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与止血药物安全性”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魏安华, 王璐, 曾露, 李为, 贡雪芃, 刘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6-1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03-00409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合并胺碘酮治疗后对出血风险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服用达比加群酯的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是否口服胺碘酮分为合并胺碘酮组和未合并胺碘酮组,选择患者性别、年龄、主要基础疾病和基础疾病种数、基线肝肾功能、达比加群酯用法用量等参数对合并胺碘酮组和未合并胺碘酮组患者按1∶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2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878例患者,男性568例(64.7%),女性310例(35.3%),年龄67(59,74)岁;合并胺碘酮组患者252例(28.7%),未合并胺碘酮组患者626例(71.3%)。随访3个月,合并胺碘酮组和未合并胺碘酮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0%(48/252)和21.2%(133/626);PSM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0%(48/252)和16.7%(40/2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出血类型均以轻微出血事件为主[62.5%(30/48)比67.5%(27/40)],出血部位以牙龈、皮肤和鼻较为常见;2组患者出血类型及各出血部位出血发生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与达比加群酯治疗的房颤未合并胺碘酮的患者相比,合并口服胺碘酮患者短期内出血风险未显著增加。达比加群酯治疗期间的出血事件主要为轻微出血,但仍需要临床警惕。
  • 彭文星, 陈国权, 丁征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11-1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30-00296
    目的 挖掘不同口服抗凝药物(OAC)在不同人群中引起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信号,为临床使用OAC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3季度收到的OAC与非OAC致AKI的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分析上述药物与患者发生AKI的关系。当目标药物发生目标不良事件的报告数量≥3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或信息成分(IC)的95%CI下限(IC025)>0时,提示目标药物与目标不良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收集到OAC相关AKI报告12?402份,包括华法林1 313份,达比加群3 086份,利伐沙班4 730份,阿哌沙班2 918份,艾多沙班365份;非OAC相关AKI报告454 378份。对OAC的整体分析结果显示,OAC导致AKI的ROR值(95%CI下限)为1.791(1.759),IC值(IC025)为0.813(0.787)。对 OAC单一药物致AKI事件的分析结果显示,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均具有引起AKI的风险,其ROR值(95%CI下限)分别为1.220(1.156)、2.386(2.302)、2.044(1.986)、1.375(1.326)、3.003(2.706),其IC值(IC025)分别为0.284(0.204)、1.231(1.178)、1.010(0.968)、0.452(0.399)、1.560(1.407),其中艾多沙班ROR值和IC值最高,华法林的ROR值和IC值最低。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18岁亚组中,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均未显示具有引起AKI的风险;ROR法未显示达比加群具有引起AKI的风险,而BCPNN法显示其有。在18~45岁亚组中,2种挖掘方法均显示阿哌沙班不具有引起AKI的风险,其他OAC均显示有。在45~64岁亚组中,所有OAC均显示具有引起AKI的风险。在≥65岁亚组中,华法林和阿哌沙班均具有引起AKI的风险。性别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种挖掘方法均显示华法林在男性中具有引起AKI的风险;所有OAC均显示在女性中具有引起AKI的风险。 结论 OAC有引起AKI的风险,其中艾多沙班风险最大,华法林最低;不同OAC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引发AKI的风险不同。
  • 李思妍, 张青霞,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临床研究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17-2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715-00570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注射液(TXAI)严重用药错误(ME)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防范建议。 方法 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监测网)中TXAI相关ME报告;检索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TXAI相关ME的个案报道;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北大法宝数据库,收集医方错误的TXAI相关司法案例。所有数据的检索时间均截至2024年5月1日。对监测网中TXAI相关ME报告的ME级别、发生环节、场所和引发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收集到的严重ME病例的报告年份、发生国家、临床应用情况、错误内容、发生场所、导致患者伤害的临床特征、患者结局和ME级别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12年9月22日至2024年5月1日监测网共收到TXAI相关ME报告138例,报告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38例ME中79例(57.3%)发生在药品调剂与分发环节;58例(42.0%)发生在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环节,错误主要涉及易混淆药物和剂量过大,其中1例(1.7%)为严重ME(E级);1例(0.7%)发生在给药环节,误将碘海醇当作TXAI注入患者关节腔。共收集到TXAI严重ME报告29例,其中24例(82.8%)为给药途径错误(与麻醉药混淆22例,注射通路混淆2例,均导致错误鞘内注射), 5例(17.2%)为处方错误(剂量过大3例,血栓高危者用药和血栓高危者联合蛇毒血凝酶治疗各1例);23例(79.3%)发生在手术室,6例(20.7%)发生在病房。24例TXAI错误鞘内注射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神经毒性(癫痫持续状态)和/或心脏毒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其中11例(45.8%)死亡、2例(8.3%)后遗肢体肌肉无力。5例处方错误中4例患者发生严重血栓性疾病,其中2例死亡,2例出现脑血管相关后遗症;另有1例出现心慌、气促、恶心和呕吐。29例严重ME中,E级者2例(6.9%),F级3例(10.3%),G级4例(13.8%),H级7例(24.2%),I级13例(44.8%)。 结论 TXAI相关ME主要涉及易混淆药物和处方错误,严重ME发生的主要场所为手术室,主要为错误鞘内注射,导致患者发生致命的神经和心脏毒性。TXAI相关严重ME对患者的危害极大,医院应加强手术室看似听似药品管理和处方审核系统的完善。
在线办公
版权信息

出版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ISSN 1008-5734

国内刊号:CN 11-4015/R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118号院东华金座宣武医院教学楼1089室

邮编:100053

电话:15611475509

E-mail: cadrj@sina.com

友情链接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