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谢栋, 曹晓沧, 袁恒杰, 李正翔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4): 193-19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711-00558
    目的 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长期使用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研究设计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长期使用VDZ治疗的中重度活动期IBD患者。通过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信息、IBD病情、VDZ维持治疗方案、联合用药、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筛选VDZ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干预和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VDZ不良反应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有14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81例,女性61例;年龄(37.6±6.4)岁,范围18~57岁;发生VDZ不良反应者103例(72.5%),主要涉及皮肤(52例,占比50.5%)、消化系统(33例,占比32.0%)和呼吸系统(18例,占比17.5%)。103例患者均未停用VDZ治疗,给予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症状消失或缓解。与未发生VDZ不良反应组比较,发生不良反应组患者年龄[(39.5±5.4)岁比(32.4±6.7)岁]、临床类型为慢性复发型者占比[65.0%(67/103)比41.0%(16/39)]、疾病活动度为重度者占比[60.2%(62/103)比33.3%(13/39)]、有联合用药者占比[67.0%(69/103)比46.2%(18/39)]、VDZ维持治疗4周注射1次者占比[27.2%(28/103)比10.3%(4/39)]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复发型[比值比(OR)=1.012,95%置信区间(CI):1.001~1.028,P=0.002]、重度疾病活动度(OR=1.096,95%CI:1.010~1.158,P=0.040)、有联合用药(OR=1.035,95%CI:1.003~1.122,P=0.041)、VDZ维持治疗4周注射1次(OR=1.014,95%CI:1.002~1.113,P=0.005)是VDZ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结论 长期使用VDZ治疗的IBD患者中,VDZ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主要涉及皮肤、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可给予对症处理,预后较好。慢性复发型、疾病活动度为重度、有联合用药、VDZ维持治疗注射间隔时间短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
  • 王丽, 任秀丽, 张梅, 林泽慧, 张旭升, 卢翠翠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4): 200-20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11-00436
    目的 探讨纳武利尤单抗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的临床特点。 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12月31日),收集纳武利尤单抗致SJS/TEN的个案报道,提取患者人口学特征、纳武利尤单抗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SJS/TEN临床特征、干预与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纳入病例报告27篇,涉及患者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45~86岁,平均67岁。原发疾病主要为黑色素瘤、胃癌和肺癌。12例有纳武利尤单抗用药情况记录,用法用量均在说明书推荐范围内;13例有联合用药记录,主要为其他抗肿瘤药、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等。应用纳武利尤单抗至诊断SJS/TEN的时间为7 d~3年,<8周者2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弥漫性红斑、皮肤片状剥脱和糜烂、黏膜受累等。16例患者有皮肤活检记录,均符合SJS/TEN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SJS/TEN后,17例停用纳武利尤单抗并予对症治疗,其中15例皮肤症状改善,1例皮肤症状恶化,1例无皮肤转归记录;12例无是否停药记录,其中8例皮肤症状改善,2例皮肤症状恶化,1例无皮肤转归记录,1例无预后记录。1例患者再次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后SJS/TEN复发且为重度。29例患者中1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心搏骤停,4例死于皮肤症状恶化,8例为原发疾病进展。 结论 纳武利尤单抗所致SJS/TEN多发生在用药8周内,临床表现与其他药物所致SJS/TEN类似。纳武利尤单抗所致SJS/TEN死亡率较高,及时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有助于症状改善。
  • 闫奕龙, 张伊楠, 赵志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4): 207-21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20-00473
    目的 挖掘玛伐凯泰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自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收到的玛伐凯泰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1版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和标准化。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综合标准法挖掘风险信号,将同时满足报告数≥3、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PRR ≥2且χ2≥4的PT定义为AE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AE报告1 041份,含47个PT和12个SOC。AE报告数居前10位的风险信号依次为呼吸困难、头晕、疲劳、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心悸、鼻咽炎、胸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体重增加。除头晕和心力衰竭外,上述AE均在说明书无记载。信号强度居前10位的风险信号依次为获得性左室流出道阻塞、跨瓣压差增大、心血管症状、超声心动图异常、血容量过多、左心室衰竭、射血分数降低、冠状病毒感染、脑雾和心房颤动。除心血管症状、左心室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外,上述AE均在说明书无记载。 结论 说明书已记载的玛伐凯泰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AE风险信号主要为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说明书未记载的风险信号有心房颤动、疲劳、鼻咽炎、冠状病毒感染和脑雾等,临床医师和药师也应予以警惕。
  • 王道艳, 高艳丽, 孙作艳, 陈忠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4): 212-21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50103-00007
