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王天琳;郭代红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6): 365-4.

    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治疗周期长、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基础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等。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局部症状可见牙龈、鼻腔出血,紫癜等,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全身症状则以发热、寒颤、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等常见。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可能包括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或氧化应激。维生素B6可能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但机制尚未明确。

  • 赵文艳;张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5): 294-5.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对各类革兰阳性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常见的利奈唑胺严重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毒性反应,多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为骨髓抑制和免疫介导。利奈唑胺致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治疗时间长、血细胞基线值低、肝肾功能减退等。防治措施: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避免长时间应用;避免与骨髓抑制药物联用;高龄、重度肝肾衰竭的患者应行药物浓度监测;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常规;出现血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严重者可输血。
  • 韩永鹏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5): 299-3.
    奥沙利铂过敏反应临床可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和其他全身症状,多发生于多疗程用药后。致敏机制可能与体内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皮肤敏感试验、降低静脉滴注速度、接受药物预处理及脱敏疗法可降低奥沙利铂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与程度。
  • 李林艳;徐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4): 228-4.

    苯二氮卓类药物(BZD)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和失眠,长期使用可导致躯体及精神依赖。BZD依赖的发生机制与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等中枢神经递质有关。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和个体差异是BZD依赖的影响因素。BZD依赖表现为药物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心理依赖。BZD依赖的治疗包括停药、药物辅助治疗、替代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心理治疗

  • 曾含清;张琼;彭文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4): 232-5.

    阿托伐他汀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是一种具有良好降血脂效果的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常伴有肝脏肿大、黄疸、 直接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的类型有:细胞毒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阿托伐他汀致细胞毒型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引起肝细胞染色体DNA断裂和细胞形态学变化,导致肝细胞凋亡所致。阿托伐他汀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使肝细胞窦状隙膜或胆管侧膜上转运体表达减少或功能障碍,或通过抑制胆盐和胆汁酸排泄相关转运蛋白的活性所致。防治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措施包括:应用阿托伐他汀前,应检测患者肝脏功能,了解病史、其他用药及饮酒习惯等;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因服用阿托伐他汀致轻中度转氨酶升高者可减少用药剂量,服用保肝利胆等药物;严重肝损伤者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 邓华;雷招宝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2): 88-5.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SILI)无特殊临床特征,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害类似。SILI以肝细胞型多见,胆汁淤积型不常见,混合型少见。SILI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本身的毒性、继发性效应及免疫机制等有关。高剂量、联合用药、肝病史等是SILI的危险因素。应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发生轻度肝损害者可减小药物剂量继续使用;发生中度肝损害者应在减量的同时使用保肝药物;发生严重肝损害者则需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临床医师处方他汀类药物要注意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加强用药期间的实验室监测,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并应嘱咐患者加强营养、注意休息。肝病患者慎用他汀类药物。大部分患者的SILI是可逆的。
  • 严旭琳;欧阳颖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2): 93-5.
    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一类新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选择性COX-2抑制剂分为倾向性COX-2抑制剂(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和双氯芬酸等)和特异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伐地考昔、依托考昔等),前者对COX-2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COX-1的抑制作用,但在抑制COX-2的同时也会部分抑制COX-1,后者仅对COX-2有强烈抑制作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溃疡、穿孔或出血,肾功能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栓形成等。其机制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同时抑制COX-1和COX-2,减弱其对消化道黏膜的保护作用、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加重钠钾潴留、抑制细胞色素P4502C9酶活性而降低华法林代谢率以及影响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I2的平衡等有关。同时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血压病患者或有水钠潴留倾向者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时,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肾功能,调整降压药剂量,避免多种NSAIDs同时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防治心血管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 赵丽平;任华丽;周颖;崔一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2): 98-3.
    左乙拉西坦(LEV)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血细胞减少,发生率为0.01%~ 0.13%。LEV相关血小板减少出现或加重的时间最短为用药后3 d,最长则可达到用药后60 d,同时还可伴有血红蛋白减少,或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严重者血小板计数可降至1×109/L以下。除实验室检查发现的血小板计数减少外,临床还可出现黏膜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症状。LEV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不清楚,骨髓抑制、免疫复合物形成、非免疫性直接破坏都有可能是LEV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临床应用LEV后应密切观察相关症状和体征,定期检查血常规。一旦出现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症状应及时停药,症状较轻者停药1周后可自行恢复,较重者可输注血小板,有严重出血症状者可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 张开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1): 31-3.

