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度、期号倒序)
危险药物是指具有致癌性、致畸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及低剂量致器官毒性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大量研究表明,配制和使用危险药物的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风险。危险药物暴露可发生于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吸收、消化道摄入等。吸入和皮肤接触吸收可能是危险药物暴露的主要途径。职业暴露危险药物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生肿瘤的危险性增加和潜在的生殖损害,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乏力、脱发、咳嗽、恶心、呕吐、月经异常及皮疹等,长期接触还可能引起慢性肝损害。为了减少危险药物暴露对医务人员的风险,应采取以下安全防护措施: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对可能接触危险药物的医务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设置专用配药场所;使用生物安全柜;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隔离衣、护目镜、面罩和呼吸罩;加强对废弃物处理的管理;急性危险药物暴露应及时处理。
微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和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近年,由于微生态学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微生态制剂。它可调节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活菌)、益生元(不为宿主消化的食物成分)及合生元(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物)三类。它适用于腹泻(包括儿童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旅行者腹泻等)、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便秘、肝硬化、过敏及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微生态制剂相对比较安全;但免疫力低下及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活菌制剂以免发生机会感染。使用这类制剂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用<40℃温开水送服;②活菌制剂避免与铋剂、鞣酸、活性炭、酊剂及某些抗生素同服;③低温避光贮存。
特比萘芬为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口服用于治疗指甲、皮肤真菌感染。特比萘芬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但近年时有肝损害报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特比萘芬的肝损害机制可能和其抑制细胞色素P450 2D6有关,也可能是其代谢产物特比萘芬烯丙基乙醛的直接肝毒性所致。本文通过检索PubMed、Reactions及CNKI数据库收集到40例特比萘芬所致肝损害病例。40例中男性13例,女性27例,年龄为24~75岁,特比萘芬剂量为250 mg/d。肝损害发生时间为服药开始后5 d至18周。主要临床类型为:急性肝细胞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及重型肝炎。40例中有3例为肝衰竭,2例并发血液异常反应;1例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出现肝静脉闭塞病,接受肝移植后死亡。特比萘芬肝损害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临床应用特比萘芬前应明确适应证,并评价肝脏功能,应用期间应加强临床观察,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
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用于烧伤、急性严重的白蛋白丢失及低血容量性休克。但近年来临床普遍存在白蛋白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如:用于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作为扩容剂用于常规补液治疗等。实际上,输注白蛋白虽然可以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但并没有改善患者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也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或改善临床预后。有研究报道,使用白蛋白治疗危重患者每100例会增加6例死亡,提示白蛋白可能会增加死亡率;另有研究显示输注白蛋白并不能降低低血容量、烧伤和低蛋白血症患者的病死率。目前,临床公认的白蛋白输注指征为:大面积烧伤24 h后、急性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液置换治疗、肾透析、严重的低蛋白血症伴腹水、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等。
粘菌素为多肽类抗生素,在20世纪60年代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但在20世纪80年代,粘菌素因其毒性反应以及一些新抗菌药的出现而几近弃用。然而,近年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增多促使粘菌素再次用于临床。研究表明,粘菌素对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特别对多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染(如肺炎、菌血症、假体关节感染、尿路感染等)有良好疗效,临床有效率为66.7%~87%。粘菌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粘菌素肾毒性的发生率早年报道为26.1%,近年研究显示为14%;其神经肌肉阻滞反应近15年未见报道。目前,粘菌素的广泛使用已导致革兰阴性菌中耐药菌株的出现。因此,粘菌素使用时应注意用量用法、疗程、与其他肾毒性药物的联用以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安全合理使用。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风湿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NSAIDs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恶心,严重不良反应有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或穿孔。