    目的 分析慢性肾脏病(CKD)3~5期合并高钾血症的非透析患者降钾药物治疗后发生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KD 3~5期合并高钾血症的非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降钾治疗后校正血钙水平是否低于2.12 mmol/L分为低钙血症组、非低钙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原发病、病程、合并症、使用降钾药物、合并用药,以及降钾治疗前血钾、校正血钙、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镁、血磷、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全段甲状旁腺素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KD 3~5期合并高钾血症的非透析患者降钾治疗后发生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260例患者,其中血钙低于2.12 mmol/L者58例,低钙血症发生率22.3%。低钙血症与非低钙血症两组间基线校正钙水平、血磷、二氧化碳结合力、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和全段甲状旁腺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0.1的因素,包括原发病、基线校正钙水平、血磷、二氧化碳结合力、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和全段甲状旁腺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校正钙水平在2.12~2.21、2.22~2.31和2.32~2.41 mmol/L时发生低钙血症的概率分别是≥2.42 mmol/L时的49.306倍、13.651倍和13.342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比值比=0.909, 95%置信区间: 0.836~0.987)也是CKD 3~5期非透析合并高钾血症患者降钾治疗后发生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CKD 3~5期合并高钾血症的非透析患者降钾治疗后容易发生低钙血症,基线校正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力水平较低可能是其发生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
  • 薛智民, 范惠霞, 高明娥, 鲁滔滔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3): 169-17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28-00283
    目的 分析儿童医疗机构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的配备和使用现状,为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目录的优化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我国11省市12家儿童医疗机构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目录,对配备的急救药品种类和数量进行对比;采用现场访谈法调研12家医疗机构急救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我院)普外科和心内科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的使用信息,计算其用药频次和单人次用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12家儿童医疗机构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目录均不相同,药品种数为7~22种,共涉及23种药品,均为注射剂,主要为血管活性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及抗心肌缺血药、解痉药、利尿药、脱水药、镇静催眠药、糖皮质激素。12家医疗机构的目录中均包含的药品有肾上腺素、多巴胺、地塞米松、呋塞米、阿托品;有4家医疗机构全院抢救车内所备药品一致,另8家机构各科室根据诊疗需求选备不同的急救药品。12家医疗机构均没有急救药品使用手册。现场访谈发现,抢救车内药品配备和使用中现存问题主要涉及药品种类、配备数量、标签、储存、采购、使用等6个方面。我院普外科和心内科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种类和配备基数均相同,抢救时用到的药品分别为 6种和9种,在2个科室使用频次均为0的药品包括异丙嗪、利多卡因、地西泮、苯巴比妥、山莨菪碱、碳酸氢钠、阿托品、葡萄糖、葡萄糖酸钙。 结论 儿童医疗机构抢救车内急救药品存在配备种类和数量不合理的现象,配备的药品与临床实际需求不完全相符。临床急需适合儿童医疗机构抢救车内药品配备的指南和使用手册,以提高急救药品配备的科学性和使用的正确性。
  • 丛珊, 刘一鸣, 魏显苹, 侯继秋, 陈俊俊, 王冬雪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3): 176-18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603-00410
    目的 调查和分析成人型Still病(AOSD)确诊前经验性或试验性用药(EEM)中的安全问题。 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收治的AOSD住院患者,筛选出入院时被误诊的患者。对误诊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误诊情况、EEM使用情况及其相关药物不良反应(ADR)和潜在相互作用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设定时段内医院共收治49例AOSD患者,其中16例在入院时被误诊为其他疾病(32.7%)。16例误诊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5例)、关节痛/关节炎(10例)、淋巴结肿大(10例)、皮疹(9例)、胸腔或心包积液(6例)、肺炎(5例)、脾大(4例)和咽痛(4例)。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13例)、血小板计数升高(8例)、血清铁蛋白升高(>500 μg/L,12例)和肝功能异常(9例)。16例误诊患者入院前外院诊治的中位时间为5.5个月,从入院至确诊AOSD的中位时间12 d。在AOSD确诊前均接受了较长时间的EEM治疗,其中使用了抗菌药物、中药制剂、保肝药物、抗过敏药和抗病毒药的患者分别为15、12、11、3和2例。4例发生与EEM相关的ADR,均为抗菌药物所致。4例患者的治疗药物中存在潜在相互作用。 结论 AOSD的误诊率较高,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往往接受了多种EEM,存在ADR和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 马志会, 付冬, 姬丽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2): 107-1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28-00292
    目的 探讨妊娠中晚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暴露对胎儿/新生儿的危害。 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4年4月),收集妊娠中晚期ARB暴露的病例报告类文献。从文献中提取患者年龄、ARB药物及其暴露孕周、并用药物、母亲羊水检查、胎儿/新生儿结局等信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37篇文献,报告了54例孕妇妊娠中晚期ARB子宫内暴露的55例胎儿/新生儿的结局(1例双胎)。54例孕妇涉及6种ARB,包括缬沙坦(17例,31.5%)、坎地沙坦(14例,25.9%)、氯沙坦(12例,22.2%)、奥美沙坦(6例,11.1%)、替米沙坦(3例,5.6%)、厄贝沙坦(2例,3.7%),其中49例(90.7%)孕妇的ARB使用时间为自孕前或孕早期持续服用至孕中晚期,多为非产科医师(内科或全科医师)处方。46例有妊娠期羊水检查,其中45例(97.8%)存在羊水过少或缺失。54例孕妇中4例自愿引产终止妊娠,50例报告了妊娠的自然结局,包括51例胎儿/新生儿。其中15例(29.4%)宫内或出生后1周内死亡,36例(70.6%)存活出院。新生儿中81.3%(39/48)为早产儿,74.4%(32/43)为低体重儿。55例胎儿/新生儿中48例(87.3%)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和发育缺陷,最常受累的器官为肾脏[72.7%(40/55)],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管发育不良;其次是肺/呼吸系统疾病和发育异常[41.8%(23/55)],是导致胎儿/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再次是颅骨/脑和四肢/手足的发育异常;循环系统异常、凝血异常和视网膜病变等也有报道。 结论 妊娠中晚期ARB暴露对胎儿/新生儿危害极大,常导致胎儿/新生儿肾小管、肺、颅骨/脑和四肢发育不全,甚至死亡。
  • 史华慧, 季春梅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25-2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31-00407
