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病案”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沈江华, 刘淼, 刘琛, 刘乾, 褚燕琦, 冯雪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0): 627-630.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108-00013
    1例50岁男性患者因会厌囊肿拟在全麻下行会厌肿物切除术,麻醉诱导前,麻醉医师给患者依次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咪达唑仑和昂丹司琼,2 min后患者诉心悸、腹部痉挛性疼痛,并嘴唇发绀、胸前及躯干部皮肤呈花斑状改变,心电监护仪示心率175次/min,袖带血压测不出,血氧饱和度0.76,随后患者呼之不应。立即给予面罩吸氧并加压通气,2次给予艾司洛尔20 mg静脉注射等抢救措施,患者意识恢复,心率逐渐降至60次/min(窦性心律),血压升至74/50 mmHg(1 mmHg=0.133 kPa),给予去甲肾上腺素8 μg/min持续静脉泵入;25 min后床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心肌损伤或急性心肌梗死改变,QT间期延长;给予呋塞米40 mg静脉注射,上述症状好转,血压恢复至110~120/70 mmHg,血氧饱和度1.00,胸前及躯干部皮肤花斑消失,腹部疼痛好转。医师与药师对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评估,考虑其为糖皮质激素、咪达唑仑和昂丹司琼多药联用导致的Ⅰ型Kounis综合征的可能性大。
  • 陈婷婷, 李由, 张清泉, 林志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7): 437-43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31129‑00846
    1例27岁女性艾滋病患者使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ART方案)治疗,因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联合应用伏立康唑200 mg静脉滴注、1次/12 h。用药第4天,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为0.1 mg/L。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发现依非韦伦与伏立康唑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建议停用依非韦伦,换用多替拉韦。停用依非韦伦后,患者多次测定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并多次调整伏立康唑的剂量。依非韦伦停药14 d内,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变化缓慢(0.1~0.4 mg/L),14 d后谷浓度基本稳定。患者的伏立康唑剂量增至300 mg口服、1次/12 h后,伏立康唑谷浓度升至1.8 mg/L,达到参考值范围。本例提示对伏立康唑与依非韦伦联用的患者,在停用依非韦伦后,由于依非韦伦的代谢诱导作用仍然存在,仍需经验性增加伏立康唑的剂量,并依据治疗药物监测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 梁颖琦, 陈思颖, 侯鹏程, 杨婷, 杨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3, 25(10): 629-63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20708-00615
    1例77岁男性肺癌患者在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2个周期后,发现肌酸肌酶(CK)887 U/L,CK-MB 89 μg/L,高敏肌钙蛋白I(hs-TnI)43-750.1-ng/L;心电图检查示多导联ST段抬高。患者未进行第3个周期抗肿瘤治疗。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协助医师分析患者用药情况,判断该不良事件与卡瑞利珠单抗的相关性为“可能”。患者被诊断为免疫性心肌炎G3级,给予甲泼尼龙1-000-mg静脉注射、1次/d冲击治疗。临床药师协助医师查阅资料,制定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案。冲击治疗2 d后减量为500-mg、1次/d,减量后患者心肌酶持续下降;3 d后减量为甲泼尼龙40-mg静脉注射、1次/12-h,连续应用7 d,患者hs-TnI降至 2-248.6-ng/L;改为泼尼松40-mg 口服、2次/d。医嘱泼尼松减量方案:每周减量10~20 mg,每周监测心肌酶,减量至10 mg/d时,若心肌酶恢复正常再维持1~2周后停用。患者遵医嘱减量,顺利停药,未出现激素相关不良反应,未再出现心脏相关不适,未再行免疫治疗。
  • 蔡玥,王艳春,周晓辉,朱晓冉,田冬冬,董占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2, 24(12): 664-66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20317-00214
    1例49岁男性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口服瑞格列奈3次/d,早1-mg、午2-mg、晚1-mg。因突发急性脑梗死加用氯吡格雷,用药第4天患者空腹血糖降至2.6-mmol/L。考虑为氯吡格雷与瑞格列奈相互作用致瑞格列奈血药浓度升高,从而造成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临床药师建议停用瑞格列奈,采用胰岛素治疗。医师将瑞格列奈减量为2次/d,早1-mg、午0.5-mg,3 d后患者空腹血糖波动在4.0~4.5-mmol/L。因患者有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停用瑞格列奈,选用谷赖胰岛素3 U餐前皮下注射,并严密监测血糖。换用胰岛素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波动在4.9~5.4-mmol/L。
  • 李珊珊,黄象鑫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2, 24(10): 546-548.
    1例出生3 d+16-h男性新生儿因重症感染接受美罗培南(0.136 g、1次/12-h)联合万古霉素(0.05 g、1次/12-h)静脉滴注。治疗前患儿血小板(PLT)116×109/L;治疗11-h后,PLT降至7×109/L;加用单采血小板静脉输注,3 d后PLT为32×109/L。临床药师参与查房时提醒关注万古霉素不良反应,及时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医师考虑血小板减少可能与重症感染有关,加用甲泼尼龙、人免疫球蛋白、冷沉淀凝血因子、单采血小板等。患儿PLT一过性升至121×109/L,此后患儿PLT持续降低。抗感染治疗8 d后,PLT降至30×109/L,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为27.0-mg/L。考虑血小板减少可能与万古霉素有关,药师建议暂时停用该药。停药5 d后,PLT为174×109/L。