    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疼痛的药物。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近年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包括药物在呼吸抑制、胃肠道反应、心血管反应、镇痛耐受性及药物依赖性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研究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将有助于更好地实施个体化用药。

  • 赵程程;闫素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6): 363-4.
    替加环素(tigecycline)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生素,为甘氨酰环素类(glycyclines)抗生素的首个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四环素相似。替加环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用于治疗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复杂腹腔内感染。通常,替加环素偶致急性胰腺炎,但近年资料表明,替加环素致急性胰腺炎有所增加。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以及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升高。替加环素致胰腺炎的机制尚不明确,但由于替加环素的结构与四环素结构相似,推测替加环素是通过四环素致胰腺炎的同样机制引起急性胰腺炎。替加环素若引起胰腺炎,应立即停药,保持患者禁食状态,静脉给予足量液体,并给予其他对症治疗。替加环素使用期间,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胰腺炎的症状和体征,监测患者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
  • 宋海庆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4): 223-5.

    他汀类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但也有研究发现该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发生机制可能与血胆固醇水平、微出血及他汀类药物自身药理作用有关。他汀类药物所引起的出血性卒中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包括脑叶出血和深部出血。既往用药史是判断相关性的重要依据。治疗措施包括停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

  • 赵伟;张江林;黄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4): 228-4.

    来氟米特为异噁唑类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来氟米特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肝酶升高、高血压、头痛及脱发。近年研究显示,来氟米特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来氟米特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出现的时间约为治疗6个月后。临床表现为肢体对称性麻木、麻刺感、烧灼感,疼痛,肢体末梢发冷及四肢无力。来氟米特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可能和药物的直接神经毒性有关。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有高龄、糖尿病及合并用药。一旦来氟米特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应在30 d内停药。

  • 连小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4): 232-4.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具有抑制甲状腺激素生成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常见的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有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疹、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肝损伤、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并有一定的致畸作用。严重肝损伤和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发生多与丙硫氧嘧啶有关,致畸作用主要见于甲巯咪唑。儿童和非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治疗首选甲巯咪唑,妊娠和哺乳期患者首选丙硫氧嘧啶。防治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包括:合理用药、定期监测、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以及对症治疗。

  • 高晨;周颖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4): 236-4.

    头孢曲松是第3代头孢菌素,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该药易与胆汁和尿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为头孢曲松钙盐沉淀物,进而形成假性结石。多数头孢曲松相关假性结石患者无临床症状,超声检查是该病诊断的最常用方法,询问病史及用药情况有助于确诊。用药剂量、疗程、静脉滴注速度及禁食与脱水状态是头孢曲松相关假性结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假性结石具有可逆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无需手术。必要时应予对症治疗。