胃肠损伤发生的原因是由于NSAIDs抑制了环氧酶(COX)系统而阻断了前列腺素的合成,因此干扰了正常黏膜保护机制导致局部受损。NSAIDs致胃肠道损伤的危险因素为高龄、有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预防NSAIDs所致胃肠损伤的措施有:应用预防溃疡的药物,选择新一代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根据患者情况应用抗幽门螺杆菌疗法,依据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芬太尼是阿片受体激动剂,为强效麻醉镇痛药,是临床最常使用的麻醉镇痛药之一。目前上市的3种芬太尼缓释制剂包括芬太尼透皮贴剂、芬太尼口腔黏膜贴片和芬太尼口颊含片。这3种制剂仅用于对阿片耐受和其他止痛药无法有效控制的慢性疼痛患者;但不能用于治疗突发、偶发、轻度疼痛以及术后疼痛。医生不适当处方或患者不正确使用这些制剂,可能引致死亡和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因过量而出现的症状有呼吸困难、心率减慢、重度嗜睡、行走或语言困难、晕厥、头晕、以及意识模糊。由于芬太尼同一剂量的不同制剂作用强度不同,因此相互之间不能直接替代,必要时需要经过剂量换算。
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阿立哌唑、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利培酮及齐拉西酮。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均有性别差异。女性的CYP1A2酶的活性较男性低,致氯氮平和奥氮平的血药浓度高于男性。利培酮引起女性高催乳素水平,导致女性骨质疏松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女性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女性和男性肥胖症、高血压、三酰甘油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76.3%和355%,46.9%和47.2%,42.2%和50.7%,48.9%和63.3%;女性和男性高血糖\[≥100 mg/dl(5.55 mmol/L)和≥110 mg/dl(6.10 mmol/L)\]的发生率分别为30.0%和21.7%,24.2%和14.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电图QTc间期延长及锥体外系症状女性较男性多见;其中某些药物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肠内营养(EN)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给予营养液,用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营养。肠内营养制剂可分为要素型、非要素型和组件型三类。肠内营养通常采用管饲途径给予,鼻胃管和鼻空肠管属于无创置管,胃造口和空肠造口属于有创置管。肠内营养治疗的适应证包括上消化道、上呼吸道根治性手术;气管插管;食管狭窄;吞咽困难;神经性厌食症;大面积烧伤、创伤等。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但也存在并发症,常见的有:(1)机械性并发症,如喂养导管堵塞;(2)胃肠性并发症,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可采用胃肠泵、置鼻肠管、降低营养液输注速度、提高营养液温度、给予胃肠动力药等处理;(3)代谢性并发症,主要为高血糖,可给予外源性胰岛素;(4)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营养液误吸或在胃内潴留反流入气道所致的吸入性肺炎,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发热、心率加快等,需注意检查胃潴留情况。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的预防治疗。长期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其中以肺毒性最为常见,发生率为1%~17%,多在连续用药3~12月后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过敏性肺炎。胺碘酮致肺毒性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药物直接细胞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炎性反应或免疫反应的结果;患者原有肺部疾病、药物剂量较大或使用时间过长与肺毒性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乏力、体重下降、发热等。胸片以肺实质和间质同时受累最为常见。应用胺碘酮后,出现新发症状或原症状加重,新出现的胸片异常或胸部病变加重,肺功能检查示CO或肺总量下降>15%,应考虑为肺毒性反应。建议使用胺碘酮前进行利益/风险评价,长期用药应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定期检测肺功能,以减少和及时发现肺毒性。一旦临床诊断为肺毒性,应及时减量和停药,多数患者停药后可缓解,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
利培酮为临床广泛应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其对多巴胺D2受体、5-HT2受体、α1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及组胺H1受体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阻断多巴胺D2受体引致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阻断5-HT2和组胺H1受体引致体重增加和血糖升高。其他常见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头痛、头晕、注意力下降、便秘、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皮疹、直立性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及性功能障碍等。
本刊自2024年8月21日启用中华医学会投审稿系统,新投稿件请进入新系统。
2024年8月21日之前的投稿请进入旧系统查看稿件处理情况。
出版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ISSN 1008-5734
国内刊号:CN 11-4015/R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118号院东华金座宣武医院教学楼1089室
邮编:100053
电话:15611475509
E-mail: cadrj@sina.com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