    目的 挖掘萨特利珠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20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4季度收到的萨特利珠单抗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1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进行风险信号挖掘。将报告数≥3、ROR值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且BCPNN法的信息成分-2倍标准差(IC-2SD)>0的PT定义为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AE报告526份,通过ROR法及BCPNN法检测到风险信号(PT)39个,涉及13个SOC。39个PT中11个为说明书已记载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清甘油三酯升高、肝功能异常、蜂窝织炎等;28个说明书中未记载,其中11个涉及感染及侵染类疾病。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肾盂肾炎、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骨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报告数居前5位的PT为尿路感染、感染性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脓毒症、带状疱疹。 结论 萨特利珠单抗治疗NMOSD时除可引起说明书已记载的血清甘油三酯升高、肝功能异常、蜂窝织炎等不良反应外,还可能引起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肾盂肾炎、压缩性骨折等说明书未记载的AE,临床医师需予以警惕。
  • 邢晓敏, 韩冰, 刘东华, 岳玥, 朱莉, 冷萍, 李静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5, 27(1): 30-35.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516-00348
    为促进围手术期合理用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项目管理方法,构建了围手术期用药路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需要完成路径需求调研、药物使用规范制定、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制定、临床沟通与培训、效果评价与监管、信息化用药监管和患者用药监测等7项任务,分别由不同专业的药师负责。历时4年,医院完成了抗菌、镇痛、静脉血栓栓塞预防、营养支持、气道管理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等6条共性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体系的创建,对提升外科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优化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和强化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等产生了显著成效。为心脏外科构建的个性化路径和对麻醉科实施的多维度药学干预也取得显著成效。因此,通过WBS构建围手术期用药路径体系,有助于细化工作任务分工,体现药师价值,提升围手术期药学服务质量。
  • 栗玉杰, 张文静, 杨宏昕, 郭浩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26-73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19-00270
    目的 分析伏立康唑诱发骨膜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数据库中伏立康唑诱发骨膜炎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截至2024年3月20日)。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伏立康唑用药指征、用法用量,骨膜炎症状、检查结果、临床处理与转归等。根据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版对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61例,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5个月~74岁,>60岁者33例;41例说明了感染真菌的类别,包括曲霉菌、组织胞浆菌、念珠菌、镰孢菌、阿萨希毛孢子菌,16例未具体说明真菌类别,4例未说明用药指征;48例(78.7%)为接受移植术后抗感染治疗。患者应用伏立康唑至出现骨膜炎的时间为12 d~2 920 d,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70 d;53例报告了骨膜炎主要症状,均存在肌肉和骨骼疼痛,其中3级疼痛(重度)者13例,10例为接受移植术者;其他伴随症状包括疲劳、肌无力或肌萎缩、厌食、烦躁。42例报告了实验室检查结果,39例碱性磷酸酶(ALP)升高,7例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升高;59例报告了影像学检查结果,均存在多灶性骨膜炎、骨膜增厚、骨膜钙化或反应性新骨形成等特征性表现。出现伏立康唑诱发的骨膜炎后,50例患者停药后好转,1例减少剂量后好转,2例仅给予镇痛治疗后稍缓解,5例死亡(非骨膜炎导致)。 结论 伏立康唑诱发骨膜炎多发于接受移植术后患者,潜伏期长,疼痛明显,可伴随ALP或BALP水平升高。停用伏立康唑,症状可缓解,严重疼痛者可给予镇痛治疗。
  • 李科南, 时绘绘, 王雪莹, 宇文利霞, 王丽华, 冯亚楠, 陈文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32-73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326-00196
    目的 探讨利用实验室危急值对严重药物不良反应(SADR)实施主动监测在药物警戒中的作用。 方法 将邢台市中心医院作为哨点医院,收集该医院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实验室信息系统中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的危急值报告。逐一查阅报告中涉及患者的电子病历,评价治疗药物与危急值间的关联性。对涉及药物不良反应(ADR)和SADR的危急值及可疑药物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门急诊及住院患者中ADR和SADR的发生情况。 结果 共有1 597份危急值报告纳入分析,174份(10.90%)被判定为与ADR相关,其中68份(39.1%)被判定为与SADR相关。住院部危急值报告占比明显多于门急诊[0.39%(1 114/288 541)比0.16%(483/307 176),P<0.001],但门急诊的危急值报告中与ADR相关者占比明显高于住院部[14.29%(69/483)比9.43%(105/1 114),P=0.004],门急诊和住院部报告中与SADR相关者在所有ADR相关危急值报告中占比[31.88%(22/69)比43.81%(46/105)]和在所有危急值报告中的占比[4.55%(22/483)比4.13%(46/1 114)]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8份SADR报告涉及80项危急值,排在前3位的为白细胞减少(主要与抗肿瘤药物有关)、凝血功能异常(主要与抗凝药有关)和电解质紊乱(主要与降血压药有关),部分危急值的发生与用药错误或不当有关。 结论 利用实验室危急值可有效地对药物引起的血细胞、血生化和凝血功能等方面的SADR实施主动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中的SADR以及用药错误和不适当治疗导致的严重不良事件。
  • 刘青蓝, 张家宁, 宋竞赛, 聂智峰, 任艳丽, 杨文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37-74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705-00523
    目的 挖掘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相关不良事件(AE)的风险信号,建立相应的药学监护流程,为儿童安全使用阿奇霉素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4季度以阿奇霉素为首要怀疑药物的儿童(<18岁)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1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进行风险信号挖掘,将AE报告数≥3、ROR的95%置信区间下限>1、PRR>2且χ2>4定义为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信号挖掘结果,建立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的药学监护流程,并进行满意度调查。 结果 共收集到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相关AE报告1 457份,涉及127个PT和18个SOC。报告数居前5位的PT依次为皮疹、瘙痒、荨麻疹、药物性超敏反应和腹泻。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婴儿腹泻、重症肌无力危象、间歇性狂暴症、新生儿腹泻和幼儿呕吐。共挖掘出说明书未记载的风险信号16个,按信号强度排名居前5位的PT分别是间歇性狂暴症、转变障碍、支气管扩张、牙齿变色和舞蹈手足徐动症。对结局为死亡的79份AE报告分析结果显示,风险信号为药物性肝损伤、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皮疹、呕吐、恶心、发绀和腹泻。根据上述信号挖掘结果,我院用药安全主管团队建立了儿童使用阿奇霉素药学监护流程,包括用药前评估(用药适应证、患儿病史、心功能和肝功能等),用药过程中监测给药速度和方式,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干预措施等,并对178例接受阿奇霉素治疗的住院患儿实施监护。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为100%。 结论 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的主要AE风险信号为皮疹、瘙痒、荨麻疹、药物性超敏反应、腹泻等,均为药品说明书已记载的不良反应。此外,还应警惕说明书未记载的间歇性狂暴症、转变障碍、支气管扩张、牙齿变色、舞蹈手足徐动症等风险信号。根据风险信号挖掘结果建立的儿童使用阿奇霉素的药学监护流程可行且有效。