  • 高璇;李智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3): 165-4.
    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可引起间质性肺疾病(ILD),引起ILD的平均时间为24~42 d,发生率为0.44%~2.0%,病死率为0.12%~0.5%。ILD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干咳和发绀等,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及蜂窝状间质阴影。高龄、男性、吸烟史、ILD史和长时间用药等为吉非替尼致ILD的危险因素。用药期间应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ILD应及时停药,并给予静脉注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吸氧、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 纪立伟**;李可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2): 90-5.
    复方口服避孕药(COC)为最常用的避孕制剂,其含有2种性激素:孕激素和雌激素。COC可致心血管疾病。流行病调查显示COC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与血脂异常有关。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肝脏分解脂肪和清除三酰甘油能力降低及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增高有关。育龄期妇女长期使用时应尽可能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COC,用药期间进行血脂监测。
    关键词
  • 刘晓;周颖;崔一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2): 95-4.
    氟喹诺酮类常用药物中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可以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TdP的临床表现为眩晕、昏厥甚至心搏停止,心电图可见QT间期延长及TdP。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K+离子通道,使K+外流受阻有关。氟喹诺酮类常用药物所致TdP的危险因素有女性、高龄、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充血性心力衰竭、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肝肾功能损害、低钾低镁血症,以及合用可以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等。一旦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及TdP应立即停药,补充钾和镁抑制早期后除极,也可采用人工临时心脏起搏或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基础心率。意识丧失和心室颤动者,可进行体外电复律。
  • 王博雅;闫素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2): 99-4.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利奈唑胺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等。利奈唑胺可致血小板减少,其危险因素为长时间治疗、高龄以及肾功能不全。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防治血小板减少的措施:避免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小板水平;避免将利奈唑胺与抑制骨髓的药物联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严重患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 曾玲玲;周桂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1): 17-4.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有1100种以上的药物和相关物质与药物性肝损害有关。然而,迄今药物性肝损害尚无特异性诊断标志。本文介绍和讨论几种主要的诊断标准,以期有助于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 周细平;李宏*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1): 21-6.
    碘造影剂是影像学诊断中最常用的药物,根据分子结构可分为离子和非离子型,根据渗透压可分为高渗、低渗和等渗型。碘造影剂通常较为安全,但也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例如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导致血管性水肿、严重低血压、意识丧失、心律失常、呼吸骤停和心搏骤停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致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0.4%和0.02%~0.04%。碘造影剂致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为造影剂过敏史,其他危险因素为哮喘病史和对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等。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组胺的释放可由碘造影剂溶液渗透压或化学结构的直接膜效应、激活补体系统及形成缓激肽和激活IgE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引起。防治措施:⑴尽量应用非离子型低渗、等渗碘造影剂;⑵对有危险因素者建议行皮肤试验并前驱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⑶对中、重度速发型过敏反应者需行对症支持治疗。
  • 周健丘;梅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1): 27-5.
    常用药品包装材料是指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目前主要药品包装材料有4类:玻璃、橡胶、塑料和金属。药品包装材料与其所包装药品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例如可吸收药品中的有效成分而降低其疗效,也可释出一些有害物质而损害机体组织。因此,应加强药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根据药品特性正确选用包装材料,并应注意包装材料相关的药品安全问题。
  • 娄莹;李一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1): 32-6.
    华法林为香豆素类抗凝血药,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华法林治疗窗窄,剂量个体差异大,临床应用中易出现出血合并症。近年研究表明,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与影响华法林代谢和作用的多个基因多态性如CYP2C9、VKORC等有关。本文回顾华法林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参考。
  • 蔡晧东a;刘敏b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6): 401-5.
    抗病毒治疗已被公认为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但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核苷(酸)类似物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中应用的安全性尚有许多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核苷(酸)类似物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中应用的文献,为HBV感染的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的抗病毒治疗和母婴阻断提供更多证据。