  • 陈晓莉,张瑞,梁艳,杨振,杜书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2, 24(4): 203-20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10609-00658
    1例53岁男性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400-mg口服、1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未积极治疗,继续伊马替尼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双手、双足、腹部水肿疼痛,皮疹逐渐累及全身,胸、背部部分皮肤可见溃烂,全身散在多发斑丘疹伴溃烂、渗液、瘙痒、疼痛。嗜酸粒细胞计数2.7×109/L。结合骨髓穿刺及皮肤活检结果,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皮疹,考虑为伊马替尼所致。临床药师参与多学科会诊,分析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相关性,建议停药,后续使用应监测伊马替尼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医师暂停伊马替尼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患者皮疹好转,伊马替尼减量后继续维持治疗。
  • 倪春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2, 24(3): 144-14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10322-00344
    1例72岁男性患者因肺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莫西沙星、泊沙康唑抗感染,乙酰半胱氨酸化痰,并继续原抗排斥治疗方案(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前血清肌酐98-μmol/L,血尿素氮3.4-μmol/L。治疗第5天,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22.9-μg/L,血清肌酐497-μmol/L,血尿素氮17.9-mmol/L。临床药师会诊后了解到患者联用了泊沙康唑和他克莫司,提出泊沙康唑可抑制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3A4的活性,而他克莫司主要经CYP3A4代谢,因此考虑为两药联用致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升高引起急性肾损伤,建议停用泊沙康唑,改用卡泊芬净,他克莫司减量。该建议被临床医师采纳。同时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8 d后,患者血清肌酐334-μmol/L,血尿素氮7.6-mmol/L,尿量200-ml;后续行血液透析、3次/周,1个月后,患者血清肌酐115-μmol/L,血尿素氮7.2-mmol/L。
  • 杨佳, 江永贤, 陈文文, 陶婉君, 李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4): 202-20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702-00733
    1例1月龄男婴因患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从国外自购二氮嗪胶囊治疗。为纠正患儿的低血糖状态,计划在静脉补充高浓度葡萄糖的同时,给予口服二氮嗪胶囊,初始剂量为8.72-mg、3次/d[5-mg/(kg·d)],并在密切监测血糖的情况下逐渐减少静脉葡萄糖的补充,增加二氮嗪的剂量,最终停用静脉输注葡萄糖保持血糖稳定(≥3.9-mmol/L)。开始治疗后1~7 d,按计划调整静脉葡萄糖和二氮嗪剂量,患儿血糖3.1~5.3-mmol/L,无低血糖发生。第8天,药师查房发现患儿呼之不醒,急查血糖2.2-mmol/L。追问其家属,发现患儿家属自行将二氮嗪剂量减至入院时的初始剂量,导致患儿低血糖发作,属于自备药管理缺失导致的用药错误。药师立即对患儿家属进行用药安全相关科普知识教育,重新调整二氮嗪剂量,患儿血糖恢复正常。随着二氮嗪治疗剂量的增加,患儿出现水钠潴留不良反应,药师查阅以往文献后建议加用氢氯噻嗪,患儿不良反应消失。藉由此次事件,在临床药师的努力下,医院建立了特殊疾病自备药临床管理规范和安全用药数据库,组织了医师和药师联合服务的多学科团队,加强了对患儿住院和出院后治疗的用药安全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 张晓丽,周忠江,郑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 23(3): 145-14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00530-00609
    1例63岁男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罹患2型糖尿病3年,长期服用格列美脲(2-mg、1次/d)治疗,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先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术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和替格瑞洛(90-mg、2次/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了解到患者有G6PD缺乏症病史,随即查阅G6PD缺乏症患者不安全药物清单,发现格列美脲和阿司匹林均为可诱发G6PD缺乏症患者溶血的高风险药物,认为两药联用可能增加患者溶血的风险,建议停用格列美脲,保留PCI和DES术后应常规服用的阿司匹林。该建议被临床医师采纳,降血糖药改用盐酸二甲双胍。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个月,未发生溶血反应。
在线办公
版权信息

出版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ISSN 1008-5734

国内刊号:CN 11-4015/R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118号院东华金座宣武医院教学楼1089室

邮编:100053

电话:15611475509

E-mail: cadrj@sina.com

友情链接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