  • 王慧云, 宋姗爱, 梁淑雅, 肖忠伟, 梁瑜, 张传涛, 刘宁, 刘自民, 侯和磊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2): 743-74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18-00267
    目的 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所致免疫相关银屑病的临床特征。 方法 2019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ICI治疗后新发银屑病或银屑病恶化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和分期,使用ICI的种类、用法用量,并用药物,是否有银屑病病史,银屑病新发或恶化时间、临床表现、干预措施及转归,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66岁。原发疾病包括肺癌(7例)、胃癌(5例)和胆管癌(1例)。12例肿瘤分期为Ⅳ期,1例为Ⅲ期。10例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抑制剂, 2例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抑制剂,1例使用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组合抗体。13例患者均同时并用其他抗肿瘤药物。既往有银屑病病史者10例,新发银屑病者3例。使用ICI至银屑病新发或恶化的中位时间为54 d。10例为斑块状银屑病,3例为点滴状银屑病;分级为轻、中、重者分别为5、5、3例。11例暂停ICI治疗,2例未停用ICI。经糖皮质激素等干预后,13例患者的皮肤损伤均好转;3例重新启用ICI。 结论 ICI相关银屑病多发生于使用ICI后2个月内,临床类型为斑块状和点滴状,多为轻、中度,停用ICI和/或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重启ICI治疗。
  • 张琰, 蔡怿超, 曹娜, 杨惠茹, 边兴花, 李侃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72-67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322-00188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作为收肌管阻滞佐剂对膝关节置换术镇痛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全身麻醉且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试验组患者注射0.375%罗哌卡因+艾司氯胺酮;对照组患者仅注射0.375%罗哌卡因。比较2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股四头肌肌力、静息及动态状况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PCIA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120例,每组6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24和48 h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及体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24和48 h股四头肌肌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息状态下,试验组患者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89±0.49)分比(3.36±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状态下,试验组患者术后12和24 h VAS疼痛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3.78±0.41)分比(4.11±0.45)分,(3.79±0.56)分比(4.19±0.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5.35±1.03)次比(7.89±1.3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时间长于对照组[(488.26±57.75)min比(92.26±65.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内发生恶心、呕吐、尿潴留、头晕、嗜睡、谵妄、幻觉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艾司氯胺酮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用于收肌管阻滞能减轻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较好。
  • 孙作艳, 王道艳, 陈忠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77-68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110-00021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TZP)相关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临沂市中心医院接受TZP治疗的成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人口学信息、感染部位、主要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TZP信息及并用药物等,从中筛选出TZP相关低钾血症患者。对TZP相关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是否发生TZP相关低钾血症将患者分为低钾血症组和非低钾血症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ZP相关低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有36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86例(23.7%)低钾血症被判定为与TZP相关,涉及男性46例(53.5%),女性40例(46.5%);年龄76(68,83)岁。76例患者低钾血症的严重程度(88.4%)为轻度,10例(11.6%)为中度,无重度低钾血症发生。低钾血症组与非低钾血症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的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感染部位为肺部感染、腹腔/消化道感染、尿路感染者占比,基础疾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无主要基础疾病者占比,基线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钙和血镁,TZP治疗期间并用保钾利尿药和其他利尿药者占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上述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仅基线血镁水平为TZP相关低钾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基线血镁水平越低TZP相关低钾血症发生的风险越高(比值比=0.105,95%置信区间:0.012~0.956,P=0.045)。 结论 低钾血症为TZP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给予关注。基线血镁水平较低可能与TZP治疗期间低钾血症发生的风险增高有关。
  • 杨立莉, 赵群, 司继刚, 崔冉, 许莉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1): 683-688.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19-00273