  • 刘嵘;张海英*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6): 406-4.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引起跟腱损伤的病例报道有所增多。引起跟腱损伤的常见药物为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加替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及左氧氟沙星。其机制可能与该类药物使腱细胞破坏、局部缺镁及组织坏死有关。跟腱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跟腱疼痛和炎症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跟腱断裂。据报道跟腱损伤的平均发病时间为用药后6 d,平均恢复时间为停药后14 d。引起跟腱损伤的常见危险因素有糖皮质激素联用、肾功能不全、高龄、甲状腺功能亢进、使用利尿剂、周围血管病、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及过度运动。患者一旦发生相应症状应立即停药和停止活动,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肿胀和疼痛。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跟腱损伤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应避免滥用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危险因素者应慎用。
  • 吕秋军;曹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6): 410-5.
    药用辅料系药物制剂中除活性成分以外所有物料的统称,其功能除赋形外,还能保持或增加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据估计,现有40余类上千种药用辅料,如溶剂、吸附剂、防腐剂、着色剂、矫味剂、增稠剂、抗氧剂等;另外,近年还出现一些新型辅料。辅料相对于活性成分而言,是一种惰性物质。然而,现有资料证明,许多辅料可引起不良反应,如丙二醇致溶血、苯甲醇致喘息综合征等。药用辅料的安全性涉及其毒性、质量和不正确使用。临床医师应了解与辅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药品管理部门也应加强辅料的安全性管理以利于维护患者安全。
  • 李运景;李雪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6): 415-4.
    全肠外营养(TPN)长期应用可以引起肠道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发生机制可能与长期使用TPN使肠黏膜萎缩、肠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病菌过度繁殖、移位有关。TPN肠道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如下:尽可能缩短TPN使用时间;尽早与肠内营养联合使用;长期TPN支持的患者,可在TPN中加入丙氨酰谷氨酰胺及生长激素等营养因子。
  • 陈净;李剑*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5): 321-4.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主要应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急性输液反应,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罕见。本文概述了利妥昔单抗相关的罕见不良反应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肺泡出血、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慢性心功能不全、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肿瘤溶解综合征、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以及不良反应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处理措施,旨在为临床安全应用利妥昔单抗提供参考。
  • 曹菊a;苏涛b;李晓玫b*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5): 325-4.
    近年来抗感染药物所致急性肾损伤(AKI)有增多趋势。国内资料显示,在药物所致AKI中抗菌药占39.0%~54.0%。引起AKI的抗感染药主要有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多肽类和喹诺酮类等。AKI一般发生于患者用药后数日或数周,临床表现为少尿或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其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间质性肾炎。发病机制与患者机体免疫反应和药物的直接肾毒性有关。高龄、肾功能不全以及合用其他药物等是AKI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AKI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泼尼松或肾透析治疗。临床医生应重视高危人群的合理用药,避免大剂量或长期用药,加强对患者肾功能监测,以降低AKI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 杨兴华;崔歆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5): 329-4.
    目前常用的避孕药为复方口服避孕药(COC),由雌激素和孕激素配伍而成,仅供女性应用。COC 可致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其中之一为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VTE一般发生在COC开始使用1~2年内,但不受使用持续时间的影响,停药后VTE消失。服用COC者发生VTE的风险约为未服用者的4倍。VTE的发生与COC中雌激素含量和孕激素类型有关。COC制剂中雌激素含量<50 μg时VTE发生率明显降低;第3代COC致VTE风险通常高于第2代COC。COC引致VTE的机制可能是与其所含雌激素促进纤维蛋白原活化、增高凝血因子水平、降低抗凝血酶原水平和增强凝血功能有关。COC致VTE的危险因素有心血管疾病、高龄、嗜烟、有VTE病史和(或)家族史及长期卧床。育龄期女性在服用COC前应进行危险因素筛查,以降低发生VTE的风险。
  • 都丽萍;梅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4): 255-7.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免疫接种覆盖率的提高,疑似免疫接种不良事件(AEFI)也日益增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AEFI分为7类,包括疫苗本身的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实施差错、非疫苗引起的偶合反应、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的反应。本文概述了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百白破疫苗、乙型脑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偶联疫苗、狂犬病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9种疫苗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AEFI的监测和管理措施,旨在为增强免疫接种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在线办公
版权信息

出版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ISSN 1008-5734

国内刊号:CN 11-4015/R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118号院东华金座宣武医院教学楼1089室

邮编:100053

电话:15611475509

E-mail: cadrj@sina.com

友情链接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