息;40种在中文说明书中标注儿童禁用年龄段,而英文说明书中该年龄段用药信息描述为儿童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确定;13种在中文说明书标注儿童禁用,但在英文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标注内容不明确或缺失;12种在中文说明书标注了儿童禁用,但英文说明书中未禁用,仅表述为尚未确定或不建议使用等,且与中文说明书标注的年龄段不一致。中文和英文说明书均标注儿童禁用的26种药品中,在2种说明书中禁用年龄段一致的药品有20种,不一致的有6种;17种在2种说明书中均体现了儿童禁用原因(13种一致、4种不一致),8种仅在英文说明书中体现,1种仅在中文说明书中体现。 结论 中文说明书中标注儿童禁用的药品种类较多,但同时说明禁用原因的较少;部分禁用年龄段与英文说明书存在差异。中文说明书中的儿童用药禁忌信息亟需进一步完善。
  • 孟艳, 蔡晧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5): 257-25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50311‑00133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临床诊疗中的重要问题,与ADR相关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基础研究探讨ADR的发生机制,能够为制定有效的ADR预防策略和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许多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的安全性问题可以通过基础研究得到有效验证和解决,如药物的量‑效(毒)关系及药物相互作用等;药物毒性相关的基础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研究成果直接关系到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目前,国内ADR相关基础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希望更多研究者关注ADR和药物安全相关的基础研究,推动该领域向更高水平发展。
  • 陈子佳, 陈志青, 彭文茜, 王志飞, 谢雁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5): 281-28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14-00444
    目的 评价复方阿胶浆临床使用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与复方阿胶浆有关的文献和Clinical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与其相关的临床试验(截至2024年6月1日),纳入报道药物不良事件者。提取纳入文献/临床试验的基本信息(文题、发表年、设计类型等)、患者信息(年龄、性别、主要疾病及复方阿胶浆用量)和不良事件信息(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等),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对不良事件进行标准化和分类;基于中医理论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9篇,16篇为观察/试验性临床研究,3篇为个案报道。19篇文献共报道430例次不良事件,涉及398例患者,主要为恶性肿瘤和贫血患者。430例次不良事件涉及11种系统器官分类,主要为胃肠系统疾病(260例次,60.47%,首位症状为口干),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119例次,27.67%,首位症状为咽干),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16例次,3.72%,首位症状为黏膜溃疡)。基于中医理论,430例次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下降)和上火样症状(口干、咽干)。 结论 复方阿胶浆整体安全性较好,较易诱发的不良事件为消化道反应和上火样症状等,患者不可盲目使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辨证论治。
在线办公
版权信息

出版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ISSN 1008-5734

国内刊号:CN 11-4015/R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118号院东华金座宣武医院教学楼1089室

邮编:100053

电话:15611475509

E-mail: cadrj@sina.com

友情链接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