    目的 分析苯磺顺阿曲库铵不良反应及严重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18日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苯磺顺阿曲库铵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1版的首选术语和系统器官分类对不良反应用语进行标准化。筛选报告中的严重过敏反应,并进行分级,对各级严重过敏反应的特点及Ⅱ~Ⅳ级严重过敏反应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63例不良反应报告,涉及201个首选术语,涉及的系统器官分类排名前3位的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133例,66.17%)、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14例,6.96%)、免疫系统疾病(14例,6.96%)。145例患者(89.0%)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10 min内(115例,79.3%)。145例严重过敏反应中37例(25.5%)为Ⅱ~Ⅳ级反应,最常见的首发过敏症状为循环系统症状(19例,51.4%),其次为皮肤症状 (12例,32.4%);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27例,73.0%)、肾上腺素(17例,45.9%)和除肾上腺素外的其他升压药物(19例,51.4%)。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或痊愈。 结论 苯磺顺阿曲库铵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多发生在用药10 min内,预后良好。对于分级为Ⅱ~Ⅳ级的严重过敏反应,急性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除肾上腺素外的其他升压药物。
  • 陆瑾, 展冠军, 徐家兵, 蒙钟经, 李妮妮, 刘中秋, 胡琳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0): 608-61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126-00067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相关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在重症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使用替加环素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将患者分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组及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替加环素用药情况、合并用药情况,以及替加环素血药浓度等临床特点;将组间比较中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替加环素相关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 结果 共收集到使用替加环素的患者79例,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者43例(54.4%),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者3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41.9%(18/43)比16.7%(6/36)]、存在急性肾损伤[41.9%(18/43)比19.4%(15/36)]、基线(使用替加环素前)FIB ≤4 g/L[37.2%(16/43)比16.7%(6/36)]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2组P<0.10的相关因素有糖尿病、存在急性肾损伤、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基础(使用替加环素前)FIB≤4 g/L、替加环素总剂量较大与总疗程较长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4.851, 95%CI: 1.180~19.494, P=0.029)、连续肾脏替代疗法(OR=8.610, 95%CI:1.987~37.311, P=0.004)、长疗程(OR=1.452,95%CI: 1.018~2.071,P=0.040)是发生替加环素相关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重症患者中,糖尿病、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及长疗程使用替加环素可能增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风险。
  • 宋尧, 杨鸿鸽, 温爱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10): 615-61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03-00222
    目的 探讨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检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应用低剂量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给药1次,此后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追加用药)治疗的IMN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应用利妥昔单抗前和用药后1、3、6个月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清肌酐(Scr)、外周血CD19+ B细胞数量,对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32例,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59±14)岁。应用利妥昔单抗后1、3、6个月患者的24 h尿蛋白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23.85±5.65)g/L]比,用药后血浆白蛋白呈上升趋势,分别为(28.06±5.91)、(30.56±6.87)和(32.47±7.6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肌酐水平用药前后均在参考值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外周血CD19+ B细胞个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 6个月的有效率为65.62%(21/32),其中完全缓解率9.38%(3/32),部分缓解率56.25%(18/32),未缓解率34.38%(11/32)。8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 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MN有较好的疗效且较安全。
  • 郑园, 闫晨, 李彬, 李正翔, 袁恒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9): 524-52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31108‑00783
    目的 挖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不良事件(AE)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OpenVigil数据平台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和奥希替尼相关神经系统AE,设定起始时间分别为2004年、2004年、2013年和2015年,截止时间为2023年第2季度。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3.0版的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标准化。从AE报告中提取患者一般情况和神经系统AE等数据。通过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进行AE信号挖掘,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则视为产生1个AE风险信号:报告数≥3,ROR值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PRR≥2,χ2≥4。 结果 共收集到吉非替尼相关神经系统AE报告422份,涉及患者297例,PT 42个;检测到风险信号10个,其PT为痴呆症、脑水肿、脱髓鞘、白质脑病、偏瘫、声带麻痹、神经系统症状、脑萎缩、颅内压升高和神经疾病,涉及AE报告64份。厄洛替尼相关神经系统AE报告1?755份,涉及患者1?477例,PT 69个;检测到风险信号7个,其PT为味觉缺失、感觉过敏、面部疼痛、脱髓鞘、晕动症、声带麻痹和周围神经性麻痹,涉及AE报告142份。阿法替尼相关神经系统AE报告247份,涉及患者212例,PT 32个;检测到风险信号7个,其PT为味觉缺失、脑梗死、脑水肿、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白质脑病和大脑功能障碍,涉及AE报告49份。奥希替尼相关神经系统AE报告652份,涉及患者582例,PT 46个;检测到风险信号3个,其PT为脑梗死、声带麻痹和面瘫,涉及AE报告54份。味觉缺失是阿法替尼说明书中已收录的不良反应,其他AE风险信号均未被说明书收录。 结论 FAERS数据库中挖掘到的EGFR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AE风险信号大部分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临床用药时应注意监测。
