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安全基础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陈水钫, 陈慧, 陈雪梅, 郑乾文, 郑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5): 260-26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802‑00679
    目的 探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依赖的铁死亡在双氯芬酸所致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将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双氯芬酸组和铁死亡抑制剂铁抑素1(Fer‑1)组。Fer‑1组添加1%Fer‑1(终浓度10 μmol/L),对照组和双氯芬酸组添加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培养48 h后双氯芬酸组和Fer‑1组添加双氯芬酸200 μmol/L。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内铁含量、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GPX4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GPX4的表达水平。结果 双氯芬酸组的细胞存活率和G1期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er‑1组明显高于双氯芬酸组(均P<0.05);双氯芬酸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er‑1组与双氯芬酸组的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双氯芬酸组细胞内ROS、铁含量、LDH和MDA水平均显著升高,GPX4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而Fer‑1组ROS、铁含量、LDH 和MDA 水平均低于双氯芬酸组,GPX4 表达高于双氯芬酸组(均P<0.05)。结论 双氯芬酸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铁死亡,抑制铁死亡可缓解细胞损伤,表明GPX4依赖的铁死亡可能参与双氯芬酸诱导的肾损伤。
  • 蓝晓红, 周永刚, 魏玮, 张烨, 陈颖, 李祥, 陈曙东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5): 268-27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806‑00690
    目的 探讨参仙灵颗粒与昂丹司琼相互作用对昂丹司琼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的影响。 方法 建立昂丹司琼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并通过专属性、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和加样回收率对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将36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8只。昂丹司琼单药给药组(单药组)于兔耳缘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92 mg/kg;参仙灵颗粒联合昂丹司琼给药组(联合给药组)先给予参仙灵颗粒575?mg/kg连续灌胃10 d,第11天晨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92 mg/kg。于昂丹司琼给药前和给药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45 min、1 h、2 h、4 h、5 h、6 h、7 h、8 h、10 h和24 h取血,应用HPLC检测昂丹司琼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 联合给药组2只新西兰兔分别于灌胃第2和5天出现躁动呛咳死亡,单药组和联合给药组分别有18只和16只动物完成实验。昂丹司琼给药后,单药组新西兰兔的昂丹司琼血药浓度快速升高,而联合给药组血药浓度持续低水平;在给药后5?min至10?h内的13个取血点,联合给药组新西兰兔的昂丹司琼血药浓度均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给药组新西兰兔昂丹司琼血浆清除半衰期明显延长,达峰时间、血药峰浓度、最后一个时间点浓度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均明显降低,而残余面积或外推面积占整个AUC百分比、表观分布容积和清除速率/生物利用度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参仙灵颗粒与昂丹司琼存在明显相互作用,可导致昂丹司琼的血药浓度降低,可能与参仙灵颗粒改变了昂丹司琼在体内组织中的分布有关。
  • 赵曼曼, 姜丽君, 赵晶, 姜华, 黄瑛, 文海若, 周晓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5): 274-28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809-00707
    目的 探讨混合活化杀伤(MAK)免疫细胞给药后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特征。 方法 将96只免疫缺陷(NOG)小鼠(雌雄各半)平均分为MAK细胞组和溶媒对照组。MAK细胞组小鼠尾静脉注射DiR标记的MAK细胞,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溶媒。在给药后15 min~84 d中11个时间点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外周血中MAK细胞数量;在给药后5 min~84 d 18个时间点应用活体成像检测小鼠体内MAK细胞的分布;并于给药后3 h~84 d中8个时间点取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胃、十二指肠、结肠、骨髓、脂肪、骨骼肌、睾丸/子宫、附睾/卵巢和血液,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小鼠血液及各器官组织MAK细胞DNA水平。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小鼠在给药后15 min外周血中即可检测到MAK细胞,3 h~1 d血中MAK细胞数量达最高,至给药后14 d血中几乎检测不到MAK细胞。活体成像结果显示,给药后1~2 d小鼠体内MAK细胞的荧光强度最强,MAK细胞多分布于小鼠的肝脏、脾脏、肺脏和腿骨部位。qPCR检测结果显示,给药后MAK细胞主要分布在脾脏和肺脏,28~56 d脾脏、肺脏等器官组织出现较高程度MAK细胞DNA扩增,至84 d小鼠脾脏等组织仍可检测到一定量MAK细胞DNA。 结论 MAK细胞给药后主要分布在NOG小鼠的脾脏、肺脏、肝脏等器官组织,28~56 d MAK细胞在小鼠体内显著活化和增殖,84 d仍可在脾脏等器官组织检测到一定量MAK细胞DNA。
在线办公
版权信息

出版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ISSN 1008-5734

国内刊号:CN 11-4015/R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118号院东华金座宣武医院教学楼1089室

邮编:100053

电话:15611475509

E-mail: cadrj@sina.com

友情链接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