  • 李媛, 张雯雯, 张雨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9): 530-53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31211-00871
    目的 挖掘儿童使用哌甲酯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1季度以哌甲酯为首要怀疑药物的儿童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0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挖掘哌甲酯AE风险信号,报告数≥3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信息成分-2×标准差(IC-2SD)>0的AE定义为风险信号,对其PT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共收集儿童哌甲酯相关AE报告13?777份。采用ROR法和BCPNN法获得200个风险信号,涉及18个SOC。报告数居前10位的PT依次为食欲减退、攻击、头痛、失眠、激越、精神运动功能亢进、焦虑、易激惹、抽动和自杀想法,其中自杀想法在说明书中未记载;涉及SOC为精神病类、代谢及营养类疾病和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信号强度居前10位的PT依次为冠状动脉夹层、亨廷顿病、动物恐怖、抠甲癖、精神性烦渴、强迫性咬唇癖、爱丽丝梦游仙境综合征、郁闷、咬甲癖和强迫性皮肤搔抓症,除郁闷外均为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反应;涉及的SOC为心脏器官疾病、各种先天性家族性遗传性疾病、精神病类。 结论 儿童中哌甲酯相关AE主要为食欲减退、攻击、头痛、失眠等说明书已记载的不良反应;哌甲酯还可能导致自杀想法、冠状动脉夹层、亨廷顿病、抠甲癖等说明书中未记载的AE,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予以警惕。
  • 张词嘉, 宋燕青, 张红梅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9): 535-54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124-00060
    目的 探讨帕博利珠单抗相关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 方法 检索有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8月31日),收集帕博利珠单抗相关T1DM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帕博利珠单抗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T1DM发生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8例(来自46篇文献),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64岁;原发疾病主要为肺癌和黑色素瘤。38例患者有用药至诊断T1DM的时间记录,为21~660 d(中位时间84 d)。41例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10例发生暴发型T1DM;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饮、口干,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意识障碍。45例患者有血糖检测记录,血糖水平9.1~69.7?mmol/L,中位血糖水平31.8?mmol/L;43例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记录,36例糖化血红蛋白≥6.5%;35例有血清C肽检测记录,30例血清C肽低于参考值下限。诊断为T1DM后,35例停用帕博利珠单抗,2例未停药,无相关记录者11例;46例接受胰岛素治疗,2例无相关记录。48例患者中2例血糖恢复正常,22例血糖控制良好,1例病情恶化,1例肿瘤进展,3例因肿瘤转移死亡,1例因T1DM后甲状腺及垂体功能受损死亡,18例预后未提及。35例停用帕博利珠单抗的患者中11例重启免疫治疗。 结论 帕博利珠单抗相关T1DM的临床表现与普通T1MD相似,但DKA发生率较高。半数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
  • 陈婷婷, 张清泉, 林志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8): 454-45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31124‑00842
    目的 了解伏立康唑治疗的住院患者中药物相互作用( DDI)医嘱的发生情况及常见药物。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 2018年 5月至 2023年 8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进行血药谷浓度( Cmin)检测的住院患者治疗信息,对伏立康唑治疗期间 DDI医嘱的发生率、 DDI所涉药物、 DDI医嘱类型和风险级别、 DDI发生的科室分布以及伏立康唑相关 1/2类 DDI医嘱(医嘱中含有不推荐与伏立康唑同时使用的药物 /并用时需调整伏立康唑剂量的药物)患者伏立康唑的 Cmin变化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 752例患者,其中 592例( 78.7%)存在伏立康唑相关 DDI医嘱 1 344例次,涉及 28种药物。 67.7%(401/592)的患者并用了 2种及以上 DDI药物。伏立康唑相关 DDI医嘱涉及最多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 91.6%(542/592)],其次为质子泵抑制剂[ 87.8%(520/592)]。 28种伏立康唑相关 DDI药物中属于 1/2类 DDI者有 5种,包括利福平、奈玛特韦 /利托那韦、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和利福布汀。 5种药物涉及 33例患者,其中 51.5%(17例)患者的伏立康唑 Cmin<1.0 mg/L;涉及患者最多的药物是利福平( 17例)其次为奈玛特韦 /利托那韦( 10例)。伏立康唑与利福平、利福布汀、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并用时,多数,患者的伏立康唑 Cmin显著下降。伏立康唑相关 DDI医嘱在重症医学科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结论 伏立康唑临床应用中 DDI医嘱非常常见,且大多数患者并用了 2种及以上 DDI药物。糖皮质激素及质子泵抑制剂为最常见的并用药物。临床需要警惕伏立康唑与利福平、利福布汀、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钠的 DDI发生。
  • 戴红因, 脱鸣富, 陈赫军, 张媛媛, 张亚玲, 多文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8): 460-46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226⁃00116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VPT)致重症感染成年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重症感染成年住院患者中的VPT相关AKI患者的临床资料(AKI组),对AKI的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分期和预后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同期使用VPT未发生AKI的患者中按照与AKI组1∶1的比例以随机数字法抽取对照组患者。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状况、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VPT用药情况、并用药物等信息,对VPT致AKI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有1?547例重症感染成年患者使用了VPT治疗,其中175例(11.3%)患者发生AKI。175例AKI患者中男性81例(46.3%),女性94例(53.7%);年龄(55±22)岁;从VPT治疗至AKI发生的时间为(4±1)d,AKI分期为1、2和3期者分别为97例(55.4%)、54例(30.9%)和24例(13.7%)。175例患者中169例(96.6%)在停药后肾功能逐渐恢复,6例(3.4 %)需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万古霉素血浆谷浓度>20?mg/L[比值比(OR)=2.105,95%置信区间(CI):1.427~3.105,P=0.022]、万古霉素疗程≥11 d(OR=1.518,95%CI:1.232~1.871,P=0.014)、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疗程≥14 d(OR=1.826,95%CI:1.152~2.894,P=0.029)和并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较长(OR=3.315,95%CI:1.428~7.695,P=0.005)是VPT相关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严重感染的成年患者VPT相关AKI多发生于联合治疗的1周内,严重程度多为1期和2期。万古霉素血浆谷浓度>20 mg/L、较长的VPT疗程及并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较长可增加VPT相关AKI的发生风险。
  • 禹洁, 许楠, 杨妙, 李蒙, 蓝高爽, 李正翔, 袁恒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8): 467-473.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321‑00182
    目的 了解两性霉素B(AmB)相关肾性尿崩症(NDI)的临床特征、处置方案和预后情况。 方法 报道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例AmB相关NDI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以及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数据库和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截至2023年8月22日)收集到的AmB相关NDI病例的主要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病、用药情况、NDI发生情况以及处置和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1岁,范围12~66岁。AmB与NDI关联性评价7例为很可能,4例为可能。开始用药至发生NDI的时间为3 d~3周,尿量3.8~10.8 L/d。6例患者伴发低钾血症,5例患者出现血肌酐升高。11例患者中,9例患者因病情需要未停用AmB,4例详细描述了干预方案,给予对症处理后完成了AmB治疗,7例NDI治愈或好转,2例死亡。2例停药者,1例症状明显改善后再次启用AmB,未再复发;另1例停药后好转,再次启用后NDI复发但未停药,患者死于原发病。 结论 使用AmB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是否有NDI的发生。出现NDI后多数患者可不停药,给予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

  • 吴丹丹, 曾颖, 赖伟华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8): 474-479.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126‑00064
    目的 挖掘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类药物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收到的HIF-PHI类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和标准化。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挖掘上述药物的风险信号。将AE报告数≥3、ROR值95%置信区间下限>1的PT定义为风险信号,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仅收集到罗沙司他、达普司他和伐达度司他的AE报告数据。收集到罗沙司他AE报告78例,涉及12个PT和8个SOC。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分流管阻塞、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胃肠穿孔、结肠癌和肝功能异常;除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外,其他4个均为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收集到达普司他AE报告459例,涉及29个PT和13个SOC。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胃肠道溃疡、视网膜出血、直肠出血、粪便异常和结肠癌,其中视网膜出血、粪便异常和结肠癌为说明书中未记载的不良事件。收集到伐达度司他AE报告26例,涉及6个PT和4个SOC。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药疹、脸部水肿、结肠癌、胃肠出血、脱水,5个PT均为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 结论 罗沙司他、达普司他和伐达度司他的风险信号说明书多未记载,如分流管阻塞、胃肠穿孔、视网膜出血等。临床医师使用上述3种药物时,除应关注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外,还应警惕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


  • 荆申奥, 邱胜男, 李呈好, 黄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8): 480-48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305‑00131
    目的 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点。 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4年2月15日),收集ICI致HLH的病例报告,提取相关资料(性别、年龄、原患疾病、ICI用法用量、联合用药、HLH发生时间与临床表现、临床处理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37篇病例报告,涉及44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86岁,中位年龄67岁。原患疾病为黑色素瘤14例,肺癌12例,肾癌4例,口咽鳞状细胞癌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其他10种恶性肿瘤各1例。共使用8种ICI类药物,帕博利珠单抗17例,纳武利尤单抗10例,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8例,阿替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各2例,特瑞普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和阿维鲁单抗各1例。33例患者接受ICI单药治疗,6例接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5例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22例有用药剂量记录,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HLH发生时间最短为用药后1 d,最长为用药后8个月,中位时间5 d。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疲劳、食欲不振等,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显示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升高以及噬血细胞增多和脾脏肿大。诊断HLH后,40例停药,1例未停药,3例不详; 42例患者接受对症治疗,其中18例恢复正常,17例症状改善,6例死亡,1例预后不详;2例未进行干预者均死亡。 结论 ICI相关HL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疲劳、食欲下降和噬血细胞增多。停药并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HLH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 张建萍, 杨忠霞, 赵荣荣, 李波霞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7): 399-404.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109‑00019
    目的 探讨葡萄糖酸锑钠(SSG)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单药及2药联用在我国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人口学信息、黑热病临床特征、既往治疗史、治疗药物、临床疗效和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等。对 SSG 治疗(SSG 组)和 L‑AmB 或SSG+L‑AmB治疗(L‑AmB/SSG+L‑AmB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SSG和L‑AmB相关ADR的发生情况做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44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25例,女性19例;儿童 25 例(56.8%),成人 19 例(43.2%)。37 例(84.1%)患者接受 SSG 治疗(SSG 组),32 例为初治者,5例为经治者;7例(15.9%)接受了 L‑AmB 治疗(L‑AmB/SSG+L‑AmB 组),均为经治者,其中 L‑AmB 单药治疗 2 例,联合SSG治疗5例。SSG组中32例初治患者中29例(90.6%)临床痊愈,5例经治患者经延长疗程后均获临床痊愈。L‑AmB/SSG+L‑AmB 组7例患者采用小剂量长疗程的给药方案均获临床痊愈。SSG的常见ADR为肝功能异常和胰酶升高,L‑AmB的常见ADR为低钾血症和轻度血清肌酐升高。 结论 SSG对黑热病初治患者的疗效可达90%以上,仍可作为黑热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胰酶。经治患者,尤其是多次复发的患者应选择L‑AmB或SSG+L‑AmB方案治疗。L‑AmB小剂量长疗程给药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且可降低ADR的发生风险,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
  • 张霈, 劳家辉, 陈照阳, 陈世贤, 李晓, 黄欣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7): 405-411.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31220‑00920
    目的 分析接受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的住院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构建艾司奥美拉唑相关AKI的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研究设计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的患者。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手术类型、干预措施、用药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发生艾司奥美拉唑相关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艾司奥美拉唑相关AKI的影响因素。以8∶2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训练集数据,采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logistic回归(LR)、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机(GBM)、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轻量梯度提升机(LightGBM)]建立艾司奥美拉唑相关AKI预测模型;基于测试集数据,比较5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 结果 共有 5 436 例患者纳入研究,包括男性 3 231 例、女性 2 205 例,年龄 61(51,70)岁。393例(7.23%)发生艾司奥美拉唑相关AKI。LASSO回归分析共筛选出24个与艾司奥美拉唑相关AKI密切相关的变量,包括肝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基于训练集(4 349例)数据构建艾司奥美拉唑相关AKI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5种模型的预测性能均良好(AUC均大于0.900)。以测试集(1 087例)数据对5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验证,发现GBM模型的AUC最高(0.922),且预测性能较为稳定(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中各项指标差异较小)。 结论 应用艾司奥美拉唑与AKI发生明显相关,发生风险受患者基线肾功能、合并疾病及合并使用的其他药物等因素影响。基于GBM算法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对艾司奥美拉唑相关AKI发生风险进行早期评估。
  • 闻超, 唐晓霞, 张进锋, 段曼, 陈刚, 朱雯雯, 汪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7): 412-416.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40410‑00241
    目的 研究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在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患者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发生QT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孝感市中心医院CCU中接受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与QT间期延长相关的影响因素,将其中P<0.2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效应值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表示。 结果 共14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莫西沙星组76例,左氧氟沙星组70例。莫西沙星组76例患者发生QT间期延长18例,发生率23.68%;左氧氟沙星组70例患者发生QT间期延长6例,发生率8.5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2组间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958,95%CI:1.144~7.647,P=0.025),心肌梗死(OR=2.958,95%CI:1.144~7.647,P=0.025),合并使用胺碘酮(OR=2.569,95%CI:1.042~6.337,P=0.040)、艾司西酞普兰(OR=0.397,95%CI:0.158~0.997,P=0.049)是发生QT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将P<0.2的相关因素纳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3.616,95%CI:1.240~10.538,P=0.019)、低血钾(OR=2.953,95%CI:1.263~6.905,P=0.012)、心肌梗死(OR=3.026,95%CI:1.057~8.666,P=0.039)是发生QT间期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莫西沙星导致QT间期延长发生率较左氧氟沙星高,女性、低血钾、伴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QT间期延长的风险较高。
  • 李冰, 梁力, 陈燕, 郭宇航, 刘霞, 傅强, 郭晋敏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4, 26(7): 417-422.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4015‑20231117‑00814
    目的 挖掘利马前列素不良事件(AE)的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美国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平台,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收到的利马前列素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1版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 进行分类和标准化编码,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挖掘利马前列素的风险信号,将 AE 报告数≥3、ROR≥2且其95%置信区间(CI)下限>1 的PT定义为风险信号,对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收集到以利马前列素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 报告1 618例,挖掘出69个风险信号,涉及17个SOC。10个风险信号为说明书已记载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红细胞计数下降、药疹、血压降低、肝脏疾病、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血红蛋白降低、发热和食欲减退。59个风险信号为说明书未记载AE,信号强度居前10位者为硬肿症、肿瘤出血、脑利尿钠肽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显微镜下结肠炎、大肠穿孔、急性心力衰竭、抑郁症状、慢性心力衰竭、肺泡出血;报告数>10的信号为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间质性肺疾病、肾损伤、心力衰竭、感染性肺炎、跌倒等。 结论 除说明书记载的不良反应外,利马前列素还可能引起肿瘤出血、脑利尿钠肽升高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等说明书未记载且预后不良的严重不良事件。
在线办公
版权信息

出版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国际刊号:ISSN 1008-5734

国内刊号:CN 11-4015/R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118号院东华金座宣武医院教学楼1089室

邮编:100053

电话:15611475509

E-mail: cadrj@sina.com

友情链接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